战国有四大名将,记住他们很容易:秦国有白起、王翦;赵国有廉颇、李牧。 长平之战白起未到时,廉颇在前线、白起到达战场后廉颇已归;灭赵国之战王翦到,李牧却被赵王迁斩杀了。所以,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与廉颇从未正面交锋过,王翦与李牧也未真正碰面过。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战国有四大名将,记住他们很容易:秦国有白起、王翦;赵国有廉颇、李牧。
长平之战白起未到时,廉颇在前线、白起到达战场后廉颇已归;灭赵国之战王翦到,李牧却被赵王迁斩杀了。所以,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与廉颇从未正面交锋过,王翦与李牧也未真正碰面过。
也可幸他们没有直接接触、碰面,一接触必有胜负、一碰面必有输赢,而输的一方也不配入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四大名将可能也不是这四位了!
话说回来,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良将,为何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秦、赵两国的名将呢?
原来,在战国末期,其他诸侯国渐渐没落,唯一能单独和秦国掰掰手腕的也只有赵国。其他地方将领即使有孙武、韩信之才,但地方实力不允许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只能小打小闹。作为将才,又如何能扬名立万呢?
秦国、赵国却不同,两国都实力雄厚,你争我夺、互不相容、经久不衰!仗打多了,攻城掠地不在话下,斩杀敌军数量不计其数,作为领兵的主将,能不声名鹊起?这就是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只在秦国、赵国间选出的缘由!
赵国能与秦国相抗衡,其实力必然不容小觑、其地方也是无比强大。
在赵国未强大之前,它东边的邻国——齐国却经常把赵国欺负得无还手之力!
当时的齐国可谓目无一切,为何这样说呢?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在位,国力强盛达到顶峰。他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一度想吞并周朝,自己想当天子!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齐国的种种野心、行径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强烈不满,必须要“当头棒喝”,削削它的锐气!
在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同时担任燕、赵之相,联合秦、韩、魏,形成五国联军伐齐,最后大败齐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夺城73座,齐湣王也被楚将淖齿害伤,从此齐国一蹶不振,这为后来赵国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地方去除了障碍!
紧接着第二年,今天故事的主角——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出场了,他率军深入齐国境内,攻取阳晋,此举威震各诸侯国。因作战有功,班师回朝的廉颇即被升职,官拜上卿!
[var1]
廉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就在廉颇被升为上卿高兴之余,有一件事的发生让他气急败新,为何呢?
当时与廉颇同朝为官一个文臣,名叫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拜为上大夫;后又因渑池会盟中他据理力争,灭了秦国的威风、扬了赵国的气焰,最终让赵惠文王平安回来,功劳极大,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且官高廉颇一等。
廉颇得知,便不高兴了:“蔺相如凭什么呢,他只是能说会道、巧言令色,能比得上我南征北战、攻城掠地?他又是个平民出身,身份低贱,我可是世家出身,身份能与我相比?他蔺相如凭什么高我一等?”廉颇愤愤不平,发誓如果见到蔺相如必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后,便刻意躲着廉颇,公不在朝堂与廉颇相见、私不在街头与廉颇碰面。蔺相如的门客见他身为上卿,看到廉颇就像老鼠见到猫,都牢演技纷纷。
[var1]
有门客就直接问蔺相如为何在廉颇面前抬不起头。蔺相如回复到:“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会怕区区一名将军,只是因为秦国不敢轻易侵犯我国正是因为有廉颇的威名,我怎能为一己之私而进入两虎相争地步,殊不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寓?”此话传入廉颇耳中,让廉颇羞愧难当,继而历史中著名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就出现在此时!
“负荆请罪”后的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成为了刎颈之交!
此后廉颇继续为赵国攻城掠地、征战沙场,强化赵国的实力。
如果说历史上没有赵括,或许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能有始有终,赵国或不会进入如此绝境,历史或将有所改写!
长平之战中,赵王以廉颇“怯战”为由,换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顶替廉颇指挥40余万赵军,终因冲动被白起看破漏洞,一举坑杀赵国军士40万人,一举让赵国再也强大不起来。
“虎落平阳被犬欺。”在赵国长平之战兵败后,小小的燕国也想从赵国分一杯羹!
燕国的丞相栗腹向燕王谏言:“赵国的壮丁都伤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于是燕王真的派军侵占赵国。可是“瘦伤的骆驼比马大”之道理燕王始终不明白;赵国还有老将廉颇,岂容其他“小弟”放肆?
再一次,廉颇率军,大败燕军,直至害伤栗腹,俘虏了卿秦,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为代价才让赵国得以息怒!经此一战,廉颇因战功卓著,被赵王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国。
[var1]
长平之战中,廉颇被赵括替下,终致赵国45万精锐损失殆尽;而后来在廉颇攻打魏国繁阳之际,新登上王位的赵悼襄王又一次用乐乘换掉正在激战中的廉颇。
“是可忍,孰不可忍”,刚强正直的廉颇终于爆发了:“小小乐乘,乃燕国败军之将,恰受赵王恩赐,收为己用,竖子何德何能要顶替我!”廉颇也不进攻魏国了,转头带领部队攻击乐乘的部队。乐乘哪是廉颇的对手,廉颇带军“三下五去二”直接把乐乘队伍打的落荒而逃。
打了乐乘一时爽,可把自己进入了不忠不义之境,赵国是不能回了,那就去魏国吧。魏国知廉颇的能耐,收为己用总比他在别国又攻打魏国好吧!可终究廉颇曾经大破过魏军,斩杀魏军将士无数,又怎能重用呢!
廉颇得魏国收留,但没人敢重用他,寄人篱下的廉颇也是一筹莫展。
一次,正在廉颇闷闷不乐之时,赵国使者却到了他的“寒舍”。
原来是秦国军队再一次攻打赵国,赵国没有能抵抗之人,赵王便不计前嫌派使者去请廉颇回赵国效力。廉颇当然欣然同意,他告诉使者自己一顿能吃一斗米,十斤肉,还披上盔甲,上马挥刀,却有当年之勇!
使者回去后,廉颇静候佳音,可他望穿秋水,始终再没有任何音信。这是为何?
事出反常必有妖,赵国的奸臣郭开出场了。郭开是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赵王的宠臣,他殷勤不断、马屁无声,把两代君王哄得云里雾里,所以深受两代赵王宠信。他第一次谗害之人便是廉颇,后一次陷害之人便是李牧,失去了这两位名将,赵国何不亡?
[var1]
使者回去后,郭开重金收买使者,让他如此如此说。于是就有了使者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去了三次茅房。”赵王认为廉颇真的老了,就放弃他了,这导致廉颇一直郁郁在魏国,有家不能回。
后来楚国知道廉颇在魏国的消息,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只想带领着赵国的军士奋勇作战,所以即使楚国君主依仗他,但他始终心不在焉,没有为楚国立下寸功,最后只有郁郁而终、客伤他乡的结局!
廉颇的一生是勇猛的,他率领着赵国的士兵征战沙场,为保赵国的安危鞠躬尽瘁;廉颇的一生是忠诚的,他一生从未让赵王因自己拥兵而担忧过;廉颇的一生是不幸的,屡次得不到赵王的信任、屡次遭他人口舌,导致自己有家不能回,最后只能客伤他乡;廉颇的一生是爱国的,流落他国,他从未做过任何一件伤害赵国的事......
廉颇还有很多他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也让后世评选他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人生有长有短,或逆风,或顺水,或悦悦,或凄凄,做事心安理得,无愧于他人,做真实的自己有何不可!廉颇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类人!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