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建得知此事以后非常气愤,但也无可奈何。而费无忌却对此耿耿于怀,他害怕有朝一日太子继位与自己不利,就竭力在楚王面前制造太子要反的言论,不久楚王便相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太傅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他在楚王面前为太子澄清,楚王不听,于是就把伍奢关押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太子建得知此事以后非常气愤,但也无可奈何。而费无忌却对此耿耿于怀,他害怕有朝一日太子继位与自己不利,就竭力在楚王面前制造太子要反的言论,不久楚王便相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太傅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他在楚王面前为太子澄清,楚王不听,于是就把伍奢关押起来,并派人到城父去杀太子,太子建得知消息以后,只得逃往宋国。
太子建既然已经逃走,那就是确定谋反。现在需要处理伍奢了。伍奢有大儿子
伍尚和小儿子伍员(字子胥)两个儿子,伍尚还担任棠地长官。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于是楚平王让伍奢写信让他的两个儿子回来,否则就杀了伍奢。伍奢说:“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
伍子胥计划先去宋国与太子建相见。在去宋国的路上,他碰到了一位老友申包胥。“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当年的好兄弟,在这一别之后,也注定要成为敌人了。进入宋国后,找到了太子建。但好景不长,宋国发生了暴乱,他们两个就跑到郑国。后来太子建答应晋顷公做晋国的间谍,但被自己惩罚过的属下揭发,客死他乡。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王孙胜,最终逃到了吴国。
[var1]
伍员
伍子胥进见了
吴王僚。向他陈述自己的遭遇,又鼓动吴王僚讨伐楚平王,并为其制定了一堆军事战略。但公子光一看,如此人才,对自己篡位不利,就反对伍子胥任职。但伍子胥是何许人也,怎会不知?于是伍子胥干脆辞职在乡下种田,同时把朋友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做门客。
楚平王薨逝后,吴王僚派自己的两个弟弟去楚国,派
季札出使晋国。公子光看时机成熟,就找到了专诸,刺杀吴王僚。
公子光
阖闾篡位后,首先招来了在乡下的伍子胥,任命他为行人,他知道,伍子胥是个人才,一定能够委以重任。在吴王阖闾的正确领导、伍子胥的统一指挥、群众们的不断协作努力下,修建了姑苏城。后来伍子胥推荐了一个人才给阖闾,那个人的名字叫孙武。
阖闾测验孙武,用自己后宫女子做实验,“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当时,吴国若与楚国正面交锋的话,怕是得不到好处,怎么能打败对方呢?吴国在攻打楚国时,使用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战术,疲楚战略。简单地说,只能轻轻地打他一下就逃跑,消耗他的体力,等到他的体力快被耗尽了,再重重地打。这样就能胜利了。玩得楚国大兵们精神高度紧张,楚军折磨得都快要吐血了。 同时伍子胥又用反间计来增加楚王和楚人对囊瓦的信任,而不重用贤明的子期。
[var1]
伍员
后来,吴军破楚。“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在楚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史记》说:“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司马迁在书中说伍子胥是鞭尸三百,但是比《史记》更具权威,成书年限更久远,更接近事件发生年代的《吕氏春秋》、《战国策》、《国语》和与《史记》同时代的《越绝书》等,都没有“鞭尸”文字记载,而是“鞭坟”。
《春秋谷梁传》载:“庚辰,吴入楚。吴其称子何也?以蔡侯之以之,举其贵者也。蔡侯之以之,则其举贵者何也?吴信中国而攘夷狄,吴进矣。其信中国而攘夷狄奈何?子胥父诛于楚也,挟弓持矢而干阖庐。阖庐曰:‘大之甚,勇之甚。’为是欲兴师而伐楚,子胥谏曰:‘臣闻之,君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弗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正是日,囊瓦求之,昭公不与,为是拘昭公于南郢,数年然后得归。归乃用事乎汉,曰:‘苟诸侯有欲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焉。’楚人闻之而怒,为是兴师而伐蔡。蔡请救于吴。子胥曰:‘蔡非有罪,楚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为是兴师而伐楚。何以不言救也?救大也。日入,易无楚也。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
《吕氏春秋》曰:“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淮南子》云:“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
《越绝书》载:“子胥救蔡而伐荆。十五战,十五胜。荆平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数之曰:“昔者吾先人无罪而子杀之,今此报子也。”
[var1]
伍子胥掘墓鞭尸
由这些比《史记》更早的典籍可见,都是鞭坟,而非“鞭尸”。司马迁的《史记》“鞭尸三百”是没有史书依据的,是个人的附会、艺术加工。
不要轻看“鞭尸”与“鞭坟”的区别。一字之差,性质就完全不同。“鞭尸”,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礼仪,所谓“盖棺定论”,人死了尸骨都要挖出来打三百鞭,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属大逆不道之举;但如果是“鞭坟”,性质就不同了,作为泄愤的一种表达方式,楚平王对伍子胥家人残酷迫害那么凶狠,灭了伍子胥全家,只剩伍子胥出逃。伍子胥逢灾受难、经磨历劫,九死一生,吃了那么多苦头,见不到活的仇人,只好用鞭坟的方式来表达积郁在胸中多年的愤懑,完全可以理解,没有人会认为伍子胥“鞭坟”是大逆不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与此事件发生同时代,史家一致公认内容详实、公正、不偏不倚的权威性著作《左传·吴入郢》,则根本没有伍子胥鞭尸的记载。而《左传》作者左丘明曾与孔子同朝为官,生活在伍子胥同时代。
伍子胥与孔子也是同时代人,孔子比伍子胥小几岁。换句话说,孔子是见证了这个时代——东周(春秋)华夏诸国发生的所有历史大事变,对“周礼”崇拜至极,对当代一切违反“周礼”、大逆不道的事件,都会记录在《春秋》书中,后世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一语经典概括《春秋》维护正统礼仪的性质。恰恰是在这本维护中国正统礼仪的《春秋》书中,只字未提伍子胥“鞭尸”。
而成书于战国、修订增补于汉代的《越绝书》中,关于伍子胥的相关事件,孔夫子的表态有这样的记述:问曰:“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由此段记录可见,真实的记录是“笞墓”,连史学话语最具权威的孔夫子也觉得伍子胥鞭坟不属大逆不道,没有必要追究。
[var1]
孔丘
伍子胥的做法虽蛮横,但是并不坏。楚平王杀伍子胥父兄,伍子胥理应报仇。孔子曰:“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认为:“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公羊传》中还有“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汉武帝说:“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在这个讲究血亲复仇的时代,无论伍子胥是“鞭尸”还是“鞭坟”都是值得赞许的。司马迁也说:“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伍子胥虽然复仇成功,但最后也难免被谗言害死:“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人们往往忧谗畏讥,不是没有缘由的。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