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01 高中课本里有一名篇《荆轲刺秦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该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文中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动多少热血男儿! 因为一场失败的刺杀事件,荆轲名垂青史,位列古今十大刺客榜,而故事的另外一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var1]
01
高中课本里有一名篇《荆轲刺秦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该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文中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动多少热血男儿!
因为一场失败的刺杀事件,荆轲名垂青史,位列古今十大刺客榜,而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秦王政,则在那以后横扫六国,走上人生巅峰。
史书里将荆轲的失败归罪于助手秦舞阳的临阵畏怯,把秦王嬴政的死里逃生总结为“天命”,不断提出脑洞:如果荆轲成功,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在《荆轲刺秦王》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描写: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var1]
荆轲追着秦王跑,秦王绕着柱子逃,而这个时候,大王的臣子和卫兵们在做什么呢?
他们吓得慌了手脚,不知道该肿么办,也没有人上前去救大王。
这并非因为秦王不得人心,臣子们都想让他死,而恰恰是因为秦王威严有信,臣子们不敢逾越。
原来,秦朝律法有规定,群臣上殿不能拿兵器,士兵在殿下没有诏书不能随便上来。于是,便出现了荆轲在殿上要杀王,士兵却不敢上殿救王的奇葩景象。
刚读到这一段时,只觉得秦法僵化至厮,臣子们迂腐不懂得变通,竟置王上生命于不顾也不敢违背律法。
[var1]
02
秦朝以律法严苛闻名,没想到严到这种地步!
仔细一想,不禁冷汗淋漓。
士兵们面对王上的危险非常焦急,也很纠结——到底是救王上的命重要,还是维护法律不容破坏重要?
这乍一看很容易解答——古代封建王朝,国家乃帝王私产,当然是秦王的命重要!
可是生死关头的抉择,士兵和群臣却犹豫了,这牵扯到一个法律的终极难题:程序正义重要还是结果正义重要?
危急关头,侍医夏无且用身边的药囊砸了过去,救下秦王,士兵们依然不敢上前捉拿刺客,只大喊:“大王,拔剑!”
幸好当时贵族,皆身负长剑以做装饰,也幸好秦王的剑艺过得去,一下刺中荆轲左腿,一番缠斗,连刺八剑,左右士兵才上前,将他完全制服。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如果这里不是为了表现秦王政的英勇,(文章立足点在夸荆轲,不太可能赞美秦王),那么,秦王刺荆轲八剑的过程中,秦宫卫兵依然没有上前救驾,直到荆轲力竭扑街,他们才敢在秦王命令下上殿斩草除根。
“秦王目眩良久”,却没有指责士兵不作为。
除了心有余悸,他想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不顾规矩提剑来救寡人重要,还是维护秦法的威严重要?”
试想,如果那个时候有个士兵拿着兵器冲上大殿,救下秦王,他究竟是会因立下大功而受到奖赏呢,还是因触犯“不得持尺兵”、“非有诏不得上”的法律而被砍头呢?
救下王上,属于结果正义,但未得召见持刀兵于殿上,司法过程不正义。
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到底哪个更重要?
[var1]
03
秦王朝这一套看起来拗口且刻板的法律条文,是由商鞅定下的。
昔年商鞅变法,以“壹赏,壹刑、壹教”为原则,“刑无等级”,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平头百姓,举国一法,人人都必须遵守,绝无例外。
正是这种上下一致的严苛原则,使得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因为变法触动了很多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树敌无数,在秦孝公死后,被人诬告谋反,他连夜出逃,想要投宿客栈,却被客栈老板告知:“依照商君之法,留宿没有身份证的客人要被治罪的。”
商鞅亲自制定了这部法律,官至左庶长,也不能逃脱法律的约束而谋任何私利,只能悻悻离去,最终兵败车裂而亡。
曾经,他以城门口的一根木头让国人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任,最终,他却死于法律的不可通融之下。
反对者说商君是作茧自缚,但实际上,看似是不懂得变通的迂腐,却正是捍卫了法律的威严,人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区别,由此可见。
《商君书》里说:【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无论有多大的功劳,犯法依然要严惩,所以荆轲刺秦时,士兵即使眼见大王危难,也不敢逾越一步。
即使士兵有救王一命的功劳,秦王依然无权赦免他持刀上殿的罪过,这就是“法必明,令必行”。
一个国家走下坡路的开始,就是法律松弛,法外施恩。
商鞅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一点,而秦孝公以后的历代秦王,也坚定不移地遵循商鞅之法。
所以战国末期,各国皆变法图强,最终却只有商鞅变法将秦国带上了一统天下的康庄大道。
[var1]
04
秦王是不会怕死的,如果那个时候,嬴政不幸被刺客所杀,那么大秦的法律制度会迅速有条不紊地推选出一位新的秦王,继续带领着虎狼之师一统天下,史书上依然会记下一个“秦始皇”的名号,只是那位“始皇帝”,可能不叫嬴政罢了。
荆轲和指使他的燕太子丹看不透这一点,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嬴政,就可解六国危局。
殊不知秦国横扫六合靠的从来不是一个将领或一个君王的雄才伟略,而是令行禁止的严明法度!
即使没有秦舞阳,即使那天嬴政没有佩剑,荆轲也永远不会成功,历史会按照它的既定轨迹往下走。
真正可怕的虎狼之师,靠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勇士,而是让猛虎降伏的法律。
士兵置王上的生命于不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人心的腐朽僵化,而是法律的光辉胜利!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