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晋文公称霸时,有很多异姓诸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晋文公建立了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任命那些立下了赫赫功劳的世族的宗主参与执政。三军中的座次席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的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正源,正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
晋文公时,这些世家彼此熟识,休戚与共,大家遇事有商有量,团结一致对外。可是时间久了,当第二代宗主成长后,事情就渐渐朝着争权夺利的方向发展了。赵氏代出将官,因此长时间把持朝政,赵氏的势力发展的最快,逐渐引起了国君的猜忌。晋国公族势力弱小,晋景公为了增强公族的势力,要在卿士中重新分配权势。于是,赵氏孤儿惨案发生,赵氏差点别灭门,大宗只有一个赵武在韩厥的力保下幸免于难。
赵武当时只有十岁,虽然继承了家主之位,但是赵氏的领地已经被其他家族瓜分了,连卿士的地位都保不住。赵武行冠礼时,当年参与灭赵氏满门惨案的其他家族对赵武都不待见,赵武只能在韩献子的支持下做了大夫,在晋国众多势力中艰难地存活了下来。
[var1]
赵武
后来,晋悼公即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后,晋悼公超拔赵武成为卿士,算是进入了内阁。晋悼公是晋国最后一位能够控制异姓诸侯的主君,本来他希望能够与赵武等新一代领军人物再次发扬光大晋国的霸权,却英年早逝,只活了30岁。不过赵武却在晋悼公时,成为了上军将,成为晋国执政序列第二。跟当时的正卿,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快,仅仅8年后,原来的正卿郤氏去世,赵武顺利补位,成为正卿。
虽然赵武带兵能力好像不太行,但是文治成就斐然,赵氏重又崛起成为六卿之一。他的儿子赵景子做宗主时,成就不大,到了他的孙子赵鞅做宗主时,赵国终于迎来了势力的快速恢复发展期。
赵鞅以军队主将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平定周室叛乱,又戍周十载,铸“刑鼎”,颁布晋之法典。孔子是倡导“刑不上大夫”的德治精神的,所以,孔子在听说赵鞅铁腕治国时,认为这样会“贵贱无序”,破坏等级制度,不由得发出了“晋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叹。
不过赵鞅的“铸刑鼎”却与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立下法典有异曲同工,成为后来的魏国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武灵王变法的蓝本,开了变法之先河。有如此雄才大略的赵鞅,自然也忧虑起赵国的未来。
当初赵氏封地被夺,虽然后来恢复,但是只有少数的几个城池,多数还是被其他贵族给抢走了。国君虽然有心补偿,但是晋国公室只有曲沃等几个城池,国君的土地也不够啊!赵氏即便拥有军权,执政晋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那么一旦人物出现断层,那么在越来越激烈的氏族争斗中,极有可能再出现一次“赵氏孤儿”惨案。
[var1]
赵鞅
为求自保,赵鞅也为了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开始了北进的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居于晋水之北的晋阳。这个地方远离中原,又是新开辟的土地,其他氏族对此也保持了沉默,赵氏筑城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这次筑城,赵鞅是为子孙计,集中了整个宗族的力量。据《战国策·赵策一》载:“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庸之,其高至丈余……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晋阳城初具规模。
有了城,没有人还不行,于是赵鞅又四处攻占,打赢了卫国,逼迫卫国贡献500户人家,又计划从邯郸迁500户宗族。结果引发了延续一年的“邯郸午事件”,赵氏内讧,中行氏、范式联合齐国一起发动了对赵鞅的袭击。这是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的事。赵鞅双拳难敌四手,遂退保晋阳,藉此坚城渡过难关。
董安于之后,尹铎再治晋阳,既加固城墙,储备粮草,又减少税收,富民强兵,晋阳成为一座军政合一、易守难攻的坚固城市。
后来智跞联合魏襄子、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此后,智跞坐朝,赵鞅出征,随即清剿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智跞原本想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都被赵鞅拒绝。
[var1]
四卿形势图
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赵鞅领兵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范氏及中行氏。不久荀跞去世,赵鞅正式执政,任晋国正卿。之后三年内,赵鞅攻朝歌,战潞城,击百泉,又转战邯郸,再攻柏人(今河北省隆尧县西南),伐卫国,围中牟。最后,赵鞅征伐鲜虞,消灭了范、中行二卿。从此,赵氏的领地从晋阳扩大到邯郸、柏人等地,范、中行二氏的釆邑全部被知、赵、魏、韩四家所吞并。此时,赵氏权势颇大,取得晋国执政卿的地位,故司马迁言“赵为晋卿,实专晋权”。赵鞅借助正卿之机,趁此事件,把晋国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这样,晋国六卿只剩下了赵、韩、魏、知四卿,开始了四卿霸权的时代。晋阳一直是赵卿氏族与晋国诸卿角逐、与列国诸侯争雄的根据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因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分晋,揭开了战国的序幕。
专擅晋国大权的赵鞅,在后庭也没闲着,有很多妻妾,也因此有了很多庶子。赵毋恤就是赵鞅与其侍妾所生的庶子,在诸公子中出身微贱,且其貌不扬,但却最受赵鞅钟爱。
一次,赵鞅把几个儿子叫过来,告诉他们说:“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回来俱无所得,只有赵襄子说已经得到。他说:“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赵简子认为此子果有雄图大略,确实可以发展赵氏的势力,于是废太子伯鲁,立赵毋恤为太子。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大事件,因为虽然有其他大家族也曾经废长立幼,但基本上还是在嫡子之列。赵毋恤以一个庶子的身份继承大宗宗主,堪为破天荒之举。当时就有人对此举不满,对赵鞅颇有非议。赵鞅坚持认为,毋恤能够忍辱负重,适宜担当大任,所以尽管有人反对,还是坚持让赵毋恤继承他的事业,并在临终时告诉赵毋恤,如果遇到紧急事态,可以到晋阳坚守待变,因为晋阳城不仅城高池深,而且还存了三年的粮食。
[var1]
智瑶
赵鞅去世后,智瑶接替赵鞅,成为晋国正卿,赵毋恤作为智瑶的副手辅佐他,两人经常一起出征。智瑶凭借自己家族势力强大,非常看不起相貌丑陋,还是庶生的赵毋恤,经常出言讥讽。
周贞定王三年(前466年),智瑶与赵毋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邑,智瑶让赵毋恤率先领军攻城,赵毋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先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愤而骂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赵毋恤答道:“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几年之后,智瑶与赵毋恤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他灌酒,遭到拒绝,智瑶竟将酒杯扔到赵毋恤脸上。“知伯伐郑,赵简子疾,使太子毋恤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恤。毋恤群臣请死之。”赵毋恤回答说:“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卼。”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瑶独吞晋国之心。在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假借晋侯之命,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索取领地一百里,一万户人家。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地位仅次于智瑶的赵毋恤,平时对智瑶言听计从的赵毋恤估摸着形势,此时却再不肯屈从,再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
[var1]
赵毋恤
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毋恤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于是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毋恤只有拼力抗击别无他途。但是,赵毋恤也知道,以赵氏之力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于是按父亲临终之嘱,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战争的过程非常惨烈和漫长,智瑶大军在外,强攻晋阳一年有余,国内未生变故,辎重粮草供应如常,可见智瑤本人也非酒囊饭袋的官二代。赵毋恤遵从其父赵鞅的安排,把晋阳城里的宫殿楼台廊柱都给拆了做成了箭杆箭头,加之赵国经历过一次灭门惨祸,深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因此晋阳城众志成城,双方对峙不下。
又过了一年,到了夏天,智瑶苦无破城之策,苦闷无法排解,因此就来到山上纳凉避暑,看着壮丽山河,排遣愁绪。当他看到汾水浩浩汤汤,绕晋阳城而过,不禁计从中来。
智瑶派遣军士在山洪来临时,掘开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城的建造果然不计成本,是木板做成了模板,里面实以夯土。因此,虽然水淹晋阳,但是晋阳坚城依然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水势逐渐增加,晋阳城的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在这危急时刻,赵毋恤认为韩、魏两家未必真心实意跟从智瑶。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毋恤命家臣张孟谈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张孟谈说的很简单,只一句话“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var1]
三家分晋示意图
智瑶对自己的水攻之计志得意满,对韩、魏两家夸耀说:“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智瑶说者无心,可是韩、魏两国却心里发怵,因为韩氏都城阳翟和魏氏都城安邑都在汾水边上。这智瑶灭赵后,势力再次增强,那么韩、魏将无宁日了。于是,两家约好倒戈。
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赵毋恤的精心策划下,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智氏家族被灭门,智瑶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毋恤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智氏。战后分地,赵国获得了智氏最多的土地,赵毋恤也被晋出公任命为正卿。
赵毋恤去世前,以自己是庶生为念,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宗主,而是立了赵鞅的嫡长子伯鲁的孙子即自己的侄孙为赵氏宗主。这可能是赵毋恤为了团结族人做出的姿态,但是赵毋恤的这个做法,却为赵国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赵国后来的传位制度混乱,经常发生内斗,严重削弱了赵国国力,影响了赵国争霸战争。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