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楚国情不同,吴起在两国的变革程度也有区别故改革一胜一败

魏楚国情不同,吴起在两国的变革程度也有区别故改革一胜一败

()
中文名:
魏楚国情不同,吴起在两国的变革程度也有区别故改革一胜一败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在一向人才辈出的卫国的一个大户人家,一名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吴起。 吴起成年以后,历侍鲁国、魏国和楚国。在魏国和楚国,吴起得到重用,先后进行了改革。 吴起在魏国的改革 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诸侯国

秦朝名人推荐

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在一向人才辈出的卫国的一个大户人家,一名婴儿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吴起。

吴起成年以后,历侍鲁国、魏国和楚国。在魏国和楚国,吴起得到重用,先后进行了改革。

吴起在魏国的改革

魏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诸侯国。魏文侯上台之后,奋发图强,任用吴起、李悝进行变法。吴起在魏国的改革主要为:训练一支强大的特种兵——魏武卒。

春秋军制,以战车为中心,车兵和徒兵相结合,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种阵形。战车上的甲士,是每乘的核心和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乘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军队已经不适合大规模的野战和运动战。所以,到了春秋的后期,已经开始出现了步兵。

[var1]

魏武卒

吴起到了魏国,为魏国训练了一支举世闻名的重装步兵——魏武卒。这是战国时代的“特种兵”。

魏武卒的挑选和训练十分严格。可以说个个都是军队的精英。训练之后的魏武卒,身披三层重甲,重十二石的弓弩,带上三日的干粮,仍然能日趋百里。“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强悍的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大败秦国,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差点把秦国给灭了。之后,又粉碎秦军的反扑,以5万的兵力,大败50万秦军。帮助魏国辟地千里:“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即使是吴起离开了魏国,魏武卒也风光了一段时间。直到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武卒两次被齐国重伤。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魏武卒被白起消灭殆尽,吴起对魏国的影响才彻底烟消云散。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魏文侯薨逝后,魏武侯继位。吴起受到魏武侯的猜忌。因而逃到楚国。两年后,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内容为:

[var1]

吴起

1、实行法治。

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深知法治的重要性,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吴起还采取“倚车辕”的办法,即立一车辕,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这大概是商鞅“徙木立信”的范本吧。

2、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以解决分配不公,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在此同时,吴起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即使是封君,也只能收三世爵禄,三世之后,爵禄将被收回,奖给有功之臣:“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吴起还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加强训练。

3、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

吴起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又削弱大臣威权,“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奖励百官尽忠守职,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吴起还杜绝权门请托之风,廓清吏治。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不计较个人得失,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裁减冗官,选贤任能,罢除无能无用之辈。徙贵族于边境,开垦蛮荒之地。在吴起的整治下,楚国的吏治逐渐好转。

[var1]

耕战

4、重视耕战,提高军队战斗力和楚国综合国力。

吴起在楚国也大力加强军事训练,为楚国锻造一支强大的军队。与此同时,吴起还注意耕战并重,亦兵亦农,禁止丁民游手好闲,不务耕作:“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就斐然,五年的变法,使得楚国兵强马壮。国力大增。向南攻打百越,向北大败三晋。当然也包括魏国。还攻打过秦国:“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彊。”

吴起变法的功败垂成

吴起变法轰轰烈烈,成就巨大。但是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被打压的贵族联合起来反对吴起。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吴起被射杀。新上任的楚肃王废除吴起变法的一切措施。变法功败垂成:“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那么为什么吴起在楚魏两国的改革,命运会这么不同呢?

原因有三:

1、根本原因:吴起在两国的变革程度不同。

吴起在魏国的变法,最为主要的是军事方面。也就是帮助魏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魏武卒。而其他的方面,而在政治方面,魏国的变法,主要是李悝主持的。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悝变法。吴起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方面。当然,这也是因为魏国人才济济的原因。没有涉及政治的方面,反对的力量也就少了。

[var1]

吴起

楚国的情况则不同,楚国没有魏国那么多的人才。所以在变法时,吴起军事政治一起包了。而且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说很重视军事方面,但是政治方面的占了大部分。特别是废除世卿世禄,让贵族去开荒的政策,极大地触动楚国贵族的利益。

2、两国反对吴起的人不同。

在魏国,也是有人反对吴起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公叔痤。公叔痤是魏国的重臣。他反对吴起,最为主要的是害怕吴起跟他争夺相位。而不是反对吴起的变法。也就是说,他跟吴起并没有血海深仇,只要把吴起赶走就可以了。如果把吴起杀了,那么他也不可能当上相国了。

那么吴起和李悝的变法,不触动魏国国内贵族的利益吗?当然触动了。但是,魏国国内公族的力量不大。

魏国是三家分晋之后成立的。别看魏国到了后来的公子卬、信陵君那么厉害,其实在魏文侯时代,属于魏国的立国阶段。公族的力量不大。对魏国的政治影响力还不如一个公叔痤。所以别说吴起,就是在魏国政治变革的李悝,也得以善终。

而在楚国,反对吴起的主要是楚国的贵族。在吴起时代,楚国已经是一个700多年的老诸侯了。国内的公族实力雄厚。远非魏国的公族可以比拟的。就比如那次在楚悼王葬礼上射杀吴起的事情。吴起自知将死,于是趴在楚悼王尸体上。乱箭有一部分射在楚悼王尸体上。楚肃王上台之后,因把箭射在楚悼王尸体上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仅仅射中楚王的贵族就有这么多,那么没有射中楚王的有多少?那些没有参与射杀吴起的贵族有多少?难以想象。

[var1]

吴起

3、两国的国情不同,因而对吴起变革的态度也不同。

魏武侯上台之后,吴起被逼走。但是李悝、吴起的变法,在魏国仍然被执行很长一段时间。而楚肃王上台之后,吴起的变法被全部废除。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国必须坚持变法,楚国则没有那么急切。

战国时期的魏国,北面是赵国,西面是秦国,东面是齐国,南边是楚国和韩国。魏国被夹在中间。无论想要向哪一处发展,都得跟别人血拼。即使魏国不发展,也要防止被别的国家入侵甚至群殴。所以,魏国自身必须比别的国家强大。因而,魏国必须变法。更为重要的是,魏国必须保持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才能保护魏国的利益。

楚国则不同。通过春秋时期的鲸吞蚕食,楚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巨无霸。单挑一个国家甚至面对两三个诸侯联军不在话下。即使楚国战败,也顶多伤及皮毛,战国初期暂时还没有能对楚国构成亡国之危的力量。

[var1]

吴起变法

所以,对于变法,楚国其实需求并不如魏国强烈。更何况,吴起变法在楚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了——贵族的力量遭到一定的削弱。

所以,吴起的变法,在楚肃王上台之后,被全部废除。

其实后来的魏国也跟楚国差不多,变法之后,魏国强大起来了,也对继续深彻的变法不太重视了。于是,桂陵马陵两场大败,魏国被赶下霸主地位。

吴起,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改革家。可惜吴起虽然遇到一个变革的时代,也遇到两位欣赏他的“伯乐”,但是却树敌于众,终被杀死,其成果也被掩埋于历史黄沙中。悲乎,一代英才!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