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解读-一位秦臣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老谋深算

战国策解读-一位秦臣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老谋深算

()
中文名:
战国策解读-一位秦臣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老谋深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如果深入其中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冷向这位秦臣的老谋深算,在秦齐博弈之间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好处,同时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弱国不过是强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var1] 这篇策文明面上是冷向做解释,和其他策文游说别人的内容并不一样,但实际上

秦朝名人推荐

如果深入其中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冷向这位秦臣的老谋深算,在秦齐博弈之间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好处,同时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弱国不过是强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var1]

这篇策文明面上是冷向做解释,和其他策文游说别人的内容并不一样,但实际上,两种方式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让听的人相信自己的说法或者主张。

因此,策文的结构也是经典话术,抛出论点,阐明立场,解释逻辑,讲明利益,最后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原文

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译文

冷向对秦昭王说道:“我想让齐国侍奉大王,所以主张让齐国攻宋国。如果宋国破灭,就会危及到魏国的安全,大王就可以取得安邑。而燕国、赵国担心齐国、秦国联合,必定会割地给大王。齐国必定会重视大王,那么,我主张齐国攻宋,便是使齐国有所畏惧而重视大王,大王为何抱怨我的齐国攻宋策略呢?我认为以大王的贤明,早已知道我的苦心,所以没有对您明言。”

解析

策文开头第一句,冷向便说出了自己主张的目的——“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这句话是一个很违反逻辑的内容,但是,

冷向必须先说这句话来表明自己是站在秦国的立场考虑,才有后续的解释机会

我们经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想法”,冷向作为秦臣,必然要先声明自己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不是站在齐国的角度乃至自己私利的角度考虑,这样才能让秦王接受他的解释,否则,他后面说的再多,秦王都是听不进去的。

为什么说这个主张违反逻辑呢?

首先要说一下宋国,宋国并不在战国七雄里面,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实力不强,宋国是周朝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分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诸侯所建立起来的。

[var1]

宋国统治的范围是

围绕商朝旧都商丘建立的

,所占据的地方,自然是属于物产丰富的膏腴之地,同时,周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前朝复辟,也在他周围分封了不少诸侯,这种地理环境,各国诸侯交流必然是要经过宋国,就形成了宋国繁荣商业文化的基础。

宋国拥有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在当时属于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var1]

这种经济基础促使宋国的繁荣,甚至在春秋时期助力宋襄公成为霸主之一。

其次要说的是齐国。齐国作为春秋霸主之一,在战国时期依旧延续着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一度与秦国形成双雄并立,称为“东西二帝”。

这样一个大国吞并一个拥有丰厚底蕴的小国,必然会大大增强它的底蕴。特别是秦国有吞并巴、蜀的经历,更是明白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地方所产生的助力有多大,因此,秦国必然是反对,乃至是阻止齐国吞并宋国。

在这个时候,作为秦臣的冷向支持齐国吞并宋国,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立场如何,而

他解释支持齐国吞并宋国的原因是“为了让齐国侍奉秦国”,这种观点自然是违反正常逻辑的。

[var1]

不管如何,冷向用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抓住了秦王的注意力,紧接着,他要做的便是解释自己的逻辑,让人觉得他的支持的确是为秦国考虑。

而冷向所用的手段,也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纵横家们常用的——假设这种情况发生。

“宋破,晋国危”,宋国如果被齐国攻灭,最先威胁到的便是“晋国”,这个时候经过三家分晋之后,已经不存在晋国,韩魏赵三家作为瓜分晋国的诸侯,魏国一直自认为晋国正统,占据了晋国的核心区域,也最先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因此,常被用“晋国”指代。

冷向这句话告诉秦王的是,如果宋国被攻灭,那么最为担心的是与齐国接壤的魏国。

这当然不足以说服秦王,因此,冷向立刻抛出了秦国能从其中受益的地方——“安邑王之有也”,魏国要防范东边的齐国西进,必然没有足够力量阻止秦国东进,那么秦国就有机会获得魏国区域。

[var1]

“安邑”是魏国早期的都城,秦国想要占据的不仅仅是魏国一个都城,更多是想要吞并安邑所代表的一片魏国国土。

之前商鞅便对秦魏两国的联系有过准确的论断——“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而安邑的位置更是关键,它是处于河东区域,时刻威胁着秦魏争夺多年河西之地,如果秦国能够拿下安邑所处区域,自然是解除了魏国的威胁。

这是对秦国最大的好处,但是不足以推出他开始的结论,冷向便继续往后推演。

如果齐秦分别从东西两面威胁魏国,必然会造成其他诸侯国害怕两国联合,到时候其他诸侯国必然会想办法拉拢秦国,“燕、赵”这里也是像“安邑”一样代指,代指的是其他诸侯国,“割地”代指的是拉拢方式。

而齐国为了不被诸侯孤立,也会重视秦国,甚至愿意低声下气“侍奉”秦国。冷向回到了自己开始所立的观点上。

[var1]

然后,冷向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以恐齐而重王”,就是为了让齐国害怕并且重视秦国才支持齐国吞并宋国的,同时还倒打一耙——“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以为以秦王的英明必然早就知道他的苦心,所以才不说的。

这句话既是捧秦王的——秦王很英明很可能早就知道,也是攻击对手的——之所以不知道埋怨他,也是因为被其他人误导了。

短短几十字,冷向既表现了自己为秦国考虑的立场,也解释了之前为什么不说的原因,同样给了秦王台阶下,贬低了攻击他的政敌。

[var1]

这篇策文表面上的内容其实也就分析完了,不过,如果了解一下这件事情前后的情况,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齐国攻打宋国之前,必然是知道其他诸侯国会阻止,所以要派人去游说各国,冷向作为秦国重臣,也是被游说的人,所以他在一开始不说话也就可以理解。

他的这种不说话,也是对齐国的一种表态,暗示了他能够被游说,齐国必然会加大筹码游说,因为他已经想好理由为自己辩解,所以不介意趁着这个机会多收齐国的好处。

等到秦王将注意力转到他这里,质问他的意图时,他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理由,不仅是让自己脱身,也完成了对齐国游说的承诺。

[var1]

实际上在齐国攻打宋国之前,宋国已经把周围的几个诸侯国全部得罪了,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了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馀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了二城,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而齐国攻灭宋国之后,又被燕国联合其他四国攻伐,攻取齐国七十二城,使其仅剩两城,如果不是齐将田单力挽狂澜收复齐国失地,齐国怕是属于七雄中第一个被灭国的。

当然了,不管是前还是后,都是这篇策文的相关背景了,对于策文主角冷向来说,并不关心这些,他在这一次齐伐宋的游说中算是最大收获的一个人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