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段极分裂的时期,群雄相争、四分五裂,最著名的还属“春秋五霸”,但春秋时期同样也是我们历史上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家思想百花绽放,儒、道、法、墨各个学派各执己见,对我们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一段极分裂的时期,群雄相争、四分五裂,最著名的还属“春秋五霸”,但春秋时期同样也是我们历史上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各家思想百花绽放,儒、道、法、墨各个学派各执己见,对我们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var1]
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于是诞生了很多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争相绽放,在我们历史上形成了一幅璀璨的文化画卷。
而这幅画卷上,定然少不了管仲的身影。
管仲是谁?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我们历史上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各诸侯国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称霸,任为齐国相国。
在此期间,他辅佐齐桓公合诸侯、成霸业,富国强民、经世治国,可以说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少不了管仲的功劳。
[var1]
历史上对于管仲的评价很高,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又被后人誉为“法家先躯”,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诸葛长青对管仲的评价也极高,他总结了管仲治国谋略的三个重点,分别阐述了管仲在齐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总结其对于造福民众提出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容易治理地方,百姓贫穷则不易治。
诸葛长青还对管仲的外交谋略进行总结,其中的智慧是:“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意思是用利益互相拘束、以信任互相结盟,用武力对外展示国力,震慑诸侯。这其中的智慧在当时让齐国成为大国、强国,并辅助齐桓公成为了五霸之首。
[var1]
那么管仲到底有多厉害以至于后世对其评价如此之高?看看下面这几条管仲的治国谋略和经济计谋就明白了。
首先,富国强民的治国谋略。治国先富民,这是自古以来都不变的治国之道。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利用齐国的临海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疏通物流,通过捕鱼和煮盐进行经济流通,让百姓富裕起来。
而且齐国土地适合耕种,于是管仲大力发展农业,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为了让百姓积极耕种、发展农业,管仲对于在农业上有贡献的人给予奖励,这种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齐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
同时,管仲鼓励百姓进行经商,鼓励他们进行鱼、盐的生产,抓住齐国这两大经济命脉,齐国的国库源源不断有经济来源,很快便成为春秋时期最富有的地方。
[var1]
其次,政治上采用顺应民心、礼法并用的治国之道。有句人人都知道的老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民心的新的性。民心所向,胜之所在,大道可成。
管仲执政期间,对齐国的政治方面也有所贡献。首先,他强调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在百姓心中树立高大的君主形象;
之后管仲在齐国设立法度,立法治国、完善法度,设立了赏罚分明的制度,并且强调执法的时候要做到公正无私,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这样的法规,使得齐国百姓尊法守法,地方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var1]
最后,组建军队。政治、经济方面稳定下来后,最主要的就是地方的军事。在春秋那个混乱的时代,地方的军事力量成为最有力量的话语权。
管仲执政期间发展齐国的军事力量,对外联合各国诸侯扩大势力,对内组建军队,发展国力。
经过管仲的谋略,齐国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
以上是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的治国谋略,那么对外时,管仲又有何计谋呢?有人评价说管仲最会看人心,把人性和人心看得透彻,才能不动一兵一卒就让各个诸侯国归顺,下面看看管仲降服其他诸侯国采取的计谋。
[var1]
服帛降鲁梁。管仲在齐国执政期间富国强民,使齐国成为经济大国,国力强盛后,管仲觉得时机时尚,于是开始朝外试探他的刀锋——于是他拿鲁梁开刀,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服帛降鲁梁”。
这个故事是说当时齐桓公觉得鲁梁的位置很新的,于是想要拿下鲁梁,问管仲该如何做,管仲就结合鲁梁的国情,说他们地方日常生活里有一个丝织品叫“绨”,可以做成绨服穿,于是管仲建议齐桓公穿绨服。
当时的齐国已经在百姓心中根植了君主形象,管仲让齐桓公率先穿绨服,并下令让百姓也都跟着穿绨服,这样齐国上下都穿绨服。
同时管仲还让齐桓公下令不许百姓自己织绨,因此只能从鲁梁购买绨,这样鲁梁的百姓看见有利可图,就会放下其他的生产全面织绨,那么他们的农业一定会落后。
[var1]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分析,立马就采取行动,命人给自己制作了一身绨服,并下令让百姓也穿,齐国上下都穿上绨服,导致绨的价格上升,这对于鲁梁来说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百姓们见钱眼开,怎会轻易放走这一块肥肉。
于是管仲就与鲁梁交涉,让他们织绨三千,就给黄金三百斤,如果织绨三万,就给黄金三千金。
[var1]
于是鲁梁百姓都争相织绨,忽略农业生产,经济上来了,地方有钱就可以从外面卖粮食。这样的局面维持了十三个月,管仲就派人去鲁梁考察情况,发现时机时尚后,就让齐桓公改成穿帛服,而且断了从鲁梁进口绨服的举动,并且还不给鲁梁出口粮食。
鲁梁这时候才发现问题,但为时已晚,地方经济强盛却粮食亏空,军事后退,且短时间内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农业生产水平,鲁梁顿时进入困窘之地。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饥荒后,鲁梁终于耐不住饥饿归顺了齐国。
[var1]
这就是“服帛降鲁梁”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管仲的经济智慧,他抓住“天下熙熙为利而往”的人性,利用“抬高物价、有利可图”的经济谋略,击垮了鲁梁的生态平衡,逼迫鲁梁进入困境最后归顺。
除了“服帛降鲁梁”的故事,还有著名的“买鹿制楚”。当时齐国作为最大的诸侯国,国力已经非常强盛,但与之对立的楚国也不容小觑。
齐桓公想要制服楚国,但当时齐楚两国的国力相当,如果发动战争必定生民涂炭、两败俱伤,于是齐桓公向管仲请教方法。
有了不动一兵一卒就让鲁梁归服的先例,管仲这次在心里也有了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楚国的想法。
[var1]
这次管仲对齐桓公说:“你派人去楚国买鹿。”鹿在当时的齐国境内十分罕见,只有楚国有,齐桓公对管仲的谋略十分信任,于是就派了一部分商人去楚国。
这批商人到达楚国后,管仲就让他们在楚国的境内四处宣扬“齐桓公爱吃鹿肉,重金求购”的消息。楚国人对于鹿只是作为捕猎的猎物,用来填饱肚子,因此不够重视,在听到齐桓公要重金求购的消息后,不禁利从心起,商人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有利可图的机会,立马开始四处求鹿。
楚王在听到齐桓公来楚国买鹿的消息后,对此不以为意,觉得金钱才是地方和人民赖以生存的事物,而鹿不过是禽兽而已,楚国境内那么多鹿,齐桓公喜欢就让他拿金钱来换,这样我们还能发展经济。于是楚王就下令让百姓都去捕捉活鹿,并卖给齐国发展经济。
[var1]
这一消息很快就在楚国各个地方流传开来,接着鹿的价格就开始疯涨,楚国上下都奔着利益而去,农民不再耕农,商人不再经商,都跑去荒郊野外捕捉活鹿,这时候楚王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沉浸在“齐国以钱换鹿”的喜悦里。
这个时候,齐国和楚国的局势在悄悄变化,楚国通过活鹿赚到了钱,而忽略了粮食的减少,等楚国意识到要挨饿后,才着急忙慌地从四处买米。
[var1]
但管仲对此早已经有了计谋,他封锁了楚国的边境,不让楚国买到米粮,米价一时疯涨,但米粮都被齐国截断,楚王这才意识到这是一场阴谋。
楚国国库亏空,粮食残缺,百姓们挨饿,颠沛流离,不同意挨饿的流民都纷纷跑去齐国,楚国人口减少、经济、农业衰退,这样的情形又如何发展国力,可谓是一副萧条景象。
三年后,楚国不堪重负,终于归服了齐国。
由此可以看出管仲对制服楚国的深谋远虑,他看出楚国的优势和劣势,利用人性对金钱的向往进行谋略,最终没有发动战争就将楚国拿下。
这个事发与上面的“服帛降鲁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人们趋势利益的心态,击垮对方国,只是这样每一次谋略,齐国都要花费很大一笔费用。
管仲对待这些事情都是经过了各方面的观察,结合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虽然原理都一样,但其实这样的计谋需要长时间的谋划,而且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能够根据实况情况进行调整。
[var1]
除了这两个有名的事发, 管仲的衡山之谋也十分出名。管仲不费一兵一卒打败其他诸侯国的事发还有拿下衡山这一例。当时衡山国的兵器技术十分精进,齐桓公就请教管仲如何打败衡山。
管仲说,衡山兵器进步,如果发动战争肯定会费力不小,因此还是要智取。根据以往经验,管仲这次就让人去购买衡山的兵器,再以高价卖出去。
齐国这样做之后,其他诸侯国纷纷效仿,也都去衡山购买兵器再高价卖出,购买的人多了,就让商人看到了暴利的契机,于是衡山的王就下令把兵器价格提高了十倍。这样的暴利在老百姓眼里那跟天上掉钱捡钱有什么区别,于是百姓都纷纷跑去生产兵器。
在这期间,齐国在不停地收购粮食,管仲让人去别国用低价购入粮食,高价出给齐国,其他国看见这其中也有利可图,于是都来齐国卖粮食。
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管仲看时机时尚,就跟衡山断了联系,与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攻占衡山。
衡山的兵器和粮食都双双亏空,根本没有国力继续抗衡,不得不投降屈服。
结语:
管仲用自己的经商才能和经济才能,抓住了百姓图利的心理,以及”物以稀为贵“的经济原理,才能够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连着用同样的方法原理灭掉其他诸侯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同时也能看到人性。
这告诉我们,人们一定不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放弃长远的发展,楚国、鲁梁和衡山的失败事发都是因为他们的国主贪图眼前的经济暴利,而忽视了这样做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害,因此治理地方需要掌握平衡,一定要放远目光。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