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围了两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

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围了两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

()
中文名:
长平之战,赵括被白起围了两个多月,为什么其他国家不救援?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长平之战,赵国的精锐部队都被围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赵国还是其他所有的诸侯,都可以发兵影响战局。 [var1] 但是,秦王最终还是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把战局始终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那么,长平之战时期,

秦朝名人推荐

长平之战,赵国的精锐部队都被围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赵国还是其他所有的诸侯,都可以发兵影响战局。

[var1]

但是,秦王最终还是凭借惊人的毅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把战局始终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那么,长平之战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态度又是如何的?

PS:长平之战时期,虽然东方六国早就已经衰落了,但仍然具有让秦国不敢心惊胆颤的力量,而对于国家的未来,他们也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打算。

1.消失的盟军:齐国。

[var1]

长平之战之前,齐国和赵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齐国甚至还多次给予赵国帮助。

但自从五国攻齐之后,齐国就成了个“外强中干”的笑话,国力大不如前了。

5年前,赵孝成王刚刚继位,秦国就来搞事情,大败赵军,并且夺取了三座城池。

赵国不得已,只能让长安君为质子,向齐国请求援助。

齐国在危难时刻发兵,救了赵国于水火之中,迫使秦国最终退了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秦国刚退兵,燕国又来搞事情。

不得已之下,赵国只能割让三座城邑给了齐国,才换取了田单挂帅的机会。

田单也幸不辱命,大败燕国。

[var1]

可是这个时候的赵国名将赵奢、廉颇都在世,赵国的综合国力也完全可以和秦国一战。

但齐国可就不一样了,一年之后,齐国“改朝换代”。

齐国末代国君齐王建粉墨登场,他的母亲代理摄政。

他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齐国,齐国开始了“光荣孤立”,再也没有参与外界战争的记录。

长平之战时期,赵国的使者把嘴皮子都磨破了,道理都说透了,但就是没什么用。

齐国拒不发兵。

[var1]

2.同病相怜的国家:韩国。

为什么韩国从根本上就不用考虑,因为它刚被秦国完爆了。

别说救援赵国了,哪怕日后秦始皇灭韩,韩国都没能缓过神儿来,更别说组织人马进行有效的防御了。

这个时候的韩国,大家压根就不用考虑。

[var1]

3.赵国的敌人:燕国。

战国后期的燕国,一直以吞并赵国作为基本国策。

不管是长平之战前,还是长平之战后,燕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攻打赵国。

燕国才是最希望赵国倒霉的国家,和它相比,秦国只能排第二。

因此,燕国不仅不可能前来救援,甚至只要它不来捣乱就算好事一桩了。

[var1]

4.摇摆不定的墙头草:楚国。

在秦赵死战不休之前,楚国才是秦国最重要的打击对象。

此时在楚国执政的春申君正在以“祸水东引”成功而洋洋自得。

PS:正是在春申君的努力下,秦国暂时放弃了对楚国的攻打,进而缓和了两国的关系。

但这个时候,春申君也敏锐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合纵”政策。

[var1]

长平之战前,春申君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问题是,楚国离战场太远了,他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PS:楚国和赵国之间隔了一个魏国,楚国要想发兵,只能经过魏国,否则真的就是“爱莫能助”了。

[var1]

5.想要浑水摸鱼的投机者:魏国。

别看魏国国力较弱,但魏国的野心可一点都不小。

《战国策·魏策四》中,关于魏国对长平之战的态度有明确记载。

他们认为,秦赵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必然都会极度在意魏国的看法,这也是魏国可以以弱制强的关键。

运用得当,魏国不仅可以因此制衡强国还可以成为“东长”(东方六国的合纵盟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到后来赵国的下场,就知道魏国的这一“美梦”没有成真。

[var1]

6.自助者天助:赵国。

这个时期,最想要救赵括,同时也是唯一铁了心想要救赵括的国家,只有赵国自己。

长平之战里,秦国和赵国都倾尽了国力,进入了死磕阶段。

但同时两国又还有“透支”的能力。

最有力地证明: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在邯郸防守秦国大军,并等到援军来救援。

九年之后,燕国进攻赵国的时候,早就“弹尽粮绝”的赵国还能派遣廉颇率领十三万大军给燕国最猛烈地打击。

[var1]

这些事实都说明:赵国绝对还有自救的能力。但关键是,此时的秦赵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双方已经进入了综合国力的大比拼,而秦国的综合国力是赵国所不能比的。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时期,确实有许多因素可以扭转战场,秦国也绝对不能做到只手遮天。

特别是长平之战初期,根据《战国策》的明确记载:

当时的秦国其实也很谨慎,他们决定,只要一发现齐、楚两国有发兵救赵国的打算,那么他们就立刻接受赵国的求和。

那么为什么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情况下,赵国还是一败涂地了呢?

[var1]

历史的“阳谋”:伐交(你敢来救援,我就敢打你)

长平之战时期,无论是魏国还是楚国,都是“伐交”的重点,特别是魏国。

长平之战打了半天,赵国明白自己不能再和秦国耗下去了,于是著名的外交家虞卿提出:联合魏、楚,形成合纵的局势,最后再与秦国讲和,结束战斗。

这个策略很正确,但是赵王并没有听从,他选择直接去和秦国讲和。

秦国恰好利用了这一点,通告各国:秦赵马上就讲和了。

潜台词是:你们要是敢掺和,等我们讲和之后,秦国就会来打你。

[var1]

不仅如此,秦国还承诺将韩国割让的土地分一部分给魏国,来安抚魏国的民众。

因此,秦国从一开始就抢占了先机。

后来打着打着,赵国也知道自己被骗了,于是慌忙派遣平都君出使魏国。

据《战国策》记载,平都君对魏国国君说:

秦国狡诈,绝对不可能给予魏国城池。现在秦赵两国都在长平之战中拼尽了全力,魏国应该趁机合纵,取得“领导权”。

[var1]

魏国国王对此虽然连连“称善”,但却迟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因为魏国国君仍然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并制秦赵之事也。

当时的情况很明朗,虽然平都君说得可能有些夸张。

平原君言:“(魏)和于秦,则无赵;和于赵,则无秦”——《战国策·平都君》

但在秦赵两国火拼白热化的阶段,魏国绝对是能够使胜利天平倾斜的重大力量。

虽然救援赵国,是对以后形势最正确的判断,但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让子弹飞一会儿”,才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局面(坐山观虎斗,看秦赵两国继续消耗下去)。

[var1]

这一点,东方的其他诸侯国显然也意识到了。

因此,秦国才能够在开战初期,安抚魏国和赵国。

但是,诸侯虽然乐意看到两国消耗,却绝不愿意看到赵国主力被歼灭,让秦国一家独大。

一旦秦国流露出想要“灭绝赵军”的时候,秦国的“伐交”就再也没有了威慑力,其他诸侯必须出面制止。

[var1]

诸侯国救赵的方案也很简单:

1.直接派兵武力调停长平战场。

2.“围魏救赵”,趁秦国国内兵力空虚,举兵伐之,迫使秦军回援。

诸侯国知道自己还有机会,所以并没有着急行动。

但坏就坏在,战局的变化实在是太突然了,诸侯国根本来不及反应,赵国就败了。

“杀神”白起精心策划的“包围圈”惊呆了所有的人,使得赵国的主力在顷刻间就没了反击之力。

[var1]

在这个时候,哪怕诸侯国反应过来应该“合纵”了,局面也已经极为被动了。

赵国的主力已经被死死包围住了,如果不能及时突破包围圈,等待他们的是“窒息”的结局。

事情进展到这里,诸侯国就算想要“围魏救赵”,根本来不及了。

已经断粮的赵军,早已是“死路一条”,诸侯军再怎么迂回作战,秦军也是胜券在握。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到底是谁能够把有生力量更快地动员到长平战场,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秦王的雄才大略在其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var1]

此时的战局已经明朗,秦国此时想要做的就是:

竭尽全力动员所有有生力量,增援长平战场,在堵截住诸侯援军的同时,确保歼灭战的顺利进行。

在得知白起作战失利之后,秦昭襄王亲自动身前往河内地区(因为秦国其他地区离战场过于遥远),下令:

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充军,让他们所有人都加爵一级,以最快的速度开赴长平战场。

[var1]

据《战国策》记载,当时的整个河内郡,瞬间失去了所有生产和防御能力。

秦昭襄王嬴稷这是在透支国力,因为他明白:什么叫兵贵神速。

秦昭襄王用了最短的时间,整合了最强的力量,在米家镇——马鞍壑——丹朱岭,依托山地的有利地形,瞬间构建起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防御战线。

[var1]

这个时候,秦国的目的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吃掉全部的赵军,诸侯军就算想要“围魏救赵”,也去不可能实现。

因为秦国的布局已经完成,诸侯国也好,廉颇也罢,都已经无力回天了。

包围整整四十六天,赵括最终兵败被杀,赵军被迫投降,最终被白起坑杀。

多亏了秦昭襄王一代雄主的雄才伟略,迅速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var1]

尾声

长平之战后,白起“趁乱灭赵”的建议被否定,秦国进入了休养阶段。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秦国围攻邯郸失败,然后魏国信陵君所统帅的合纵军队又把秦国重新赶回了函谷关。

好在秦国虽然短期内国力受损严重,但它一统天下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秦灭六国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var1]

历史从来就不是“笨蛋与聪明者的游戏”,而是“强者与更强者之间的博弈”。

在长平之战中沦为笑话的诸侯国们,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只不过秦国更加技高一筹,让他们根本没有了扭转战局的机会。

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不仅仅是因为商鞅变法带来的富强,更是因为历代秦王的雄才伟略。

[var1]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