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孔子后人?

当我们说“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孔子后人?

()
中文名:
当我们说“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孔子后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地方专“治”文化人的各种不服。 街头有很多小摊,不卖烟酒糖茶,就卖“文化”,坐在小摊后,除了气质,其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你看看他写的字、作的画,无不令人叹服。至于大段大段背诵《论语》,几乎成了孔子后人的必修课。 他们不一定上过大学,但

秦朝名人推荐

这地方专“治”文化人的各种不服。

街头有很多小摊,不卖烟酒糖茶,就卖“文化”,坐在小摊后,除了气质,其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你看看他写的字、作的画,无不令人叹服。至于大段大段背诵《论语》,几乎成了孔子后人的必修课。

他们不一定上过大学,但气质、文化层面,不输任何名牌大学的学生。

关键问题还不在这里。关键在于,即便他们没考上大学,也很淡定、从容,也很有文化。

[var1]

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考大学,到头来气质乃至气势上还会输给“没考上大学的孔家人”?原因不难猜到,因为孔家就是一所大学。

当年孔子创办的私学,难道不是大学吗?这种氛围在孔家一直延续着,孔氏家族甚至创造了“世界最长家谱”的吉尼斯纪录。

氛围就是大学,孔家就是大学;去三孔,某种程度上,就是去看中国历史中的“北大”“清华”。

如果你有幸生在孔家,自然会“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努力去考大学;即便考不上,内心也会相对坦然,因为只要你在这种氛围之下,就是在接受一种“全环境立德树人”式的教育。

我们经常提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但不能忽视一个问题:这种创造、创新的目标是什么?

“两创”,首先可以促进物质层面的进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效果突出,这毋庸置疑。

但更加重要的,是它能够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毕竟我们所说的“两创”,指的是文化“两创”,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

推动精神文明进步,是文化“两创”最重要的价值,对经济的带动只是附带的结果。

[var1]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文化“两创”和全环境立德树人,是可以有机统一的。

而这种统一的最典型例子,就是三孔,以及孔子后人形成的文化氛围。

所谓“全环境”,我的理解,就是从硬件到软件,形成一种全面的氛围,实现“沉浸式”学习。

硬件是基础条件。如果不是亲自到孔府、孔庙、孔林看看,你很难切身感受到它们带来的“文化压迫感”。

不对着至圣先师像,虔诚就很难从心底溢出;在千年古柏下,在杏坛前,那种敬意油然而生,学习的紧迫感自然而来,远比躺在床上发一千次誓要好。

[var1]

软件用来升华。新闻报道中,经常有“全宿舍全都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报道。为什么优秀的人容易“扎堆”?

不是他们爱“扎堆”,而是“软环境”的滋养,让他们集中结出硕果。一块土地肥沃了,土地上的植物都受益。

硬环境和软环境都不可或缺。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硬环境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最关键的,是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首先是大的社会氛围,比如美德山东、信用山东建设,比如“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都是在营造一种好的社会氛围。

所谓好的社会氛围,就是可以对不良行为产生制约,同时对良好社会风尚产生引导作用。简单来说就是——遏制不好的,弘扬好的。

[var1]

这种社会氛围,需要顶层设计。《关于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的意见》这样的文件,便属于全省范围内的顶层设计。

缺乏顶层设计,大家的眼里,就容易只出现中性的“山东大汉”形象。通过顶层设计,美德山东人、信用山东人、厚道山东人,会更加深入人心。

整体社会氛围之内,还有若干“小环境”“小氛围”。和社会氛围对比,学校就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环境。如何在学校中塑造良好的硬环境、软环境,形成立德树人的最优氛围?

学校也需要进行“设计”,要有规划。“全环境”不是空口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先设计、后实践出来的。

济宁、济南、潍坊等地不少中小学,有的成立了书院,有的申办了孔子学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学习之中,把传统的礼仪融入日常生活,大兴“君子”之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var1]

见了老师,行拱手礼;每天上课前1分钟,背几句《论语》……这样的行为,单独一个人做,多少有点尬;大家一起做、一起学,就成了氛围,就实现了环境的融入,就成了“沉浸式体验”,就十分自然。

最终,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氛围形成,良好的人格也逐渐“定型”。

几乎每一个有孩子的参观者,都后悔“为什么没让自己的孩子来这样的学校就读”。问题是,我们要想一想,这种氛围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一定是有魄力的,一定是顶着压力的。因为一开始没人这么做,只有他这么做。可是,如果全社会有了“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他还会有这种顾虑吗?

“全环境立德树人”,就是要塑造一种氛围,让校长们能甩开膀子干,把“精神文明建设”具象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先入眼、入耳,再入脑、入心,从而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这或许便是“全环境”的价值所在。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