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
中文名:
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以私人关系论,商鞅与秦惠文王确实早有旧怨。 然而,观秦惠文王平生之事,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政治家,绝不会仅仅因为私人旧怨也诛杀有大功的商鞅。 以政治主张论,秦惠文王承认商君之法的价值,并且愿意继续延用商君之法治国。 既然如此,秦惠文王

秦朝名人推荐

以私人关系论,商鞅与秦惠文王确实早有旧怨。

然而,观秦惠文王平生之事,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政治家,绝不会仅仅因为私人旧怨也诛杀有大功的商鞅。

以政治主张论,秦惠文王承认商君之法的价值,并且愿意继续延用商君之法治国。

既然如此,秦惠文王为何还非要以最激烈的方式处决商鞅呢?

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赢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做太子时,与商鞅有旧怨。因此,新王登基,商鞅即“告归”。

然而,当年受到过商鞅惩罚的公子虔等人,“告商君欲反”。

[var1]

秦惠文王遂“发吏捕商君”,想把商鞅“控制”起来。

商鞅无奈,逃亡出走。

到了关卡之下,天已傍晚,关门闭,商鞅遂想要投宿。然而,店主人表示:“商君法律明确规定,让人投宿而没有验证的,要受到连坐”,拒绝其投宿。

商鞅一声叹息:“为法之弊,一至于此”!

无奈之下,商鞅想要逃去他曾经待过的魏国。

然而,商鞅或许忘记了,“煌煌大魏”倒霉,正是拜他商君所赐,魏人也恨商鞅,哪里愿意接待他呢?

于是,商鞅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动员自己的邑兵北击郑。

结果,秦军追了上去,击败了商鞅的部属,商鞅死于军中。

随即,秦王将商君的尸体拉咸阳,车裂!并发出警告:“莫如商鞅反者”!同时,秦王灭了商君的族!

[var1]

死了,还要拉回去车裂,还要灭其族!

秦王对商君,为何如此“痛恨”呢?

君臣旧怨

赢驷与商鞅的梁子,确实早就结下了。

当年,商鞅初变法时,阻力重重,秦民都说新法不便,连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也犯法。

“罚贵大,赏贵小”。

商君当初“徙木立信”,就是“赏贵小”,如今,要“罚贵大”,莫过于拿太子开刀了。

于是,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在上犯之”,法令不行,在于身居高位者不带头守法!

考虑到太子身份特殊,不便施以“墨刑”,遂惩办了太子的两个老师。

[var1]

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公子虔也因屡教不改而被割了鼻子(公子虔原本没有受此刑,但在几年后,“复反约”而受罚。

如此,商鞅与后来新君的梁子,也就结上了。

当然,对于赢驷、商鞅这个级别的政治人物来说,决定其行为的,绝不只是简单的私人恩怨!

君臣之分

对秦惠文王来说,即便他能抛下一切私人怨恨,继续维护商鞅,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了。

公子虔等人在“告商君欲反”时,对于“商君欲反”倒没有特别拿出什么证据,只是强调:大臣太重则国危;左右太亲则身危。如今,秦国的妇女、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这是“商君反而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商君反而为主大王更为臣”,才是君臣之间最现实的问题!

如果你秦惠文王连过去的屈辱都不顾,继续重用商鞅,那么,秦人“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只会越来越严重,君臣之分,之会越来越模糊!

显然,比起陈年旧怨来,这才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战国策》曾说:秦孝公病重时,曾想禅于商君,商君“辞不受”。

《战国策》并非严谨史书,其言可信度存疑,但是,这侧面也反应出商君之“重”。

[var1]

当初,为了支持变法,秦孝公放手让商鞅主持变法,自己倒居于幕后。已经出现了“知商君之法而莫知秦君之法”。

秦孝公自然不必担心商君之“重”,然而,秦惠文王却不能不担心。

秦惠文王即位时,年仅19岁,而且,其政治集团还受到过打击,其威望、地位都不稳!

这种情况下,比起陈年旧怨来,如何稳固自己的君位才是最为急迫的任务。

如前所说,你“大度”不念旧恶,继续重用商君,不但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还会使君臣之分越来越模糊。

秦惠文王能做的,就是找到能够支持自己强化君权的力量,并依靠他们。

基本盘

秦惠文王要稳固自己的地位,首先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基本盘。

新君的基本盘,自然是自己作太子时的政治盟友,也就是以自己的老师为核心的政治团体。

[var1]

这个政治团体,多为公族,虽然在商鞅变法中遭受到打击,但毕竟在秦根深蒂固,实力雄厚,是有能力替新君“立”起来的。

早在孝公时期,这个政治团体与商鞅的关系,就几乎是“政敌”的关系。

公子虔等人,正是受过商鞅刑罚,并对商鞅怀恨在心的主要人物!

如果新君不能旗帜鲜明的站在商鞅的对立面,那么,连“基本盘”都笼络不住,新君如何坐稳位置呢?

何况,铲除商君,不但能为“基本盘”所喜,在能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者!

上下之怨

因为:商鞅,已为上下所怨。

后来,另一位法家大神韩非子在分析商鞅之死时认为:大臣苦法而民不乐治。

大臣苦法自不必说,商鞅变法,对旧贵族的利益触动是很大的。

[var1]

民不乐治,则与商鞅变法的缺陷有关。

商鞅变法,确实使大秦“国富兵强”,然而,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可能与商鞅未来得及进行修水利等“惠民”行动有关),反而要接受严苛的法度约束,因此,国虽强而民未乐。

商鞅变法,教民耕战,使大秦成为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但身处其中的人民,并不满意。

所以,商鞅虽然使秦国富强,但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对商鞅有怨。

后来,“商君死,秦人莫哀”,秦人并不悲伤。

这种情况下,收拾掉一个“不受欢迎”的商鞅,自然是新君收取人心,确立威望,巩固统治的最佳方案。

兔死狗烹:必然!

其实,即便抛开以上所有论述都不谈,商鞅之死,也是必然!

秦昭王时,“明白人”蔡泽劝范睢急流勇退时表示:商鞅使大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这是最“明白”的回答:即便没有任何理由,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商鞅,也到了“谢幕”的时候。

[var1]

蔡泽,后来做了秦国丞相。在他口中,商鞅与白起、吴起、大夫文种一样,功业已成而不离高位,兔死狗烹是必然的。

能谋国,不能谋己身

其实,曾有“高人”提醒过商鞅。

秦孝公去世前,曾有一位叫赵良的人和商鞅分析过他的危险。

赵良认为:商鞅做了秦相,不为百姓考虑,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施刑于太子的师傅,以严刑峻法镇压百姓,积怨蓄祸!而且,你变法,剥夺旧贵族的封地,自己却受封十五个城的封土;你商鞅每次出门排场大,为人所嫉恨!

赵良建议:商鞅应该将封土归还,兴修水利,养老存孤,如此,“可以少安”。如果不这么做,等新君即位,你就要完蛋了!

然而,商鞅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新君即位后,直到新君“莅政有顷”,商鞅才告老。

到感知到危险后,先是逃去魏国,又是仓促举兵,完全是没有准备,手足无措。

最后,“所逃莫之隐,所归莫之容”,根本无处可逃。

而且,最后仓促起兵,闹出一个造反的罪名,不被车裂灭族才怪呢!

[var1]

只能说,商君能谋国,不能谋己身,其得到最惨烈的解决,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商鞅之死的过程看,商鞅确实全心在国事上,没有顾虑到自己。

所谓“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大约就是如此吧。

商鞅虽结局惨烈,但他的变法,使大秦强盛,算是不负此生吧。

秦惠文王出于综合考虑,以最残忍的方式解决掉了商鞅,然而,他灭商君之族,不废商君之法,也不愧为明君。

当初,商鞅变法,通过拿太子开刀,来打开局面;此后,惠文王即位,又通过拿商鞅开刀,来巩固权位···

然而,明君贤臣的“互相伤害”,绝不只是大权在握者的“快意恩仇”而已。

相反,秦王也罢,商鞅也好,在错综复杂局势中,并没有其他更多的选择···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