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
中文名:
本来长平一战,秦军已经消灭了赵军主力,为何40年后才灭赵国?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前262年到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动了六十余万兵力,主将是战神白起;赵国投入的兵力也达到了了四十五万,主将先是主张防守的廉颇,后来在秦国离间计作用下,主将变成了主张进攻的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前262年到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出动了六十余万兵力,主将是战神白起;赵国投入的兵力也达到了了四十五万,主将先是主张防守的廉颇,后来在秦国离间计作用下,主将变成了主张进攻的赵括。

由于赵括只知道按兵书出招,不懂得随战场形势变化而灵活变通,结果因为贸然进攻而落入白起的包围圈,经过一番激烈地交战,最终赵括在突围的时候被射杀,四十万赵军被白起俘虏,而后被白起全部坑杀。

尽管秦国赢得了长平之战,消灭了几乎所有赵国主力,但秦国自身损失也很大,二十余万将士命丧沙场,粮草的消耗也非常大,已经无力再继续进攻赵国了。

并且,秦国还面对着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士卒连年征战造成士气低下;新攻取之地的民心还未归附,随时都有反叛的可能;韩魏楚三国在一旁蠢蠢欲动,秦国如果继续进攻赵国,其侧翼就会很危险,等等。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秦国无论如何都无法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了,只能接受赵国提出的割地求和请求。

[var1]

当时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他为了让秦国撤兵,派人贿赂秦国丞相范雎,而范雎忌惮白起的功劳,所以劝说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割让六城求和的请求。

但是,就在赵孝成王准备割地给秦国的时候,大臣虞卿却阻止了他,还说割地给秦国只会让秦国变得更强大,还不如将六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来联合齐国攻打秦国。

赵孝成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一方面拖延着不与秦国交接土地,另一方面还派人去见齐王建,与齐国达成了盟约。

除此之外,赵孝成王还派遣平原君赵胜出使魏国和楚国,分别与魏信陵君魏无忌和楚春申君黄歇达成协议,约定一旦秦国攻打赵国,两国将会出兵救援。

再加上一直暗中与赵国交好的小国家韩国,赵国就有四个盟友了,赵孝成王因此有了一些底气,公然拒绝割地给秦国。

秦昭襄王见赵国背信弃义,便恼羞成怒,发兵五十万分三路攻打赵国,其中中路军五大夫王陵直取邯郸;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太原,防止齐国援军;右路军则攻取南阳,阻止魏楚联军。

[var1]

事实上,秦昭襄王原本是准备让白起担任主将的,但白起认为攻打赵国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不愿意出征,君臣之间的嫌隙就此产生。

再说赵国这边,赵孝成王听说秦军来攻,紧张得不得了,但他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决心与秦国决一死战。

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赵孝成王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决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将所有兵力和粮食集中在邯郸,并任命廉颇担任主将,赵胜则是统筹作战的最高指挥官。

虽然赵国主力已经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但百姓几乎都有家人被秦军杀死,所以他们纷纷加入军队,这样一支四十万的军队就诞生了,只不过这其中以十三到十六岁的儿童和四十岁以上的老人(古代四十岁算老人)居多,青壮年只有不到十万。

可以说,赵国虽然已经十分虚弱了,但官民同仇敌该,为了保家卫国,他们誓与秦军抗争到底。

当然了,赵国不可能长期单打独斗,所以赵孝成王火速派遣使者联络齐国、魏国、韩国和楚国,让他们发兵救援。

[var1]

很快,王陵就率领三十余万秦军主力来到了武安,并很快就将邯郸包围了起来,邯郸之战就此爆发。

但是,在战争爆发后的一个多月,虽然秦军不停地攻打邯郸,但在赵胜和廉颇等人的努力下,竟然抵挡住了进攻,还斩杀了秦军二万余人。

再加上,赵国还组织了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十分精锐的骑兵,经常趁秦军休息的时候发起突袭,秦军的损失因此就更大了。

最终,秦军攻打了一个多月,硬是没有攻克邯郸,反倒是自身损失不小。

秦昭襄王接到战报后,便催促白起出征,但白起依然不肯,他只得写信给王陵,要王陵再次发起进攻。

王陵接到信的时候是在前258年十二月,天气虽然异常寒冷,但他不但怠慢,再次下达了进攻邯郸的命令。

但是,当时秦军将士已经十分疲惫了,加上天气又寒冷,所以秦军并没有攻克邯郸,还损失了数千将士。

反观邯郸城内,虽然损失也很大,伤员也到处都是,但大家士气很高,都为能给国家出力而感到骄傲,因此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var1]

并且,赵胜为了鼓舞将士,将自家府库中的所有粮食和棉被全部拿了出来,还分发布告让百姓救助伤员,百姓无所不从,他还亲自与廉颇一起上城督战,丝毫不敢懈怠。

值得一提的是,廉颇也不愧是老将,他知道将士们大多都是年幼或者年老之人,体力不济且经验不足,所以他下令弱者站在城墙上防守,强者则回城内修养,一旦秦军来袭,就轮流上阵。

这期间,秦军多次来袭,赵国的精锐将士也多次命丧城下,但秦军的损失也很惨重。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邯郸依然没有被攻克,秦昭襄王便派遣王龁率兵十万及大量的军械、粮草支援王陵。

前267年正月,秦军第三次攻打邯郸,这是邯郸之战爆发以来,秦军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

此时,邯郸城已经被围了四个多月了,兵员消耗和粮食缺乏已经十分明显了,但在赵胜和廉颇的率领下,赵军的士气依然高昂。

秦军也因为得到补充而士气大增,于是猛烈地进攻邯郸城,战事进行了一个多月,赵军损失很大,但秦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士们因为连续征战而十分疲劳,怨气也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不得不采取措施了,他罢免了王陵,改由王龁担任主将,但王龁继续进攻了五个多月,依然没有攻克邯郸。

[var1]

在此后四五个月,秦军暂时驻扎在武安,没有继续进攻邯郸,赵国因此有了喘息之机。

当年十月,范雎见秦昭襄王已经对白起彻底失去耐心,于是借机进谗言,导致秦昭襄王最终杀掉了白起。

而白起之死,对秦国的损失也是极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听闻白起已死,赵国君臣弹冠相庆,也坚定了继续与秦国抗争下去的决心。

然而,就在白起被杀的同时,也是邯郸城最危急的时候,因为城中弹尽粮绝,六国再不出兵救援,赵国灭国只在旬日之间。

那么,齐魏韩赵等国为啥一直不救援呢?

答案是各国国君要么有自己的小心思,要么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胁,所以都没有及时发兵救赵。

但在邯郸城危在旦夕的时候,信陵君魏无忌坐不住了,他派人偷了魏王的兵符,发兵八万救援魏国;春申君黄歇也极力劝说楚王,楚王最终被说服,让春申君率军十余万驰援邯郸。

当年十二月初,魏楚大军都赶到了邯郸外围,赵国将士得知消息后士气大振。

[var1]

很快,大战就爆发了,赵魏楚三国三面进攻秦军,秦军久战不克、士气低落,最终全线溃败,王龁只得带着秦军主力紧急撤退数百里,一直退到汾城才停下来,邯郸之围就此得解。

更悲哀的是,由于之前王龁作战不力,范雎便举荐亲信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但王龁在撤退的时候,郑安平没有及时反应,结果被赵魏楚联军包围。

郑安平其实就是个酒囊饭袋,只不过因为是范雎的救命恩人,这才得到提拔,而且他一点骨气都没有,竟然还没怎么打就投降了魏楚联军,秦军仅此一项就损失了五万主力。

趁着秦军新败,魏楚联军开始快了反攻,一举攻克了汾城,秦军再次大败,被迫撤回河西之地,河东六百里之地也因此被赵国收复。

至此,邯郸之战彻底结束,秦军遭受了巨大损失,暂时无法再与六国对抗,赵国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短暂的中兴即将到来。

邯郸之战中赵国虽然战胜秦国,但也是惨胜,国力极大下滑,再也不复长平之战前的强盛了。

[var1]

但是,邯郸之战也让六国意识到,只有抱团取暖,才能避免被秦消灭,所以合纵抗秦的时代再次到来。

邯郸之战后,经过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两代国君的努力,国力得到了较大恢复,并且赵国还积极扩充军队,军事实力也有所回升,还涌现出了李牧这一绝世名将,并有庞煖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

而在此期间,秦国国内发生了巨变,秦昭襄王于前257年去世,继位的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去世了,在赵国当了十几年人质的嬴异人继位,帮助他继位的吕不韦则成为丞相。

然而,嬴异人也是个短命鬼,在位不到三年就去世了,他十三岁的儿子嬴政于前247继位,也就是秦始皇。

趁着秦国政权更替频繁,国内政局不稳,六国开始密谋伐秦了。

前247年,魏无忌率领赵、韩、魏、卫、楚五国联军伐秦,大破秦军于河外。

前242年,黄歇率领赵、韩、魏、卫、楚五国联军伐秦,与吕不韦率领的秦军相持于潼关,秦将王翦率军攻打最远来的楚军,致使楚军败走,其他四国也就此撤军。

[var1]

前241年,庞煖率领赵、楚、魏、燕四国五十万精锐攻打秦国,虽然没能获胜,但也掉头将跟秦国眉来眼去的齐国给胖揍了一顿。

同年,赵、韩、魏、卫、楚五国联军再次伐秦,但秦国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措施,致使联军功败垂成。

前239年,秦国长安君成蟜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但被庞煖率军十万击败,损失了二万余人,蒙骜被射杀,成蟜还叛逃赵国,这给秦国带来了极大震动。

我们可以发现,秦国和六国的战争其实互有胜负,但从根本上来说,六国在实力上都是弱于秦国的,再加上六国并不团结,导致数次合纵伐秦都没有取得理想结果,这也使得六国之间信任度越来越低,明争暗斗也逐渐加剧。

而随着合纵伐秦的破产,六国的灭亡也敲响了警钟,赵国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有依靠李牧一人独自支撑了。

前233年,秦将桓齮率军十万攻打赵国,李牧率军抵抗,爆发了肥之战,最终十万秦军被赵军斩杀殆尽,桓齮只带着少 部分人逃走。

[var1]

第二年,秦赵两国又爆发了番吾之战,李牧再次重创秦军,但这也是赵国最后一次大的胜利了。

前230年,赵国的形势就急转直下了,主要是因为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粮食绝收,百姓饿殍遍野,人心浮动,再加上前一年还发生了大地震,房屋倒塌严重,大量百姓流离失所,赵国因此十分困难。

秦始皇看到了难得的机会,所以先派遣内史腾快速消灭了韩国,打通了进攻赵国的通道,继而派遣大将王翦率军数十万伐赵,赵王迁则派遣李牧和司马尚举全国之兵抵抗。

战争爆发后,王翦虽然攻势猛烈,但李牧不愧是名将,他采取筑垒固守的策略,硬是挡住了秦军的进攻。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年多都不分胜负,如果事情照这么发展下去,那么远道而来的秦军可能会先顶不住,赵国也就不一定会灭亡了。

[var1]

但是,秦始皇见军事无法致胜,决定采取老办法,那就是离间计,他派人给赵国丞相郭开送去了大量钱财,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的坏话。

郭开贪财好利、嫉贤妒能,一直与李牧不对付,他得了秦始皇的钱财后,果然跑到赵王迁面前进谗言,说李牧勾结秦军,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也不调查,就下旨解除了李牧和司马尚的职务,并让宗室成员赵葱和投奔过来的齐人颜聚担任正副主将。

后来,赵王迁担心李牧心中不服,又派人将李牧杀死,而随着李牧的去世,赵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了。

前228年,王翦对赵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赵军根本无法抵抗,最终一败再败,一直到邯郸城被王翦攻克为止,赵王迁被秦军俘虏,而后被放逐到房县的深山之中,而出卖国家的郭开则被秦始皇下令处死。

[var1]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赵国之所以顽强地生存了四十年,主要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同样遭受了巨大打击,无力马上攻取赵国。

而赵国的国力则趁机得到恢复,并坚持合纵伐秦的策略,再加上有廉颇、庞煖、李牧等名将的守护,这才得以与秦国负隅顽抗。

但是,赵国的灭亡其实在长平之战后就已经注定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即使李牧没有被赵王迁杀死,也只不过是晚几年而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