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只有区区四个字

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只有区区四个字

()
中文名:
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只有区区四个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果庞涓真的杀了孙膑,想必他的命运极有可能会改写。问题在于,庞涓为何不直接杀了孙膑,以绝后患? 关于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后人有很多猜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兵书说”,大致是孙膑有一本祖传《孙子兵法》,或鬼谷子给

秦朝名人推荐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果庞涓真的杀了孙膑,想必他的命运极有可能会改写。问题在于,庞涓为何不直接杀了孙膑,以绝后患?

关于庞涓不杀孙膑的原因,后人有很多猜测,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兵书说”,大致是孙膑有一本祖传《孙子兵法》,或鬼谷子给他一本兵书,秘密收藏了起来,庞涓想要得到兵书,于是没有直接杀死孙膑。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即“欲隐勿见”四个字。然而,由于时移世易,导致后人不了解战国时代规则,没能真正明白“欲隐勿见”的意思,于是才有诸多的猜测。

[var1]

“隐”字还代表一个特殊群体

所谓隐字,左边的耳朵旁代表一道道山坡,山坡将某些东西隐藏了起来。因此,“欲隐勿见”的字面意思是将孙膑藏起来,不让他见别人、也不让别人见到他。

但接下来,两足被砍断的孙膑,拜访了齐国使者,说明孙膑有一定的自由度,可见“欲隐勿见”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

上个世纪,考古先后挖出“云梦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等,其中提到的“隐官”,或许就揭开了“欲隐勿见”的真正意思。

所谓“隐官”,既非官员,也非隐而不见,而是代表秦汉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曾经受到过肉刑,身体不完整,刑满释放的人员”,其中的“隐”是要隐去其身上的耻辱性标志。虽然刑满释放,国家也给予编户(大概属于准自由民),但给予田亩、宅基地等都是自由民的一半,还是受到歧视的一群人,祸乱秦朝的赵高就是“隐官子”。

司马迁的《史记》,是写给汉代人看的,肯定使用汉代人能理解的习惯用语。战国时魏国是不是有“隐官”制度,文献上没有记载,考古也未发现,因此不能说孙膑就是“隐官”的身份,但可以说司马迁将孙膑理解为“隐官”。

[var1]

“身体不完者”一直备受歧视

身体不完整的人,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被歧视,而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歧视就更严重了。

以叔梁纥的遭遇为例。叔梁纥是孔子父亲,与正妻一连生下九女,怎么招弟都招不来,家业没人继承,于是他就纳了一门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依然不能继承家业。最终,70岁的叔梁纥娶了10多岁的颜征在,“与颜氏女野合”生下了身体健全的孔子。

孟皮只是有足疾而已,按照后世看法,肯定不妨碍他继承家业,但在春秋战国时却不行。当时的《左传》中说“崔成有疾而废之,而立明”,《公羊传》中也说“兄何以不立?有疾也。”显然,“身体不完者”,不能继承家业,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对残疾之人存在一定的歧视。

王公贵族的“身体不全者”,都没办法继承家业,那么孙膑呢?孙膑遭遇刖刑,脸上又被刻字,更是沦为了“身体不全”的社会最底层,加上当时社会总体还是血统贵于才华,还处于“王侯将相真有种”的时代,那么按照当时社会运转规则,如此孙膑还有出头之日吗?在等级森严的战国时代,身居高位的庞涓,还需要担心社会底层的孙膑报复吗?

《韩非子》记载:“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门。”在庞涓眼里,孙膑最好的结局,大概只是做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看门人。

[var1]

齐威王在人才使用上的突破

战国之后,列国战争更为残酷,倒逼列国不得不改革,其中一条是重视人才,最早始于魏国李悝。但这种重视人才,也不是什么人才都要,还是要有一定社会地位才行。

比如,韩非子嘲讽秦国上卿、主管外交的姚贾为“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认为重赏这种人不利于“励群臣”。姚贾本是魏国人,父亲是管城门的监门卒,属于社会底层,在魏国并未得到重用。韩非子如此鄙视、讥讽姚贾,反映出当时中原列国普遍的社会心态,而秦国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也是秦国能够强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姚贾身上可见,身体健全的社会底层,无论才华多么横溢,在魏国都得到重用,那么“身体不全”的、曾经的刑徒孙膑呢?显然,孙膑在魏国基本别想有出头之日。

[var1]

属于孙膑的机遇是,齐威王非常重视人才,重用了平民出身的邹忌,更重用了社会地位更低的淳于髡(上图,剧照)。

根据史书记载,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是被人瞧不起的赘婿,还受过刑法处置,“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把头发剃光,具有很强的侮辱性。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威王重视人才,影响了齐国使者,齐使与孙膑聊过之后,觉得此人不凡,于是才会将他带回齐国。换个角度看,孙膑为何不求见韩使、赵使、楚使、燕使等?固然与齐国可能是孙膑故国相关,但更大的可能是其他国家使者会无视他。因此,从孙膑游说齐使来看,他肯定考虑过很多因素,觉得齐使帮他脱困的几率最大,可见孙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番计算的。

[var1]

更为重要的是,齐威王在岗位设置上非常有突破,这一点大概超出了庞涓的想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齐威王准备任命孙膑为将,但孙膑认为刑徒之人不能为将,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任命孙膑为军师,相当于任命他为参谋长。

商周时的姜子牙,春秋时的范蠡,有人说他们也是“军师”,职能上可能是,但史书上没有明确他们的“军师”职位。实际上,以目前文献来看,中国最早的“军师”就是孙膑,特征是“坐为计谋”。也就是说,齐威王根据孙膑的情况,特别安排了一个职位,属于为孙膑量身打造的军职。

按照庞涓理解,孙膑已经不可能在军界发展了,自然没有机会报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齐威王量才而用、按才设岗,激活了孙膑,也给了孙膑复仇的机会。

[var1]

以事后的眼光来看,所谓庞涓不杀孙膑,属于典型的“斩草不除根”,是庞涓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但以当时的普遍社会规则来看,孙膑已经没有出头之日了,对庞涓毫无威胁,杀与不杀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让庞涓始料未及的是,出了齐使、齐威王这些变数。

或许,正是由于史书不停地渲染各种复仇记,夫差不杀勾践,导致勾践灭掉吴国;庞涓不杀孙膑,导致孙膑反杀庞涓.......最终,在这些残酷的历史教训之下,于是乎“斩草除根”文化慢慢盛行了起来。

参考资料:《史记》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