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能够答应此事,是因为他自己本就想着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认为此次是一个好的开始,于是就屯兵于东边的郑国边界,晋国的士兵在郑国西边屯兵。 [var1] 不过此仗并没有打起来,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说服了他退兵,那就是郑国国君的辩士烛之武,此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秦穆公能够答应此事,是因为他自己本就想着向东扩张自己的势力,认为此次是一个好的开始,于是就屯兵于东边的郑国边界,晋国的士兵在郑国西边屯兵。
[var1]
不过此仗并没有打起来,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说服了他退兵,那就是郑国国君的辩士烛之武,此次事件也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上提到过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作为使者到达秦军军营,给秦穆公分析了利弊:秦晋合攻郑国,郑国必亡,但郑国离秦国较远,一旦胜仗,郑国土地必会归到较近的晋国,晋国势力会更加强大;晋国今天若是打下了郑国,明天说不定会继续向西攻打到秦国去;若秦国与郑国讲和,之后若是有使者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作为东道主尽心接待。秦穆公衡量利弊后,答应了与郑国的讲和,不过还是留下了三个将军和几千士兵替郑国镇守北门。因着秦军的倒戈,晋军也只得偃旗息鼓,晋文公并没有让人去追击秦军,反而又把郑国拉拢了回来。
秦穆公得知郑国又和晋国签立了盟约,短时间内也并没有什么良策能向东扩张,只能蛰伏下来以待时机。过了两年,晋文公病死,其子继位称晋襄公,就有人向穆公进言,现在晋国正在准备丧礼,自顾不暇,不会出兵援军,是个可以攻打郑国的好时机。况且之前留人镇守的郑国北门也在秦国的掌握之中,若是秘密派兵偷袭,一定能够手到擒来。
[var1]
但其中有两个经验丰富的老臣,蹇(jiǎn)叔和百里奚坚决反对,认为派兵偷袭那么远的国家,兵困马乏,行军路线较长,很容易被对方察觉,若是对方早早做下准备,恐怕会被瓮中捉鳖。
但秦穆公已经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有些急功近利,他没有听取两个老臣的意见,派遣了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带了几百辎重,悄然赶往郑国准备趁机偷袭。
[var1]
之后果然不出秦国老臣所言,秦军一到郑国附近的小国滑国就被人发现了,这个人自称是郑国国君派来的使者,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秦国将士,所以特意在此等候,并献上了薄礼,也就是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来慰劳他们。主将孟明视本打算趁郑国毫无防备时偷袭的,不过既然已经被知晓,先前的计划便就不作数了,因为己方并没有长期的物资补充,若是强攻不下,围攻又不具备条件,心下就只能放弃此次伐郑的计划,面上收下了礼物,并改称不是要去郑国,让对方不必多虑。后率众灭掉滑国,就打算返回秦国了。
这个“使者”名叫弦高,其实是个郑国的牛贩子。他在赶牛到洛邑去卖的路上刚好碰到了秦军,意外得知秦军欲偷袭的计划,赶紧就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自己则急中生智,冒充了郑国的使者蒙骗了孟明视等一行人,不可谓不艺高人胆大。与此同时,郑国国君在得到消息后,派人去观察驻守北门的秦军的动静,看果然有异动。于是就向驻守在此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借口诸军在此久矣,郑国实在是供应不起了,刚好对方也“打算离开”了,就不远送了。三个将军见机密已经泄漏,不欲增添伤亡,就带兵连夜离开了郑国,正好也与之前弦高蒙骗孟明视等一行人的情况相合。
孟明视带领的人原是偷偷通过晋国的崤(xiáo)山去攻打郑国的,晋国当然会察觉到动向,时值晋文公故去,晋襄公继位。得知此事后,卿大夫先轸认为本是相好的两国,秦国竟然还在晋国有国丧的时候,不悲其所悲,还来攻打晋国的盟国,是无礼的行为,况且“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于是晋襄公同意派兵征讨孟明视所带领的秦军,晋襄公任命先轸为中军元帅,派兵守住了平原的险要路段,又联合了姜戎军队守在沟谷处,在崤山设好了埋伏,将毫无所觉的孟明视等人打的落花流水,并活捉孟明视等三将。
[var1]
因着晋襄公的母亲(怀嬴)乃是秦国人,他的母亲不愿与秦国结仇,于是就对得胜而归的晋襄公表示秦晋一向友好,若是将俘虏杀掉,两国的仇怨会更深,不若将他们放回,让秦君去处理。晋襄公认为母亲说的有理,就在没有与大臣讨论前就命人将三人放走了,“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晋襄公放走了俘虏的孟明视等三将,也为后面晋军失掉几座城池埋下了伏笔,真算的上是放虎归山了。
秦军两次攻打郑国的计划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夭折了。
[var1]
这次偷袭郑国计划失败,又被晋军灭军于崤山后还被俘虏,被释放逃回秦国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在城外见到了着素服来迎接他们的秦穆公时,三人都感到更加的羞愧了。秦穆公却并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就打杀他们,而是宽和的说,是自己没有听从他们父亲的劝告,才使得他们兵败受辱,所以不会怪责他们,况且不能因为一点小的失误,就抹杀了他们的大功劳,所以就这样简单地的放过了他们。三人感激涕零之下,决定更加刻苦的训练士兵,一雪前耻。
过了三年,孟明视向秦穆公请战去攻打晋国以报崤山之仇,但因晋襄公早有防备,此次出征又败兵了。
所谓权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孟明视作为主将的两次战役都失败了,所以秦国的一些人就认为孟明视是无能之辈。一些依附秦国的小国和西戎看到秦军打了败仗,纷纷脱离了秦国的管制,秦穆公仍然没有因此就治孟明视的罪责。
他的宽和仁慈使得孟明视在面对败仗与外界的质疑时,并没有因此就垂头丧气,裹足不前。他将自己的财产和俸禄都用来抚恤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们的亲属。之后天天苦练兵马,在晋国联合盟国来攻打秦国的时候,只率军守城,不准士兵随便与之交战,结果让晋国又夺取了秦国两城。
在崤山之战过后的第三年,孟明视认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在国内挑选了精兵强将,拨出了几百辎重,秦穆公也随之拿出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发给出征将士的家属,用来安定民心,将士们也更加的斗志昂扬。
之后在渡河到达了晋国边境时,孟明视对将士们说,此次出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与众将士商讨后,为了坚定大家的决心,孟明视下令毁掉了返回时用的船只。若是打了胜仗,自然会有船,若是败了,也就不回了。将士们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憋了几年的仇恨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快就夺回了上次失掉的两城,又趁热打铁攻下了晋国的另外几座城池。
[var1]
面对秦国的猛烈攻势,晋军惊慌失措,晋襄公与大臣商讨后,也决定只守城不交战。
秦军见晋国龟缩不出,也算是报了当初的崤山之仇,大军到崤山将当年战死于此的将士尸骨埋于地下并祭奠一番后,就拔师回国了。
秦国此次战役打败了称霸中原的晋国,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也一直相安无事,秦国也算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里有了一席之地。
*小贴士
“百里奚举于市”,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指百里奚发迹于市井之中,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从集市上将百里奚买回来的,百里奚大器晚成,是秦国的名相,被称为“五羖(gǔ)大夫”,其子孟明视。
[var1]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