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漏洞百出,究竟是谁在误导世人?

商鞅之死,漏洞百出,究竟是谁在误导世人?

()
中文名:
商鞅之死,漏洞百出,究竟是谁在误导世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又因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若被割掉鼻子,这也太损一国之君的形象了,但这犯法的责任总要有个人来承担。 于是,作为太子首傅的公子虔,便因监督不力,代太子受了“劓刑”,而且对于任何人的求情,商鞅都不准。 虽说,这种刑罚伤害性并不大,但对人的面子侮辱

秦朝名人推荐

又因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若被割掉鼻子,这也太损一国之君的形象了,但这犯法的责任总要有个人来承担。

于是,作为太子首傅的公子虔,便因监督不力,代太子受了“劓刑”,而且对于任何人的求情,商鞅都不准。

虽说,这种刑罚伤害性并不大,但对人的面子侮辱性却极强。事后,公子虔闭门八年不出,彻底恨死了商鞅。

[var1]

▲商鞅剧照

当秦孝公死后,太子赢驷即位,史称秦惠王。

公子虔看到商鞅的大靠山倒了,再无顾忌,联合诸多老世族,罗列出商鞅十大罪状,其中最大的一条罪名就是“欲反”。于是,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得知消息后,逃到了前往魏国的边境一带,打算先在旅馆留宿一夜。然而,由于商鞅没有身份凭证,店家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的律法条款绝对商鞅入住。

当时,商鞅感叹道:“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意思是说,唉!制定新法的遗害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难道说,商鞅对自己变法的结果并不满意,但这样的结果不更说明他的变法更加彻底吗,不应该感到欣慰吗,又怎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接着,商鞅想去魏国,但魏国却以他曾生擒公子卬为由,而拒绝入境。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最大的仇恨应该是商鞅迫使魏国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以做为媾和的条件。同时,魏国为了自身安全,也将国都迁到了远离秦国边境的大梁。

可以说,这些仇怨可都是鞅商造成的。事后,魏惠王还很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公叔痤的意见,杀掉商鞅。

[var1]

▲秦惠王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秦魏之间的这些仇恨,可都是商鞅一手造成的,以他的智商,为何放着临近的齐楚两国不去,反而要去有仇的魏国呢?是把商鞅当成傻子、莽夫了吗?

再说,从秦国国都咸阳到达魏国边城安邑(山西夏县),以现代的交通条件,也要300多公里。如果,秦国的新法在边境一带推行的都如此彻底,而靠近咸阳一带应该推行的更加彻底才对。那么,商鞅在没有身份凭证和在全国通缉他的情况下,他又是如何逃到边境一带投宿的?

更何况,从秦魏边关达到商鞅的封地商於(今陕西商洛市,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以秦岭“商”开始,以武关后“於”结束,中间“六百里”地的合称),也要300多公里,同样是现代交通条件下的路程,那时他又是如何通过重重关卡潜伏回封地的。

有时,事情不能太深挖,似乎越深挖,漏洞就越多。

按照《史记·商君列传》的说法: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里说到,商鞅回到封地商於后,组织封地的邑兵,出兵北向攻打郑县(一说郑国),但无论是郑国,还是郑县,都是站不住脚的。

[var1]

▲公子虔剧照

因为,若是郑县,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商於到郑县的现在距离是130多公里,但当时若想从商於到达郑县,需要翻越一座熊耳大山,其路程何至千里。若是郑国,也就是现的河南省长葛市,现在的距离有500多公里,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商鞅真想谋反,干麻不直接攻打就近的咸阳,何必跟远离咸阳的郑县或郑国撒气。如果是逃向郑县,更说过不去。明明放着较为安全的东南方向不逃,却偏偏要向比较危险的西北方向郑县逃,难道商鞅不识方向,不识周边舆情吗?

同时,按照司马迁的描写,当时的商鞅已成为丧家之犬,住不了店,出不了国,万般无奈之下,才逃回封地。在这种情况下,封地之民不但没有将他送交官府,而且还跟着他一起谋反,难道这么多人不怕家人受连累,谋反可是“灭门”的死罪?重点是,他若真有谋反的念头,就应该直接逃回封地,策划谋反,而不是逃往边关、逃往他国。至少,也可以据守武关、熊耳山等险要,联合其他受到秦国威胁的诸侯,割地称王,岂不快哉!

还有关于商鞅死在渑池的说法,商鞅明明在攻打“郑”,秦国发兵讨伐商鞅,商鞅不应该死在“郑”吗,咋又会被杀死在200多公里(现在交通里程)外的渑池?如果,是商鞅逃到渑池被杀,至少也应该加上这样的字词吧。司马迁连商鞅逃到边关与旅店店家的对话,这样无关痛痒的细节,在近200年后都能如数家珍,而关于商鞅之死这么重要的环节,难道反而搞不清楚了吗?

所以说,关于商鞅之死,很大可能,秦惠王只不过给了世人一个较为有说服力的理由罢了。

此外,关于商鞅逃难一节,在《战国策》中也没记载。理由只有一个,不知为不知吧。

[var1]

▲司马迁剧照

那么,有关商鞅逃到边关与旅店店家的一番精彩对话,近200年过去了,究竟是谁给传下来的,这也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了《史记·商君列传》中事件的逻辑性,以“一家之言”给增添上去的。

可是,司马迁为何要这么做呢?这一点,或许能从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看出一些端倪: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在司马迁的眼中,商鞅变法的天大功绩似乎无关紧要,反而对他并不紧要的一些问题却是大讲其过,这不知究竟何故?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