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秦昭襄王4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此战秦赵双方参与人数高达百万余人,但最终,秦将白起斩杀赵括率领的45万军队,赵国从此再无力角逐天下...... 这一幕堪称春秋战国以来的最精彩战役,其战斗之伤亡也创造了历史之最,白起因此成为战国杀神,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秦昭襄王47年,秦赵大战于长平,此战秦赵双方参与人数高达百万余人,但最终,秦将白起斩杀赵括率领的45万军队,赵国从此再无力角逐天下......
这一幕堪称春秋战国以来的最精彩战役,其战斗之伤亡也创造了历史之最,白起因此成为战国杀神,而赵括则被永远地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被指责为“纸上谈兵”。
不过,虽然当年的大战已经结束,但作为现代人,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战争知识,不由得提出疑问,兵法有云,只有“十才能围之”,为何白起能以60万vs45万将对方围杀?
[var1]
这明显不符合逻辑。而且,如果赵括之才如此不堪,那么凭什么赵国会在如此危机时刻将全国之力托于其一身!
最重要的是,此战过后,史书记载,秦国也是“死者过半,国内空。”若打一个弱智的赵括,居然让白起付出如此大的损失,那么白起之前数次以少胜多的传奇又算什么?
因此,本文将结合现有史料,重新对当年的战争进行复盘,看看当年赵括为何如此愚蠢受骗,看看武安君白起的神奇战绩到底是怎么打出来的......
[var1]
首先,我们要来论述赵括是否是“蠢人”。毕竟我们不能简单的唯结果论。
对于这个论述,学术界早有尝试,不过多因为史料不全,而出现巨大的分歧。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出土,我们有了对那段历史更好的综合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更好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最简单的史料到一些值得推敲的史料来论述这个人。
[var1]
第一,赵括临死前的表现。
这一点学术界没有争议。
例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在被围困46天后,赵军已经相互残杀相食,但赵括依旧能够组织部队拼死冲杀数次,最终以身中数十箭而亡,士兵这才得投降。
从这一个结局表现来看,赵括绝不应该是一个无能之辈,详情可参考靖难之役的李景隆,平安等人因其无能,在战败后连逃跑都不跟在一起,哪有人会死守到他身边?
而且赵括以主帅的身份带头冲杀,战斗到最后一刻,应该说可以体现出一个勇,虽然这个字让他老爹的那句狭路相逢勇者胜成为最大的笑话。
所以,仅这一段历史就能解释,赵括有一定的能耐,不是二百五。
[var1]
第二,赵括的往事。
别急,这还只是开始,还有其他的史料。
在史料记载中,赵奢是一个猛人,他以一个收税官的身份带头而出,靠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打赢了一场不可赢的战争,斩杀秦国8万人。
此后,赵奢就一直得到重用,一路战场厮杀成为帝国的柱石。
请注意,赵奢还活着的时候,他的儿子赵括已经成年,而且不少学者认为,赵括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已经不是年轻人了,至少也是个中年人。
那么问题来了,父亲还健在的时候,赵括在干什么呢?
一些史料记载了一些零星片段——例如,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通过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内拿下了麦丘城。
[var1]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城里有最擅长防守的墨家子弟。
从此处我们可以发现,赵括好像不仅仅只是我们想的那么纸上谈兵。
紧接着,公元前270年,赵括又向父亲献策,采用挑拨离间的办法,击溃了从韩国街道的秦军。因此,赵括的聪明才智开始闻名。
于是就有了史书中所记载的,每每论及军事,赵奢都不及其子......
可见,赵括在军事谋略方面并不差。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智谋方面非常了得的人,再加上战斗方面非常勇敢,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名将胚子”吗?
[var1]
第三,赵括的对手。
在赵国临阵换将后,秦国得知此事,居然换下了白起的助手王龁,改由白起亲自出战,而且下达明确的军令,军中敢泄密者,立斩无赦。
王龁比之于赵括如何,现代人肯定觉得,赵括就一废物,自然远胜之。
但历史还有另外一个细节,赵括之前是由廉颇出战,而廉颇数败于王龁之手,以至于只能被迫防守。若赵括是废物,那他比之廉颇如何?比之王龁又如何?
若事实真是如此,何须武安君亲自出面?何须泄密者斩!
因此,秦国方面应该是认为打赵括已经不是王龁所能应付得了的了,所以才换的白起,虽不能直接证明,赵括之才在廉颇之上,但也说明了他不是个草包。
[var1]
第四,人们对赵括的感观。
有资料显示,在高平谷口村有一骷髅庙,庙内有一幅明代壁画,壁画内容是:年轻的赵括跪拜唐玄宗,向其陈述冤屈,求其为之平反。
而若赵括真是酒囊饭袋,那么这幅画无异于爱国志士为蒋介石平反,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因此,结合上述内容来看,赵括或许称不上名将,但绝不应该是个草包,至少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
[var1]
那么问题来了,不算是蠢货的赵括,为何会被白起轻易骗了?
史书记载:“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
《中国军事史》对其评价:赵括不查虚实,率大军穷追,直抵秦垒,被阻于坚壁之下。
这番表现简直让人不堪入目,和前文提到的诸多史料相去甚远,如此矛盾的结果,要么是前文的史料有误,要么就是史记记载有误。
去讨论史料的正确性与否,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出土,如此讨论是缺乏必要性的。
[var1]
那么有一种可能,两种史料都对,就是造成了这样一个矛盾的结果呢?
答案还真有可能,那就是战斗的罪过并不完全归咎于赵括本人,还涉及了整个国家层面。
不信我们可以挨个的剖析......
赵孝成王4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上党不能守,于是献地于赵国。为此赵国朝堂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赵孝成王因为利益而欢欣地接受了赵国献地,于是引发了秦赵的“长平之战”。
关于赵王接受土地的这一做法,古代曾有争议,但现在基本上统一了认知,秦国攻打韩国,其目的就在于遏制赵国,因此接受土地是正确的。
然而,赵国最大的问题不是接受了土地,而是接受土地以后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史料记载,赵王只进行了简单的受地与否的讨论,然后就派廉颇接收上党。
[var1]
事实上,赵国并没有制定一个完整而周密的战略部署,出兵上党接下来如何?若战败接下来又如何?赵国毫无准备......
结果,上党位于韩赵魏三国交界,距离赵国本土有太行山横亘其中,交通不便,尤其是军粮运输面临巨大问题。
曾有学者进行研究,秦国运输粮食至前线,与赵国运输粮食到前线,其消耗几乎相等。这是何等恐怖的现象?秦国劳师远征,居然不弱于在家门口打仗的赵国,我们不得不为赵国拥有太行山而默哀。
而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赵国更是因为轻易决策而后悔莫及。
根据史料记载,赵国的改革重点在于军事,军事的突出表现就是“胡服骑射”。
在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学习胡人的骑士技巧,使得骑兵水平大幅度提升,再加上灭掉中山国以及大量胡人加入队伍,赵国在骑兵方面远胜其他国家。
[var1]
——而且新的考古研究证明,赵国的弓弩兵普及率相当高,在当年赵与匈奴的大决战中,李牧部下的弓弩兵占比超过了50%,这都是赵国强大的重要利器。
然而,赵王仓促选择的决战地点,却将这些优势全葬送了。
上党地区地势颇高,群山环绕,不适合骑兵突击作战。
因此,赵国只能与秦国拼步兵,以往赵国凭借弓弩兵还可以稍占优势,但秦国的弓弩兵同样不逊色于赵国,而且颇具标准化,再加上秦国的轻重兵结合,杀伤力更加恐怖。
赵国唯一的优势就是骑兵搭配弓弩兵进行骚扰和破阵,可惜骑兵已经被踢出局了。
结果自然不用说,秦、赵刚一接触就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失败,即使统帅之人是廉颇。
——在数次受挫后,廉颇采取了据险而守的方式,史书记载:“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var1]
然而残酷的是,即使廉颇铸造了罕见的人类奇观,但其防线却依旧挨个被破除。
以至于当初以数千骑兵大破齐国主力的进攻型将领廉颇,居然通过丹水来阻止秦军方阵,修建罕见的百里石长城加大纵深。
如此廉颇才稳住阵脚,我们并不太看好的王龁才在一路高歌猛进之际被迫停滞了步伐,只能和廉颇耗时,时长竟然达到数年。
从此处记载可以看出,王龁与秦军之猛绝对出人意料,廉颇的表现也堪称尴尬,也难怪赵王对他不满。
不过赵王也还算有耐心,硬是支持了廉颇数年之久,即使这个打法完全放弃了赵军的优势,而且严重挫伤了士兵的锐气。
当然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var1]
[var1]
但秦军长时间不退军,如此一来就变成了拼消耗,那么秦赵二国的国力对比又如何呢?
——事实更加残酷。
秦地处于关中地区,“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
不少史书记载,秦国之富有,远超东方诸国,尤其农业之富,历史有一处细节,在那恐怖的大消耗年代里,秦国的粮食居然能够用来酿酒。
也许现代人不太熟悉这是什么概念,但中国通史中用来描绘开元盛世,曾经就着重提到,唐开元天宝年间酿酒业发达,凭此可见粮食之富足。
由此可以推论出秦国之富有。
[var1]
那么赵国呢?
赵国地处华北平原一带地薄人众,虽疆域广阔,但耕地有限而且多山脉,交通非常贫瘠。
此外,赵国之所以胡服骑射,也让我们看出了这是农业生产并不发达的国家,否则也不会胡汉杂糅,且历代君主颇好胡风。
当然《战国策》中有记载:“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多招募胡人士兵,而且大批胡人归附,秦虽佣兵百万,只有骑万匹,远逊于赵国。”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但赵国的军事实力并不逊色于秦国,而经济却一塌糊涂,颇有今俄罗斯之感。
若打闪电战和迅捷战,赵国约等于秦国,可若要打持久战,赵国的表现可就太差了......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秦朝相持数年,赵国为供养大批军队,国内无人种粮,前方军需消耗盛大。
[var1]
关于赵国前线到底有多少人,学者有过统计:韩国上党原有军队5万人,廉颇率军20万镇守长平,随后赵括带兵20万出赵国。
也就是说,仅算赵国本土士兵就有45万之众。如此恐怖的消耗,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十分恐怖的,更何况是原本农业贫瘠的赵国。
而且,不少史料记载,秦赵双方都遭遇了地震和旱灾,百姓多有饿死。但秦国可掉巴蜀之粮,而赵国只能硬着头皮死挺。
当然,赵国也曾难得的启动了后手,早期赵王曾与齐楚二国进行沟通,两国都曾答应援助。但到战斗爆发的关键时刻,两国都害怕赵国战胜秦国危及自身,都纷纷违背诺言拒绝出资。
如此一来,赵国陷入绝地......
在这一背景下,赵王又做出了更离谱的举动,前方交战正酣,赵王听从丞相的建议联络六国会盟,再创合纵攻秦的壮举。
[var1]
但正如前文所说,其他各国都害怕赵国获胜,所以进展缓慢。赵王为之恐慌,于是又赶紧派人和秦国谈判,还美其名曰,战与和皆握于己之手,赵国万无一失。
结果是十分残酷的,秦赵要和谈的消息被范睢传播各处,不仅合纵各国更加不相信赵国,就连前线的士兵也是军心动荡,战斗意志越加缺失,若非廉颇统阵,战斗早已结束。
经过这么一折腾,赵国所有的举动全部失衡,于是范雎这才有了通过贿赂赵国高层,怂恿他们派赵括出战。
方寸大乱的赵王毫不犹豫地听取了这一建议,把廉颇给换了下来,把全国最后的精锐交给赵括,历史回到了那个最关键的时刻......
[var1]
[var1]
聊到此处,我们暂停战争的步伐,来复盘一下赵国国内的诸多问题。
应该说,在应对这场战争是赵王的表现,简直不堪入目,先是丢失了后勤的优势,后来又丢掉了骑兵的优势,然后又通过各种反应慢半拍的外交政策,把自己的buff加到极致。
再加上临阵换将,赵国士兵的战斗意志更是被降到了最低。
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能够改变去结局?个人以为谁去都有可能是送死,是不是赵括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
了解了这一切后,我们再来看赵括的表现。
[var1]
赵括一上来,就直接置换了廉颇的老部下,对外宣称,要重新树立军心。这一做法符合赵王的要求,因为他需要从防御思维转向进攻思维,急切的需要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赵括不太了解前线的状况,而廉颇的几员老将可是深知前线战况的,赵括此举无疑自断一臂。可赵括有选择吗?没有。
紧接着,赵括第一次试探就打退了秦军,于是他不做侦查,直接全线出击,真的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就有了那场惨败。
可是这里也有值得说道的,因为赵括一直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
[var1]
王龁是什么人?前文已经提到了,他是个比廉颇还喜欢打冲锋战的猛人,而且此人不喜欢玩计谋,从后来的表现就能看出。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赵奢给赵国人的信念,也是赵括此时唯一能够相信的信念,所以他追下去了,想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秦赵大战结束了......
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结合这么多的史料,我们回看这场战争,还能够指责这是一场罪责全在统帅身上的战役吗?恐怕不能吧。
赵括之所以受骗,是因为受国内因素的影响,正如廉颇之败,败于赵王的仓促决策。
而赵括之败,则败于君王的慌张以及国力的无奈,还有严重的信息差,最后才是他本人的能力。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