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薨逝后秦孝公即位,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为秦国打下良好基础

秦献公薨逝后秦孝公即位,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为秦国打下良好基础

()
中文名:
秦献公薨逝后秦孝公即位,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为秦国打下良好基础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若是谈论正史,那么秦献公的长子是谁,历史根本没有明说,也没有记载,而秦献公具体有几个儿子,几本主流的正史都没有记载。 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的国君即位,主要的方法就是两种,也是最常见的、覆盖诸侯国最多的三种:一、长子(嫡长子)继承

秦朝名人推荐

若是谈论正史,那么秦献公的长子是谁,历史根本没有明说,也没有记载,而秦献公具体有几个儿子,几本主流的正史都没有记载。

若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的国君即位,主要的方法就是两种,也是最常见的、覆盖诸侯国最多的三种:一、长子(嫡长子)继承君位。二、非常时期,立贤不立长,这一种隐患很大。三、继承人之间同室操戈,胜者登基。

这三种方式,可以说贯穿了整一个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君位传承,而秦孝公的即位,也离不开这三种类型,也因为历史的模糊,秦孝公究竟是不是秦献公的长子,这个问题也是个谜,因此对于秦孝公能够接过秦献公的位置,各种情况都应该推理一下。

第一种可能:秦献公为了维护嫡长子继承礼法,秦孝公他就是秦献公长子

秦献公乃是战国秦国的一位“中兴之君”,在秦献公登基之前,秦国正经历了“五代”国君的混乱、非正常传位,秦国也因此遭受了数十年的政权混乱的磨难,国家实力极度衰弱,整一个秦国已经“危在旦夕”。

[var1]

秦出公

而这“五代”国君的混乱,则是从秦国“第十九位”国君秦怀公伊始,一直到“第二十三位”国君秦出公为终止的,秦献公正是第二十四位国君,是混乱的终结者。

关于秦国这场五代国君的混乱,可以概括为:“传承礼法的崩溃”。

当年秦怀公即位时,就已经被秦国的贵族当作“傀儡”操纵了,秦怀公是在自己兄长秦躁公薨逝后即位的,所以秦怀公当上国君,也不是什么嫡长子继承制,反而是被人诟病不已的“兄终弟及”。

这不是秦怀公多厉害,甚至秦怀公自己都不想当这个国君,但被贵族拿刀子架在脖子上,他没有办法。

倒霉的秦怀公当了国君还没几年,就被秦国贵族发动政变杀害了,而且没人处罚犯下弑君之罪的臣子,可见秦国此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也是秦怀公薨逝后,他的孙子秦灵公被众人拥立为君。

这下可好了,又不是儿子继承君位,简直乱到不行,而秦灵公,就是秦献公之父。

秦灵公毋庸置疑也是一个“傀儡”,他在位期间,魏国不断蚕食秦国领土,打得秦国连连败退,只能修筑城墙防御,但每次一输,就是丢城失地,狼狈不堪。

[var1]

秦灵公

既然是傀儡,秦灵公肯定是连继承人都立不好的,所以秦灵公在位时,也没有什么“太子”活跃在朝堂,整个秦国混乱不堪,在秦灵公薨逝后,本来最有希望继承他位置的“公子连”(秦献公)都被秦灵公的叔父“秦简公”驱逐。

秦简公正是秦怀公的儿子,他到了秦灵公薨逝后才上位,这意味着秦简公本身就是这群将秦灵公当“傀儡”的权贵之一。

不过秦简公有些不一样,他似乎发现了这些权贵的“危害”,于是他做出了改革,那就是允许官吏和百姓带剑在身上,秦简公此举就是在提倡“全民皆武”,这种改革的具体效果就是,把整个秦国的“水”搞浑,所以秦简公还是保住了自己一定的权力。

在秦简公之后,君位传给了他的儿子秦惠公,因为春秋时期的秦国也有过一个秦惠公,所以这个秦惠公又被后世人称为“秦后惠公”。

其实到了秦后惠公这里,秦国的传承已经恢复到了“父传子”的模式上,可过去的官僚弊病太重了,秦后惠公本人也未必是嫡子,能力并不怎么样,这导致他在位期间,想要收复河西之地,从而魏国发起的一场大战中,狠狠地败给了魏国,秦国的国情雪上加霜。

[var1]

秦献公

秦后惠公自己没有什么成就,他只留下一个幼子就薨逝了,这个幼子正是秦出公,因为秦出公年幼,所以需要后宫摄政,但此时的秦献公已经迫不及待了,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秦出公长大,于是联合魏国发动政变,除掉了秦出公及其母亲,成功夺得君位。

等到秦献公登基的时候,秦国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秦献公自己无暇享受,他必须要全力恢复秦国前几代国君因为势弱、能力不足而留下的弊病,而秦献公在位期间,确实做出了很多壮举,重新恢复了秦国的元气。

从秦献公的角度来看,他如果要传承君位,那么理应是要保持“嫡长子继承制”的,因为前几代的紊乱本质上都是传承失衡的问题,所以秦献公必须自己“矫正”纲常,纲常一旦继续混乱,那么强盛也只是一时的假象,但纲常只要稳定,那么就会渐渐超过其他诸侯国。

可以说,这是前几代国君混乱给秦献公造成的“阴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孝公很有可能就是秦献公长子,因为秦献公有这样做的动机和理由,假如公子虔是秦献公长子的话,那么为了维护纲常,秦献公立的也应该是公子虔。

第二种可能:秦孝公乃是秦献公诸子中和他政见最契合的“贤子”

在一个政权的非常时期,也特别是在春秋战国这种传承多元化的时期,“立贤不立长”那是有可能的,之所以会不立长子而立贤子,那都是因为这个政权需要“猛药”的程度更大于需要“温药”。

[var1]

秦国形势图

猛药:强有效、立竿见影的政治办法。

温药:诸如礼法此类需要漫长时间定义礼法的制度。

那么秦献公自然是更需要一个有能力接过他重任的人。

要知道,秦献公在位期间,他是文治武功齐头并进的,为了防止权贵裹挟,也为了加强自己的君权,秦献公在登基不久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迁都”。

以前秦国的国都在雍城,这里始终都不是秦献公的主场,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足够集中,不受外力影响,他让人在“栎阳”修筑了新的城池,为的就是给迁都做准备,毫不夸张地说,秦献公乃是秦国“君权”之路上的第一个开辟者。

迁都之后,秦献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经济上,秦献公灵活地利用了政府和百姓商人之间的“税务”关系,他不再反对百姓贸易,反而是提倡市场交易,然后在市场之中抽取“税”,秦献公征收商业税的目的就是为了暂时支撑已经有些萎缩的农业。

[var1]

春秋形势图

而在军事和农业上,秦献公直接实行“军农合一”,他规定五户人家就为一“伍”,一伍之人在农耕时有义务互相帮忙,提高生产效率,而在非农耕时期,就要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以保证做到“全民皆兵”。

这是秦献公的“中兴之路”,也是因为秦献公的改革,才让秦国后来击败了魏国,夺回了一大部分河西之地,强大的魏国也败在了被改革过之后的秦国手里。

因此,秦献公是有着清晰、鲜明、独特的治国理念的,在他去世之后,他需要的乃是一个可以“无缝衔接”他的政治蓝图的人,刚好秦孝公后来推动了“商鞅变法”,要说秦献公的选择和秦孝公的作为没有关联,那不实际。

假如秦孝公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如果有能力,秦献公选他也不奇怪。

秦孝公即位之后,他立即对天下宣布寻找“变法”人才,之所以那么急,无非就是为了对秦献公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扩大化,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秦孝公的赏不仅仅是财富,还是名望,一个名垂千古的机会,就这样,商鞅他来了。

商鞅带着自己以“君权集中”核心的变法来到秦孝公面前,商鞅的变法,从经济到农业,从制度到军事谋划,每个领域都很全面,这种全方位的改革让秦孝公很满意,而且商鞅的变法,对贵族的打击很大,推动这种变法,阻力肯定是很大的,秦孝公赶逆风而行,想来不是偶然。

[var1]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乃是秦国崛起的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所以秦国真正的蜕变,就是秦孝公,而秦孝公能做到这个地步,肯定不是靠运气的,秦献公或许看出来秦孝公很符合他的政见,他也知道秦孝公是这个最合适的人,所以君位传给了秦孝公。

秦孝公重用了商鞅之后,毫不夸张地说,秦国已经“改天换地”了,从朝堂到民间,从政治到文化,都是焕然一新的模样,虽然不能否认商鞅变法乃是“损民补君”的极端办法,但非常时期用非常方法,乃是存国之道,既然情况都已经那么糟糕了,那么再变得糟糕一些也无妨。

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秦孝公没有辜负秦献公的努力,不管秦献公薨逝之前是否嘱托过秦孝公,最起码从后世的结果来看,秦孝公做得已经很好了,或许也不能再更好了,光是这一点,秦孝公就不失为秦献公最适合的继承者的名声。

秦献公不太可能选公子虔的原因:公子虔的态度是站在贵族这一边的

关于公子虔的历史,史书上记载得非常模糊,公子虔确实是秦献公的儿子,但他到底是秦孝公的哥哥还是弟弟,并没有明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秦孝公和公子虔之间没有发生过“夺位”的剧情,因为公子虔在秦孝公时期,还担任了秦孝公太子的“首傅”。

秦孝公的太子乃是“嬴驷”,而秦孝公给太子找的老师以及辅臣,乃是他的兄弟公子虔。

虽然秦孝公推动了商鞅变法,但是嬴驷和公子虔确实站在了变法的“对立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老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损害最大的正是贵族利益,因此他们天然站在对立面。

[var1]

秦孝公

但太子驷不可能因为主观因素和秦孝公发生冲突,所以很多事情,有着公子虔在背后“指导”的影子。

比如商鞅变法时期,太子“犯法”事件。

因为商鞅变法的时候,太子嬴驷屡屡犯法,破坏了商鞅定下的法度,所以商鞅要按照法律来给太子定罪,定下了罪之后,自然是要“行刑”,但太子乃是未来的国君,是不可以受刑的,因此商鞅决定让太子的首傅来代替受刑,这个刑罚就落到了公子虔头上。

其实商鞅给公子虔上刑这件事,背后就是秦孝公对公子虔的“警告”,难不成商鞅一开始真的敢“追责”太子吗,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打压对变法有意见的公子虔等人,而如果秦孝公不同意,商鞅怎么可能敢去对一个王室行刑,这就说明了公子虔的下场,就是秦孝公推动好的。

[var1]

劓刑

而这还不是结束,又过了几年,公子虔又因为“犯法”被处刑,这一次处刑乃是十分耸人听闻的“劓刑”,也就是把鼻梁骨给挖掉,经过这次大刑之后,公子虔退休回家,可见对他的打压之深。

公子虔落得如此下场其实不难理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他违背了秦孝公的“变法”意愿,公子虔代表的也很有可能是老贵族的利益,这跟秦孝公的立场是相对的,反正不管怎么说,光是一个商鞅是不可能去动摇秦孝公的兄弟的,真正动公子虔的人,就是秦孝公。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公子虔的政治立场和秦献公大致是“相悖”的,秦献公一心摆脱贵族的裹挟,生怕沦为傀儡,所以对于贵族是痛恨的,那么秦献公自然也怕站在贵族角度想问题的公子虔,一旦让公子虔当国君,公子虔未免会成为第二个“秦怀公”。

后来秦孝公薨逝后,嬴驷登基,史称秦惠文王,在他登基之后,公子虔立即展开了对商鞅的清算,可见公子虔对商鞅之怨恨,后来商鞅顽强抵抗,终究是不抵秦军,被捕后车裂,所幸的是,他所创造的变法还被秦人沿用着。

秦孝公乃是很特殊的一个君主,他并非是一个传承者那么简单,在《过秦论》中,里面所提到的“秦奋六世之余烈”,这个六世,开头的第一个君主正是秦孝公。

[var1]

秦孝公

之所以不是从秦献公开始算,而是从秦孝公,根本原因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看似是商鞅创造的,可背后的细节和推动,却是秦孝公主持的,所以秦孝公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君主,他在秦国的位置,是有着刻意的安排在其中的。

若是秦献公真的早有洞见的话,那么公子虔的品行他大概也是看出来了,公子虔也许适合当君主,但不适合当秦献公的继位者,这是大秦的命运所决定的。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