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到《左传》: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

从《春秋》到《左传》: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

()
中文名:
从《春秋》到《左传》: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左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或《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有“ 经”与“传” 之分。 据史书的记载,“经”是记录孔子所作的言论,而“传”则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记,两者并不相同。

秦朝名人推荐

文丨认知历史

编辑丨认知历史

前言

《左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或《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有“

经”与“传”

之分。

据史书的记载,“经”是记录孔子所作的言论,而“传”则是孔子及其弟子所记,两者并不相同。据史书的记载,孔子作

《春秋》

,主要是为了研究鲁国的历史,所以称为《春秋》。

但就其内容而论,它实际上也是一部记述

鲁国史事

的书。“春秋”之名的来源与鲁国历史有关,“春秋”之“春”就是指鲁国正春种秋收的季节。“春秋”最初以十二年为一周期,到了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2年)才改为十年为一周期。

这样,通过十二年为一周期的记述来了解

鲁国的历史

显然比较方便一些。

[var1]

从《春秋》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

“鲁纪”

;从《春秋》到《左传》,这段时期称为“左传”(即《左传》)。那么,为什么把《左传》呢?

这是因为:一是从

时间

上看,《左传》成书于公元前722年之前;

二是从

内容

上看,它以鲁国史事为中心来记述鲁国历史。因此又称它为“鲁史”。

《左传》创作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是一个大变动、

大变革

的时期。春秋时期,各国的统治者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对自己的统治政策都作了调整,而这一调整是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进行的。

首先是各国诸侯之间的

兼并战争

不断进行,以鲁国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若干个政治上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并出现了几个

强国争霸

中原的局面。

[var1]

与此同时,在南方还有楚、吴、越等小诸侯国在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南北割据局面。

其次是中原地区文化和

民族意识

的觉醒。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人们的

思想观念

也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奴隶制

逐渐瓦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逐步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人们更加重视

物质利益

和物质享受;

同时由于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奴隶主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

文化

方面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

[var1]

总之这一时期各国互相

争雄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同时由于各诸侯国统治政策不同,对人民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道家以及墨家等其它各家先后出现在各个诸侯国的统治集团中;

各诸侯国在这一时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思想家;

儒、墨、道、法、名

等各种学派在这个时期竞相争鸣,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部具有历史性和史料性并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史书——

《左传》。

[var1]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具有

文学价值

的历史著作,不仅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

史料价值

,而且对我国古代史学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左传》的作者

左丘明

,又名左思,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曾作过

魏国

相,但由于他看不惯魏国君主的昏庸,不愿为魏王服务,便离开魏国到晋国去做大夫。

后来,他在晋国做了很长时间的

相国

。左丘明善于写历史,他用

“春秋笔法”

来叙事,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往往不拘泥于当时所定的某种标准,而是根据人物事件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来决定好坏是非。

这就是后来为人们所称道的

“春秋笔法”

[var1]

《左传》思想的基本特征

《左传》中所体现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孔子对

殷商

的批评,反对“天命”说。在孔子看来,殷商的统治是由

“天命”

所致,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天不会随意降灾,天也不会随意降祸于人。“天命”说不仅把人和天对立起来,还认为人自己也有“天命”,这是一种

唯心主义

思想。

认为殷商是在“天命”的指导下灭亡的,因此否认殷商所创立的各项制度;

二是反对

“乱”

。认为殷商亡国,是因为乱作为以

致亡天下

孔子对殷商的批判还表现在对周人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评价上。

[var1]

首先,《左传》把西周初年兴起的以

血缘关系

为基础、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制度作为中国社会的最高

政治制度

加以肯定,认为它比其他一切传统政治制度都更能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更能体现出中国社会

“公天下”、“家天下”

的特点和性质。

其次,《左传》又把

西周初年

兴起、西周文化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周朝及其统治集团描绘成一个“礼治”的典型,认为

“礼治”

才是

“王”

或西周统治集团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个方面说明孔子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是持肯定态度的。

[var1]

孔子在对殷商时代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作了如此深刻、全面、系统而生动、鲜明的批评和

揭露

以后,就为他所处时代提供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上典型意义和特殊价值的思想体系——

“礼”

“礼治”

说。

孔子所创立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正是以此为

指导思想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左传》所反映的思想,既有对

殷商社会

政治制度的肯定,也有对殷商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否定。

[var1]

孔子对殷商社会

政治制度

的肯定主要是指,在孔子看来,殷商社会所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比其他一切传统政治制度都更能体现出

宗法血缘

关系,更能体现出中国社会

“公天下”、“家天下”

的特点和性质;

这种以

血缘关系

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认为最具合理性、最有价值和最能体现出中国社会性质、特点和性质的政治制度;

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

“家天下”、“公天下”

及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作出的分析和评价,与孔子对殷商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是一致的。

[var1]

《左传》的主要内容

《左传》的主要内容是记事,这在今天看来,很容易使人

怀疑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左传》,多是后人据

《春秋》

经补缀而成。但正如恩格斯所说,“

它不是一种历史,而是一种小说”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左传》与《春秋》的区别所在。

《左传》所记事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公元前627年到公元前481年,共长达250年。

据刘向的

《别录》

统计,当时各国所作历史记事共有5000余条,《左传》记事2000余条,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这些记事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

政治、军事

方面的事件;二是有关

社会生活

方面的事件。

[var1]

这两大类事件占

《左传》

所记事件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谓社会生活方面的事件,一般指国家大事、社会风俗、妇女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如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这一段时间内发生在鲁国境内的重大历史事件和

孔子

对这些事所发表的看法和评论等。

如“晋楚与楚会盟”、“曹共公卒”、“齐桓公将伐山戎”、“王之佐也”、“宋襄公会诸侯于彭城”、“晋楚城濮之战”、“齐晋围郑之役”以及关于鲁国大夫叔孙得臣之死等。

[var1]

《左传》所记社会生活方面的事件,大多以

人物

为中心,集中写人物活动或表现人物思想品质。

这些事件在当时发生是有其特定目的和原因的,因此表现出很强的真实性和典型意义;而它们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也往往是有意义的。

从《左传》记事的范围和特点来看,它是比较完整地叙述了当时各诸侯国的

社会历史

的,并且对春秋时期主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对于某一

历史事件

或人物,往往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记载。

例如在讲述“晋侯伐骊姬”这一事件时,就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方式:一是记载了晋侯在

骊姬

之乱发生时“

执骊姬而杀之

”;另一是在叙述完骊姬之乱以后“

因伐骊姬而获之

”。

[var1]

前者以晋侯为中心,突出地记述了他作为一个

封建统治

阶级人物所具有的各种品质和思想感情。

后者以

骊姬之乱

为中心,反映了当时贵族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由于作者主要描写晋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人物的活动,因而使它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历史记载性质。这一点,从

《左传》

中所记的有关“晋侯伐骊姬”等记载中可看出。

又如在叙述齐国公子小白与齐桓公争夺君位时,有这样一段叙述:

齐桓公为公子小白所迫,自以盟主之位相让于小白即位为君,是为桓公。鲍叔牙以为桓公不能容人;管仲以为公子纠必能容人,而管子终不能容公。桓公不能听鲍叔牙之言。管仲卒死于途。

[var1]

齐桓公即位之后,

鲍叔牙

推荐管仲为相国,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这里既有鲍叔牙的举荐之功,也有管仲本身具有的卓越才能和品德。

《左传》对统治者以及对儒家学说的作用

《左传》成书后,便为统治者所利用,其中有许多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的记载。这既有关于

周王室

和各诸侯国关系的记载,也有关于这些国家内部的统治集团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记载。

《左传》中记载了大量各

国君臣间

的谈话记录,这类谈话记录后来被编成故事书,称为“左传体”或“《左传》文”。《左传》中许多内容,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例如孔子所作

《论语》

中的一些段落和

《左传》

中一些篇章。

孔子作《左传》是在鲁昭公三十二年(前552年)。当时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所以他是在

“春秋大义”

的指导下作这篇著作。

[var1]

孔子作《左传》,一是为了学习古人

“以文化人”

“述而不作”

的传统,二是为了使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以反对当时正在兴起的诸子百家。

孔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

思想家

和教育家,他“

述而不作”

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他创立儒家学说后,提出“仁”和“礼”两个基本思想。“

仁”是孔子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提出的一种政治伦理道德标准;“礼”则是孔子为维护其学说所提出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左传》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起过巨大作用。孔子在解释和运用

《左传》

时,用了许多历史材料来说明

国家兴亡

个人命运

之间的关系,对后来儒家学派形成系统关于社会、人生、政治等方面的理论有很大影响。

[var1]

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史料丰富、内容完整的

编年体

史书,而且是一部富有

文学价值

的著作。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

《左传》全书共一百四十篇,以春秋时期诸侯国为叙述单元,记载了从公元前770年左右至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0年)晋、楚、齐、宋、卫、郑七国间的会盟、战争,到公元前476年左右鲁、齐间的会盟及齐景公之死。

而《左传》也是中国第一部以编年体方式写成的史书,全书以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的《春秋》为蓝本,分为十二卷(后世称为《春秋左氏传》),记鲁国及诸侯国的兴衰史。

参考文献

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②《春秋左传正义》,郑樵、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80年。

⑤《史记·六国年表》(按:《史记·六国年表》记载与本文不完全一致)。

⑦《左传研究》(按:该书采用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⑧《左传研究论文集》(按:该书是以专题形式选编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有关研究成果的一部集子)。

⑨《左传与中国文化》(按:该书由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