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单单只从秦、赵两国诞生,其他五国没人?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单单只从秦、赵两国诞生,其他五国没人?

()
中文名: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单单只从秦、赵两国诞生,其他五国没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将”,那肯定是:翦起颇牧了。 [var1] 但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其实并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甚至也不是《史记》里明确说明的。 最早关于四大名将的说法,诞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

秦朝名人推荐

说起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将”,那肯定是:翦起颇牧了。

[var1]

但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其实并不是当时人们公认的,甚至也不是《史记》里明确说明的。

最早关于四大名将的说法,诞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奉皇命编撰《千字文》之中。

而关于这四大名将的描述也只有短短的16个字:翦起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var1]

这才是关于“战国四名将”最真实的由来。

那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只从秦、赵两国诞生,那么其他五国是怎么沦为“打酱油人员”的呢?

1.最根本的原因:《千字经》本身的问题。

[var1]

图为《千字经》

《千字经》本身就是为了给儿童启蒙的读物,而且它本身的撰写上有很严重的:不重复、重押韵特点。

也正是这样,才能诞生被后世人读着朗朗上口的文章——《千字文》。

《千字文》主要内容全部采用四言模式,句型极度要求工整。

而且《千字文》的内容虽然仅有一千个字,要求内容却是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含人文、历史,甚至包含生活、伦理和道德思想。

[var1]

正是因为《千字文》的押韵和对仗工整,使得他读起来朗朗上口,“毒害”了许多儿童,更让其中的内容深入人心。

就这样,“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也随着《千字经》的广为流传,并逐渐成为了社会上的“共识”。

但这也完全不能怪人家千字经的作者周兴嗣他老人家,毕竟人家一开始就想做的是儿童启蒙读物,而不是给所谓的“战国四大名将”排个名。

只可惜,无心插柳柳成荫,仅仅被周兴嗣他老人家截取了战国末期一段历史而诞生的“战国四大名将”竟然因此“火爆全网”。

2.最主要的原因:这四个人在战国末期也实在是太耀眼了。

[var1]

战国末期,最著名也是最精彩的就是“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

而其中最为耀眼的秦军主将就是白起和王翦。

按照“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惯例,他们两个人确实称得上四大名将的美誉。

毕竟白起他老人家一个人就把六国杀成了一片“缟素”,而王翦他老人家更是在秦始皇兼并天下时期帮嬴政啃下了最硬的“一块骨头”——楚国。

而楚国名将项燕虽然战绩也不错,大破了李信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var1]

但面对王翦的时候,项燕的表现就多少有些“辣眼”了。

说完秦国的两个人,咱们再来说说赵国。

廉颇,相信这个人大家已经熟悉地不能再熟悉了。

也正是因为廉颇那居高不下的人气,让他在,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道路上几乎一片坦途。

最著名的莫过于廉颇那句“吾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的“负荆请罪”了。

虽然在与蔺相如的“嘴炮战争”中,廉颇被打了个大败,但问题是人家知错能改啊。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var1]

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不仅没有让他“掉粉”,反而让他有了非常光辉的形象。

而《千字文》本来就是那种不那么严谨的儿童启蒙性“杂志”,对于廉颇这么热门的形象,他们绝对不会视而不见。

如果说王翦和白起是沾了胜利者的光,那么廉颇和李牧则是完全靠的自身“超高的人气”。

李牧,也是一名“人气榜选手”,历史上从来不缺对李牧的偏爱。

最为著名的就是三苏之一的“老苏”——苏洵。

[var1]

图为剧照

苏洵他老人家在《过秦论》中,不仅对李牧的遭遇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更对李牧的才华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苏洵他老人家简直有把李牧夸上天的节奏了,在他的影响下:

“李牧在,赵国存”的论调成为了朝野人民的共识。

也因此,李牧凭借着超高的人气,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也算是当之无愧。

[var1]

毕竟人家的战绩确实在那摆着,而他的继承人被打的多惨也是个事实。

而且在那一个战乱频发的年代,诞生的所谓的“名将”,大家用双手数都数不过来。

而要想成为令所有人都能够看得起”的名将,除了仗打得漂亮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老白姓的认可。

王翦、白起个人势力实在过于耀眼,加上他们本身就是“胜利一方”,当之无愧。

而作为失败方的廉颇和李牧,他们不被信任的遭遇又是何尝不令人同情呢?

PS:“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及“洎牧以谗诛”的心酸故事应该不用笔者在这里班门弄斧了吧。

[var1]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