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就是周幽王废长立幼,才招致身死国灭,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按说武姜对这段往事应该也有所耳闻,但可能是因为那时还小,对事情的严重性,感受并不深,所以也就并不在乎,做事就仅凭好恶。 正是由于父亲的维护,寤生顺利地接班了。史书记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他清楚地记得,当年就是周幽王废长立幼,才招致身死国灭,他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按说武姜对这段往事应该也有所耳闻,但可能是因为那时还小,对事情的严重性,感受并不深,所以也就并不在乎,做事就仅凭好恶。
正是由于父亲的维护,寤生顺利地接班了。史书记载:公元前743年,武公卒,庄公立。这时,离曲沃桓叔武装夺权,还有三年。
[var1]
如此母亲:亲手挑起兄弟之争
眼看自己讨厌的大儿子继承了王位,武姜心里就别提多膈应了。她不但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想方设法地为共叔段谋求利益。
庄公刚登基,她就提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让庄公把虎牢关附近的制邑封给共叔段。
庄公是谨小慎微,但他可不傻不疯,虎牢关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郑国北部的重要军事关隘,咽喉之地,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分封出去呢?庄公自是不答应。
他告诉母亲说:“制邑这个地方太险要,当初是东虢公就是死在这里的,换个地方吧。”这里有个小背景,当初东虢公依仗地势险要,不修德政,被郑国给灭了。
郑庄公这句话也是在委婉地提醒母亲,把段封到制邑,怕他也学东虢公,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那就把京邑封给段吧”,武姜紧接着说道。好一招以退为进!让我严重怀疑,她本来的目标就是京邑。要知道,京邑可是郑国的发家之地,也是当时郑国最大的城邑。
京邑与新郑,就相当于曲沃与翼城。把这个地方封给段,那可就是妥妥的养虎为患。
大夫祭仲看不下去了,苦口婆心地劝庄公,为他剖析利弊。庄公却不急不慢,说出了一句让他又敬又怕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共叔段得到任命后,高高兴兴地上任去了。到了京邑没多久,他就命令郑国北部和西部的边邑归附自己,后来还派兵占领了鄢和廪延这两座城池,可谓嚣张至极。奇怪的是,郑庄公依然没有什么动作,武姜和段也就把这种隐忍,当成了软弱。
主政京邑期间,共叔段厉兵秣马,积极整顿军备,同时与新郑的母亲不断书信往来,以便随时了解都城情况。这时的晋国,曲沃桓叔已经开始武装夺权,第一战便杀了晋昭侯。
这件事,对于庄公和共叔段来说,肯定都有影响。庄公本来就不是天真的人,有曲沃桓叔这样的例子在眼前,他如何能毫无动作地放任弟弟在京邑胡作非为?
从京邑到新郑,他早已布好了眼线,共叔段和武姜的每一封信件,他都了如指掌。
现在,他是不怕弟弟谋反,就怕弟弟不谋反。
反观共叔段,桓叔夺权时他才到京邑5年,根基还不稳,而且桓叔最终是被打回了曲沃。所以,他还要再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这一等,就又是17年。
[var1]
兵戎相见:该来的总会来的
公元前722年,蛰伏京邑22年的共叔段,终于决定起兵谋反。他一边派儿子公孙滑去卫国拉外援;一边联系母亲武姜,和她约好内部接应,只待兵临城下便打开城门,可惜,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通过间谍,郑庄公清楚地知道了共叔段将要袭击新郑的消息,甚至清楚对知道他到达新郑的时间。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苦等了22年,现在是时候出击了。
与曲沃的固若金汤相比,京邑简直不堪一击,郑庄公的军队一到,当地的百姓就立即倒戈,真不知道共叔段这22年都干了什么。
眼看形势不对,共叔段立马带着亲信到到了鄢城,庄公的兵马马上追到鄢城,并再次打败共叔段,共叔段再次出逃,这次他逃回了自己最初的封地——共城。
史书上的记载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有的认为庄公杀了段,有的认为没杀,段只是流亡他国了。
不过都不重要了,一个失势公子,对郑庄公已经没有威胁了。倒是他的儿子公孙滑,因为去卫国借兵躲过一劫,但也由此给郑国带来了一系列国际纠纷,这些我们留待后讲。眼巴前,郑庄公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缓和与母亲的关系。
[var1]
掘地见母:是真情实感,还是政治表演?
几十年的委曲求全,都没换来母亲的亲和,反而还帮着弟弟篡逆谋权,郑庄公心里的恼怒愤恨再也压抑不住。
打败弟弟段后,他把母亲安置到颖城,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只要活着,就不相见。这誓发的是真狠,可见庄公心里的恨有多深。
但发誓一时爽,发完心里慌。不知是因为对母亲尚有情意,还是怕背上不孝的罪名,总之庄公现在后悔了。但碍于面子,他也不好直接去接回武姜。
这时,颖地一个被成为颖考叔的给庄公出了个注意,“掘地及泉,隧而相见”。高,实在是高!谁能想到从“黄泉”这一词的字面意思去解读?黄泉,就是黄土下的泉水,没毛病。
对于庄公的想法,大家心知肚明,所以也非常配合地表演。庄公母子就是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重归于好,两人还都情绪高昂地赋了诗。
庄公:“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大隧之外,其乐也泄。”高兴,大家都高兴。
最高兴的还应是颍考叔,从此后随侍庄公左右,成了一员大将,并在后来攻打许国的战争中,率先登城。然后,被自己人公孙子都一个冷箭射死。一颗将星,正在升起却被射落。公孙子都,下手真黑啊。
[var1]
最后的话
因为有“杀弟囚母”的道德污点,过去人们读《左传》,习惯性地批判的矛头指向郑庄公,说他“老奸巨猾”、“姑息养奸”,必欲置其弟于死地而后快,但这样的评判公平吗?难道大家都没有看到共叔段和武姜的篡逆之心吗?
别指望说通过教导就能让一个心怀篡逆的人明事理、知孝悌,这太天真。篡逆的想法就像毒蛇,一旦它钻入人心,便再难根除。
再说武姜,她真的就没有责任吗?平民小户,做母亲的如此偏心,兄弟姐妹之间尚会大起纷争,更何况公侯之家?
郑庄公是手黑了点,但仁慈解决不了这种问题。若是共叔段获胜,他会饶了自己的亲哥哥一族吗?恐怕不见得。
列国纷争之下,郑庄公干脆利落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更大的内乱。若没有这样的心志、手腕,被宋、卫、陈、蔡和周王室包围的郑国,恐怕马上就要被分割蚕食。
所以客观来说,郑庄公,是一个曹操式的奸雄。从他后续的表现来看,这样的评价,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关于郑伯克段,您有什么想说的?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