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好刑名之学,年少有奇才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一开始还是介绍身份,商鞅本是卫国的庶出的公子,姓公孙氏,他的祖先是卫康叔(之前在《卫康叔世家》中介绍过,是周公旦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所以是与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var1]
好刑名之学,年少有奇才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一开始还是介绍身份,商鞅本是卫国的庶出的公子,姓公孙氏,他的祖先是卫康叔(之前在《卫康叔世家》中介绍过,是周公旦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所以是与周天子一样的姬姓,卫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
[var1]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之学”,这里的“刑名之学”指的是法家思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商鞅离开卫国来到魏国,在国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
痤(cuó)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
公叔痤欣赏商鞅的才华,但一直没找到机会举荐。恰逢公叔痤生病,魏惠王就来看望老她,言谈间就提到了相国接班人的问题,公叔痤就趁机推荐了商鞅,说他“年虽少,有奇才”,可以把整个魏国交给他去治理。魏惠王不说话,公叔痤就劝他,如果不能用商鞅就杀了他,免得为别国所用。魏惠王这次答应了。估计事后想了下,公叔痤也觉得自己这事做的不地道,就跟商鞅说了这事,让他赶紧跑。
[var1]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商鞅的这个回复就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能力,魏惠王既然没有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听你的话杀我呢。商鞅的想法是对的,他继续留在了魏国,魏惠王果然没有派人来杀他,反而跟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啊,居然让我把国事交给他手下的一个中庶子……
[var1]
孝公求贤,商鞅仕秦
公叔痤伤后,商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在求贤,就跑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见面之后,商鞅耍了个诈,同时也是为了“考验”秦孝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故意大谈尧舜治国的“帝道”,让对方很失望,第二次见面又故意说些文王、武王的“王道”,这次秦孝公善待他却没有任用他,估计也就把他当成普通的谋士来对待了。第三次商鞅才算亮出了底牌,向秦孝公讲述了春秋五霸的“霸道”,这次秦孝公很感兴趣,“语数日不厌”。
[var1]
从商鞅和景监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商鞅也提出过其他方案“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被秦孝公拒绝了,认为“久远,吾不能待”,然后商鞅才提出了“强国之术”,也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变法图强,但商鞅也明显认识到了这个方案的不足:“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最终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变法前商鞅和甘龙、杜挚进行辩论,为变法做好舆论准备。商鞅认为如果变法可以强国利民,就没必要“法其故”、“循其礼”了,要想成大事,就不能一味迎合大众,更不能和太多人一起商量,因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普通大众很难有远见卓识,他们更愿意“乐成”而不是“虑始”。
[var1]
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
这两句可以说是“经验主义害伤人”的战国版了,我们有时候的确会被过往的认知所束缚,其实“墨守成法”也是最轻松的,因为不必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反正有以前成功过的经验在,就可以“偷懒”地照搬过来,至少不会犯大错,这种“经验主义”背后其实是惰性。
[var1]
针对甘龙、杜挚这些变法反对者所说的“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商鞅说出了掷地有声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于是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实行变法,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var1]
现在看商鞅的这些法令会觉得很残酷,特别是“连坐”这种殃及无辜的法令。至于“告奸”之类的,实在是太过赏罚分明了,腰斩这种刑罚实在太不人道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军功论在当时更是迅速提高了秦军的战力,此外还有一些重农抑商的新规。只是法令是出来了,要让老百姓遵守就需要一个立信的“典型”。
[var1]
徙木立信,变法图强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就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长木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老百姓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就觉得忽悠人呢,搬个木头就给这么多吗,忽悠傻子呢。商鞅又下令提高了赏金: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给五十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总有大胆的敢试试,大不了白跑一趟嘛,果然就有一个人站出来搬走木头,当即拿到了五十金的奖赏,这下围观的百姓就热闹了,一方面觉得稀奇,搬个木头就得这么多,一方面又后悔啊,当时我怎么没去搬呢,如此一传十,十传百,达到了“以明不欺”的效果。
[var1]
“赏”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需要一个“罚”来进一步体现变法的“赏罚分明”。新法实施一年多了,到处都有人说新法不方便,瞎折腾人,碰巧就在这个适合,太子嬴驷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所以要惩治太子,又因为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所以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脸上刺字)。这事以后,大家都老实遵守新法了。
[var1]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可以说这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因为新法迅速变强。之前那些说新法不好的人,就又跑来说新法如何如何好了,商鞅就说这些人是“乱化之民”,就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就没有人敢议论变法的好与新了。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继续施行新法,其间秦国还从雍地迁都到咸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yì)之。
司马迁还专门提到了公子虔,前面太子犯法,他只是受到了处罚,这次是公子虔再次违反新法,才受到了割掉鼻子的处罚,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因为太子犯法受牵连。
[var1]
如果又过了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秦国强大以后,就准备对付临近的魏国,正好魏国又刚在马陵之战败给齐国,损失了大将庞涓,商鞅就提议攻打魏国。商鞅率领秦军去打魏国,魏国的统帅是公子卬,商鞅以前在魏国的时候和他有老交情,就写信骗他要盟约,结果公子卬轻信赴约,被商鞅扣留下来,趁机攻打没有主帅的魏军。魏惠王因为被齐国、秦国两头揍,只好求和,献出河西之地给秦国,魏国也从安邑迁都到了大梁。这时候,魏惠王才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也因这件事,被秦孝公“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也因此我们后世才叫他商鞅。
[var1]
兵败身伤,全家被害
接下来就是商鞅的“结局”。其实商鞅是有机会全身而退的,有个叫赵良的人就跟他分析了他的危险处境,说他“危若朝露”,一旦秦孝公不在,那些他得罪过的人就会来报复他,可惜商鞅没有听从。秦孝公离去后,太子嬴驷继位,也就是秦惠文王,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鞅造反。商鞅逃到边境,想住客栈却因为“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店主不敢收留没证件的客人,怕连坐,商鞅自己都感慨“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想要逃到魏国,魏国记恨之前公子卬的事情,就把他送回秦国。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攻打郑国,最终在郑国的渑池被秦军所杀。之后就是“车裂”商鞅,也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害伤,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更是“灭商君之家”,将商鞅全家都杀了。
[var1]
司马迁评论商鞅是“天资刻薄人”,个人很不赞同,特别是想到后世那些变法失败的政治家,就更佩服商鞅了,也佩服秦孝公对商鞅始终如一的信任与支持。商鞅比吴起更幸运,吴起伤后楚国就废除了新法,商鞅伤后,继位的嬴驷继续沿用了新法,让秦国变得更加强大。
上一篇:
父兄被害,16年后他掘墓鞭尸:《史记》中的烈男子伍子胥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