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某一天,周游列国十四个年头的孔子,终于回到鲁国,时年,孔夫子六十八岁。不知是郁郁不得志的经历,让他心灰意冷,还是始终得不到鲁国君王的重用,而意兴阑珊,临届“从心所欲”之年的孔子重回鲁国后,很少过问政治,也不再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var1]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某一天,周游列国十四个年头的孔子,终于回到鲁国,时年,孔夫子六十八岁。不知是郁郁不得志的经历,让他心灰意冷,还是始终得不到鲁国君王的重用,而意兴阑珊,临届“从心所欲”之年的孔子重回鲁国后,很少过问政治,也不再执着“克己复礼”这种不合时宜之事,而是发愤忘食,潜心学问。在此期间,删编《诗》《书》,修订《春秋》等,当然,还包括对《周易》的研读而促成《易传》问世,这一厚泽千古之贡献。
《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又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晚年接触《周易》后,常常按《易》为自己起卦占筮,一次,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于是,请教学生商瞿。商瞿看后道:“子有圣知而无位。”先生虽有圣人的智慧,却没有权威和地位。孔子听后泣曰:“凤鸟不来,河无图至,天之命也。”凤凰不向我飞来,黄河没有龙图昭示,这是天命啊!
晚年的孔子,研读《周易》,可谓是倾其残年精力,由于反复翻阅,结果把编联竹简的熟牛皮条都弄断了好几次(“韦编三绝”)。孔子对《周易》的研读并没有停留在占筮功能上,而是融进了自己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伦的理解去解读《周易》。按史书载,孔子为此写了十篇文章,即《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序卦》、《说卦》和《杂卦》,故称“十翼”,也就是《易传》。此后,《周易》一书便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易传》则是对《经》的解释(其中《彖》上下、《象》上下对应附会在各卦,而《文言》则放在乾坤两卦,其他独立成篇)。
故也有了《周易》一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成的说法,讲的是远古时代伏羲始作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春秋末期孔子编写《易传》一事。西汉以降,《周易》亦称《易经》,为儒家五经之首。
然而,孔子毕竟是个是非之人,“冥命多舛”,其《易传》著作权在宋代受到了质疑,始作俑者为北宋大儒欧阳修。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一书中,假托易童子请教欧阳修易学知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成书。欧阳修列举了大量例证,提出了《系辞》《文言》《说卦》等篇之文“繁衍丛脞”“自相乖戾”,非孔子所作。这看似是维护圣人声誉之举,却把孔子推到了风口浪尖,刮起了一场疑古之风。自后,数百年来,质疑孔子著作权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开始怀疑部分篇章直至整个《易传》皆非孔子所作。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易传》非孔子所为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其中不乏学术大咖、社会名流。
正当“《易传》非孔之作”的观点习以为常之时,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又使得这一话题重回学术焦点。经考证,汉墓出土的隶书帛本,正是汉初孔门易学传人田何所传之今文《易》本。帛书传文各篇多处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研《易》的言论,如孔子曰:“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易》,我复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也”等。汉墓帛书的发现和考证,直接或间接证实了孔子与《易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至于是否孔子亲自撰写;或是孔子撰写,后人补充;又或是如《论语》形式,由弟子记录整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或期待新的考古发现。但是,《易传》反映的是孔子的《易》学思想、是孔子对《易》的理解和阐述,则是毋庸置疑的。
从上述观点出发,孔子对《周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淡化了卜筮的功能,使《周易》成为“德义之学”而广泛流传。《周易》在周代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占卜凶吉,内容包括预测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核心是“数术”。而《易传》,则是孔子把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和社会政治的观点,借助八卦图像符号直接抒发出来,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神秘费解的图符,有了生命的跃动,有了精气神韵。到了汉代,因儒生士子的推崇并大量引用《易传》篇句内容,而将《周易》定位为“正则获吉”“精当深奥”的“洁静精微”之学,更名《易经》,为众经之首。
问题来了,既然儒家把《易经》列为“五经之首”(《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什么道家也把《易经》列为“三玄之冠”(《周易》《老子》《庄子》)呢?《易经》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境界呢?
其实,周代儒、道两家的分野并非泾渭分明,在学术思想上,存在一个同出而分道的历史渊源。孔子当年就曾专程拜访并请教过老子,对老子的评价甚高,视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可谓算得上半个忘年交。也就是说,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都把《周易》看作“圣书”,是他们思想学说形成的重要源头,不同的是各取所需,各自张扬。
《周易》其实像座城,住在城里的,有人从东门出去了,有人从西门出去了,然后是分道扬镳;有人去谈伦理德义、形而下了,有人去论天道哲理、形而上了,最后,越扯越远。当然,还有人从北门出去,占星堪舆、看风测水去了;也有人从南门出去,算命看相、装神弄鬼去了。
(本篇完)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