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
中文名:
“不击半渡之敌”的宋襄公,究竟是真仁义还是死脑筋?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宋襄公,“五霸”之中,秦穆公治下的秦国最强,齐桓公治下的齐国次之,最弱的霸主当属宋襄公和他的宋国。 [var1] 尽管宋国在“五霸”之中比较弱,但是在所有的“五霸”之中,其他四大霸主加起来,也

秦朝名人推荐

“春秋五霸”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宋襄公,“五霸”之中,秦穆公治下的秦国最强,齐桓公治下的齐国次之,最弱的霸主当属宋襄公和他的宋国。

[var1]

尽管宋国在“五霸”之中比较弱,但是在所有的“五霸”之中,其他四大霸主加起来,也不如宋襄公一个人出名,因为在这位宋国霸主身上,实在有太多话题可以说起。

宋襄公是个常把“仁义”挂在嘴边的人,尽管他的所谓“仁义”,看起来又死板又无用,但是他依然将“仁义”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哪怕为之付出生命。

[var1]

结果,宋襄公最后真的因为自己所坚持的“仁义”,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了春秋“五霸”中唯一一个并非老死而是战死的国君。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而坚持“仁义”的宋襄公,他所坚守的“仁义”究竟是真君子,还是死脑筋呢?

“尽仁尽义”的宋襄公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是宋国的第二十位国君,也是宋国历史上统治势力最强盛的国君。

宋襄公的“仁义”一直是史家美谈,认为他的仁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是典型的春秋时期文治型君主。

[var1]

宋襄公的仁义,并不是成为国君后,受后来人的影响而产生,而是在很久以前,他就用仁义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可是当时宋襄公就很奇葩,他的“仁义”这时候灵验了。

[var1]

他对宋桓公说,“我的哥哥目夷比我年龄大,而且忠义礼智,比我出色,请您将储君之位转给他吧,他比我适合国君!”

目夷是齐桓公的长子,是宋襄公兹甫同父异母的哥哥,但却是庶出,所以立储君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嫡子兹甫以外的人,宋襄公此言,简直是向嫡长子继承制发起挑战。

齐桓公对自己这个嫡子的诚恳和“仁义”,是实在没办法,人家不爱当君王,难道还能硬逼不成?

[var1]

齐桓公郁闷之下,派人去找目夷,问他愿不愿意取代兹甫,成为宋国新君。

结果没想到,宋襄公这个庶出的哥哥目夷,居然也是个十分奇葩的存在。

目夷一听宋桓公说,弟弟兹甫要让储君之位给他,居然谦虚地表示,“弟弟要把国君之位让给我,这实在是太仁义了,这样的仁义,我自愧弗如,我的仁义不及他,还是由他成为国君吧!”

[var1]

这可把宋桓公整郁闷了,国君之位居然都没人稀罕了。

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国君,为了后继有人而不至于手足干戈,所以才分别找两个儿子谈话,结果两人对国君之位没兴趣不说,还都会为对方说好话,希望对方当国君。

宋桓公确实有理由郁闷,要知道,他接过上代国君之位的时候,情况就挺危险的,虽然没有发生兄弟阋墙的流血事件,但是依然有明争暗斗存在,端的是杀人不见血的危局。

结果到自己儿子这一代,国君之位反倒没人稀罕了,弟弟让哥哥,哥哥推弟弟,相互谦让。

[var1]

关键是两人并非是看不上国君之位,反而是因为太过看重,所以自觉能力不如对方,于是便都极力为对方说好话,让来让去,还是没有定下来。

宋桓公不得不郁闷了,眼看着自己即将撒手人寰,继承者却是迟迟不定,自己在黄泉路上怎么能走得安心呢?

但是很快,宋桓公就不用郁闷了,因为宋襄公兹甫那个奇葩的庶出哥哥目夷,作出了一件超级奇葩的事情——他为了坚持不受弟弟的让贤,而选择躲得远远的,直接避到了隔壁的国家卫国。

[var1]

目夷远走,以至于兹甫的让贤没能成功,只得自己继任宋公。

然后,宋桓公便安心地去了。

真仁至性,真义重诺

宋襄公作为宋国第二十位君主,在政时间一共有14年,在这十四年里,宋襄公还有许多以“仁义”而著称的事件。

宋襄公与东边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关系很好,两国也是邦交友好国,宋襄公的父亲宋桓公下葬以后,齐桓公跟宋襄公相约共商国是,两国成为盟友国,齐国承诺,宋国富强以前,齐国不找宋国麻烦,不把战争引到宋国。

[var1]

后来,齐桓公病重时,请宋襄公帮忙照顾齐国太子昭。

而齐桓公生前指定的齐国储君太子昭,因为势单力薄,竞争无望,便逃到了宋国,请宋襄公救命。

[var1]

宋襄公从不忘记齐桓公交代的请他照料太子昭的事情,便向齐国太子昭伸出了援手。

这里很能体现出宋襄公的“仁义”,因为当时的宋国还没崛起,宋襄公自己也是即位没多久,国家还在上升期前的蓄力期,还很弱小,但即便如此,宋襄公也要完成自己对齐桓公的承诺,愿意去帮齐国太子昭。

宋襄公请了卫国、曹国等一些的小国派兵,来共同护送齐国太子昭回齐国。

太子昭后来顺利即位,史称齐孝公。

[var1]

宋襄公的真仁至性,使得他在当时列国名声大噪,被认为是真正的君子,大国君主。

自命仁义,不乘人危

宋襄公的“仁义”有许多正面事例,但是唯一的反面例子,就是“不击半渡之敌”。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发兵攻打郑国。

[var1]

郑国也是一个小国,实力不如宋国,所以被宋国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本来战局基本已定,胜局都快被宋襄公捏在手上了,郑国请的援兵却是杀到了。

原来,郑国与大国楚国为邻国,郑国国君跟楚国说,如果郑国灭亡,则楚国也会变得危险,楚国国君楚成王于是派兵援助郑国。

[var1]

10月,楚成王派出的军队,准备从泓水南岸渡河,在河北岸跟宋军对峙。

宋国的将军公孙固对宋襄公说,这一仗不好打,因为情报上说,楚国军队势众,兵力对宋国不友好,如果要削弱楚国军队,趁敌人渡河的时候发动攻击,效果是最好的。

可是奇葩的宋襄公却说那是不仁义的,所以不肯对渡河的楚国军队动手。

[var1]

结果,楚军顺利渡河,到达北岸,准备摆开阵势跟宋国打。

楚军在列阵的时候,宋国的丞相说,如果要挫败敌人,最好趁敌人整队的时候,这时候敌军阵容不齐整,阵型散乱,正好冲散敌军。

结果宋襄公又说,这也是不仁义的。

[var1]

结果,楚军整理好阵型,两军对垒,兵力不占优的宋国果然吃了亏,就连宋襄公本人也是在这场战斗中受了重伤。

结果,第二年宋襄公就因为伤势过重,治无可治,而撒手人寰了。

结语

宋襄公因为“真仁至性,真义重诺”而闻名于“春秋五霸”,最后却又因坚持仁义,不肯攻击半渡之敌,结果却导致一场惨败,而且自己也受了重伤,最后甚至死掉了,实在是令人不得不唏嘘感叹。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