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为何最终被王莽取代?王氏外戚是如何崛起的?

西汉为何最终被王莽取代?王氏外戚是如何崛起的?

()
中文名:
西汉为何最终被王莽取代?王氏外戚是如何崛起的?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西汉享国二百一十年,在汉宣帝之前曾出现多个盛世,在但“孝宣中兴”后却迅速衰弱,最终被外戚王莽所取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认为应该源于两方面,一是西汉中后期以后外戚长期掌权

秦朝名人推荐

西汉享国二百一十年,在汉宣帝之前曾出现多个盛世,在但“孝宣中兴”后却迅速衰弱,最终被外戚王莽所取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认为应该源于两方面,一是西汉中后期以后外戚长期掌权,使得王莽得以成功掌权;二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则为王莽取代西汉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功臣掌权到外戚揽政,王氏外戚的崛起已势不可挡

西汉建立初年,在选官用人方面在沿用了秦朝军功爵制的基础上,又一定程度沿用了先秦的世官制,因此开国功臣不仅得以封爵赐地,而且大量进入朝廷或诸侯国为官,甚至功臣子弟在继承父祖爵位的情况下,亦可以入朝为官,导致朝政大权基本被这些开国功勋所垄断。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高后吕雉掌权,在汉惠帝刘盈在位期间,汉高后基本沿用了刘邦的用人机制,但当汉惠帝去世之后,吕雉为了维持统治,则开始大量启用吕氏外戚,诸吕不仅纷纷得以封官进爵,就连女子亦得以嫁给皇帝或宗室,从而形成了“刘吕”共治天下的局面。

汉高后大量任用诸吕,虽然侵犯了功勋集团的利益,但由于高后的强力统治,这些功勋集团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吕雉于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去世,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勋集团才发动“诸吕之乱”,诛杀吕氏众人,并迎立代王刘恒入京即位,是为汉文帝。

虽说汉文帝是功勋集团所拥立,但新即位的汉文帝,对于功勋集团的权势却也感到极度恐惧,毕竟陈平和周勃能够将掌握着军权的吕氏推翻,谁敢保证未来不会将自己推翻。因此,汉文帝即位之初,虽然对于周勃、陈平予以了封赏,但也开始想方设法的限制和瓦解功勋集团的权势。

于是,汉文帝开始通过察举制和征辟制大量启用寒门士子,同时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汉文帝刘启在贾谊的建议下,下令让列侯返回封地,即便因在朝中为官无法返回,也必须派世子返回封地。贾谊此举无疑引发了列侯的强烈不满,他们不仅拒绝离京,而且迫使汉文帝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直到汉文帝迫使周勃带头返回封地,这些开国列侯才纷纷离京。

汉文帝去世后,继任的汉景帝同样延续了汉文帝的用人策略,进一步削弱功勋集团对朝政的影响,并大量启用晁错等寒门,进一步加剧了文官集团和功勋集团的矛盾。之后,汉景帝又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大肆削除诸侯王封地,结果就此引发“七国之乱”。

当“七国之乱”爆发后,功勋集团却再度趁机发难,竟然导致朝廷一度无将可用,以致晁错不得不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而袁盎、窦婴和丞相陶青(开国功臣、开封侯陶舍之子)、中尉陈嘉、廷尉张鸥(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之子)等更是联手逼宫,最终迫使汉景帝下诏诛杀晁错,功勋集团这才满意,之后才有了周亚夫升任太尉率兵平叛。

经过文景两朝的努力,开国功勋集团权势大为削弱,只有部分开国公侯因为与皇室关系较近得以在朝,例如馆陶公主的夫家堂邑侯一脉。同时,由于寒门士子难以对抗功勋集团,在汉景帝的有意扶持下,外戚自此开始抬头,例如以窦婴为代表的皇太后窦漪房窦氏外戚,以田蚡为代表的皇后王娡王氏外戚。

汉武帝亲政之后,开始彻底摒弃开国功勋集团,以及窦氏、王氏外戚,但由于汉匈战争的关系,以卫青、霍去病为核心的卫氏外戚(皇后卫子夫)却开始崛起。汉武帝后期,为了限制卫氏外戚,开始有意扶持以李广利为首的李氏外戚,奈何李广利的军功实在无法撼动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晚年,随着“巫蛊之祸”的爆发,卫氏外戚彻底被瓦解,鉴于当时朝中的局势,个人严重怀疑“巫蛊之祸”是不是汉武帝有意为之,不过将太子刘据牵扯进去,应该不会汉武帝的本意。之后,随着丞相刘屈氂被杀,李广利兵败投降,李氏外戚亦被消灭,而为了避免后代受到外戚辖制,汉武帝在立刘弗陵为太子后,又诛除了其生母钩弋夫人。

汉武帝临终之前,由于太子刘弗陵过于年幼,遂留桑弘羊、金日磾、上官桀和霍光辅政,霍光虽然也是卫氏外戚出身,但由于“巫蛊之祸”后卫氏已经极度衰弱,因而汉武帝并不担心。但汉武帝恐怕怎么也没有想到,霍光竟然不久便击败上官桀和桑弘羊,得以独揽朝政。

历经汉昭帝刘弗陵、汉废帝刘贺两朝,霍光得以权倾朝野,就连汉宣帝刘询见了他都“如芒刺背”。在经过长期隐忍之后,汉宣帝终于诛除了霍光集团,并大力扶持祖母史良娣的史氏外戚和皇后许平君的许氏外戚取而代之,至于其母王翁须的王氏外戚和第三任皇后王氏的王氏外戚能量则相对较小。

汉宣帝驾崩之后,汉元帝刘奭即位,册立王政君为后,在外戚入朝的大背景下,王政君的亲族亦开始入朝为官,于是以王政君兄长王凤为代表的王氏集团开始崛起。汉元帝虽然多才多艺,奈何不善治国理政,西汉国力迅速衰退的同时,外戚、宦官、儒臣之间的博弈亦是日益激烈。

汉元帝驾崩之后,汉成帝刘骜即位,尊王政君为太后,并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秉政,次年王凤的五个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封侯,王氏外戚得以迅速崛起,继而形成了“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而王莽正是在王凤的提拔下,得以入朝为官并平步青云。

汉武帝时,为了分丞相权,设立了以尚书台为首的内朝,从而形成了三公九卿负责行政,以尚书台处理决策国家大事的权力运行机制,因此自汉武帝以后,领尚书事实际上就是百官之首。

王氏集团崛起之后,则长期把持着领尚书事这个职位:王凤在职十一年后病逝,临终前举荐王音接任自己,于是王音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王音在任七年后病逝,又举荐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王商在任三年后去世,王根又接任大司马骁骑将军领尚书事;王根在任四年后因病请辞,而接替他的正是王莽。

虽然汉成帝的沉湎酒色、荒于政事,让王氏外戚长期掌握朝政大权,但由于汉成帝的早逝,王莽也曾遭遇危机。绥和二年(前7年)汉成帝驾崩,定陶王刘欣继承皇位,尊生母丁姬为恭皇后、尊祖母傅昭仪为恭皇太后,与此同时丁氏、傅氏外戚开始入朝掌权,而王莽因为曾反对尊丁姬为太后,被迫辞去大司马下野。

不过,汉哀帝刘欣在位仅数年,便于元寿二年(前1年)去世,由于傅昭仪对王政君多有不敬,因此在皇帝去世当日,太后王政君便重新出山,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之后更是直接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并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如上,从西汉初期朝政大权被开国功勋集团所把持,文景两朝为了消除功勋集团对皇权的威胁,曾想过以寒门取代功勋集团,但因寒门势力太弱,不得已开始扶持外戚,此举虽然成功瓦解了功勋集团,但外戚却也自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因此,从西汉中后期开始,各支外戚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王政君成为皇后,王氏外戚的崛起实际上已经不可阻挡。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弊端,朝野上下皆希望改朝换代

董仲舒则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主张,将自古有之的“君权神授”概念发扬光大,这便是后世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理论了。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对此大加赞赏,使其成为西汉王朝的思想核心。

所谓“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便是说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皇帝乃是代天管理臣民。这个理论虽然强调了皇帝的神圣权威,但同样带来一个负面影响,那便是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责任往往会被归咎于皇帝,这时候皇帝就需要承认并改正错误,这里的典型例子便是《罪己诏》。

如今看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过是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统治权威的工具罢了,可在西汉那个时期,由于皇帝的绝对权威尚未树立,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诞生的新儒家思想还不够完善,结果不少儒生们都将此奉为了真谛,他们相信皇帝也应该奉行上天的指示,皇位必须有德者居之。

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正月,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树枯僵自起生、有虫食其叶成文,曰“公孙病已立”。由于这些异象,当时的符节令、儒家代表人物眭弘经过推演《春秋》后,认为这是上天在暗示有百姓要成为皇帝了,于是上书朝廷,“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书·眭弘传》)。

好家伙,这是直接要让汉昭帝退位让贤啊,当时的权臣霍光得知此事,心想我这掌权掌的好好的,你要换皇帝?当即便将眭弘的奏书交给了廷尉,之后以眭弘妖言惑众、大逆不道为由,将其判处死刑。

到了汉宣帝时期,由于汉宣帝采用“王道与霸道杂治”的治国理念,常常以严刑峻法压制不法之事与不法之人,而且极为信任宦官,于是盖宽饶直接给汉宣帝上书,“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又引《韩氏易传》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

对于这等言论,汉宣帝自然不可能采纳,但也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却不想盖宽饶竟然直接跑到宫前北楼下以佩刀自杀,“众莫不怜之”。可见当时持这种观念者不在少数,甚至就连太子刘奭也劝谏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结果让汉宣帝怒斥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果天灾人祸不断,皇帝便要自省改正,以求重新获得上天的认可,可如果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却又不思悔改呢?汉元帝、汉成帝以后,由于社会各阶层矛盾频发,在天灾时常发生的同时,百姓暴动也是此起彼伏,再加上皇帝不务正业、政事荒废,导致改朝换代、推行改革的呼声甚嚣尘上。

元延元年(前12年),北地太守谷永,便曾直截了当的上书表达了改革的愿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如上所述,虽然自汉昭帝时期开始,改朝换代、推行改革的呼声便屡禁不止,但当时要么有权臣霍光,要么有皇帝刘询,局面尚能控制,这种思想还达不到颠覆政权的地步,可当皇帝不理政事,而权臣野心膨胀,与儒生沆瀣一气呢?

汉元帝、汉成帝以后,改朝换代的呼声本就很高,再加上出了一个权臣王莽,王莽凭借着平日里塑造的形象,以及所秉持的改革措施,极受当时儒生的支持。因此,虽然当时还有反对派的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很难威胁到王莽的存在。

于是乎,在王莽和儒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一系列改朝换代的祥瑞启示下,王莽最终取代了汉室江山。王莽建立新朝之后,倒是的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却并未让百姓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结果再度引发一系列的起义暴动,于是王莽又被曾经支持自己的儒生们所抛弃,新莽便也迅速灭亡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