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
中文名:
孔子被弟子气得说了句脏话,没想到流传2500多年,今成老师惯用语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儒家要求弟子温润谦和,以德报怨,做一个翩翩君子,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君子。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以讹传讹,真正的孔子可不是什么以德抱怨、风度翩翩的老好人,如果真的有人惹了他,哪怕是他的弟子,他也不会一味的容忍

秦朝名人推荐

儒家要求弟子温润谦和,以德报怨,做一个翩翩君子,所以有很多人认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君子。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以讹传讹,真正的孔子可不是什么以德抱怨、风度翩翩的老好人,如果真的有人惹了他,哪怕是他的弟子,他也不会一味的容忍。

曾经有一次,他的弟子宰予把他弄的忍无可忍,他直接出口骂了句脏话,结果这句话因为太过生动形象,还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师把它当成惯用语。

[var1]

天生圣人,广收门徒

公元前551年10月9日,鲁国的天空紫气东来彩凤齐鸣,原本黄沙滚滚的黄河也突然变得清澈了起来,在鲁国人都在疑惑之际,叔梁纥家伴随着一道呱呱啼哭,一个健康的男孩降生了,这就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孔子。

此时叔梁纥已经60多岁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他兢兢业业,但是只有9个女儿,和一个脚有残疾不能继承自己贵族身份的庶子。

正因为如此,心有不甘的叔梁纥不顾周礼的,背着自己的老婆,偷偷的找了个只有十六七岁的小妾颜征在。

在当时的人们认为,一个男人超过六十岁还要纳小妾,就是缺德的体现了。甚至,在后世司马迁在记载关于孔子出生的时候,说起孔子父母的结合,直接以“纥与颜氏女子野合而生孔子”来介绍孔子的身世。

可是不管怎么样,颜征在和叔梁纥还是欣喜若狂,尤其是叔梁纥,他年近七十终于有了一个宝贝儿子,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宠爱才好。

孔子出生之后受到了他父亲极度的看重,并且,在陪伴他长大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交给孔子的很多东西,稍加点拨,他就能学会,并且过目不忘。因此,叔梁纥十分高兴,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他。

[var1]

叔梁纥托城门

但不幸的事情是,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突然患上了风寒,这场来势汹汹的恶疾,没给他们一家反应的时间,就将70岁多岁的叔梁纥带走了。

失去了丈夫之后,颜征在和孔子都不被正室施夫人待见,而叔梁纥留下的钱都不够娘两果腹,因此,在提起年幼的日子时,孔子满是心酸的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但是孔子并没有在贫贱的生活中失去对未来的信心,他虽然贫穷,但依旧是贵族之后,所以他发奋学习贵族所应该掌握的礼乐书数,希望将来能够凭借自己所学的东西出仕,惠及天下。

但让孔子郁闷的是,虽然他老爹叔梁纥是贵族,而他也能算的上是没落的贵族之后,但是很多贵族已经不认他这个没落贵族的庶子了,也正因为如此,在那个时代,孔子受到了大量的排挤,甚至被人羞辱。

这种经历,让孔子愤怒不已,在此之后,孔子每日头悬梁,锥刺骨,积极的交往鲁国的贤人,很快就打出了自己的名声,在鲁国的贵族圈里正式出道。

[var1]

不过他毕竟没有靠山,虽然有很大的名声,但是担任的一直都是一些微末的小官,根本就实现不了他济世安民的理想,这也让孔子十分迷茫,不知道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鲁昭公十七年,直到春秋时期有名的贤人郯子来到鲁国拜访,孔子才得以改变自己当前的境况。

郯子给他讲述了古代的官职体系,孔子因此直观的感受到了庶民如果想要成为官员的话究竟有多艰难,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开创私学。

更绝的是,孔子还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来者不拒的百家学者。

要知道孔子可是当年鲁国数一数二的贤才,他要大规模的招收弟子,一拥而上的可不只是鲁国人。

其他国家的人都收拾包袱,跋山涉水的来到了孔子门下听学,他的弟子数量很快就膨胀到了可怕的3000人,这3000人里各个出身各个职业的人应有尽有,按理来说应该很难管理。

事实也的确如此,孔子的弟子里刺头有不少,但是他们遇到的是孔子,所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乖乖听话。

[var1]

颠覆印象,以直抱怨

很多人对孔子的印象都是电视里那个一脸忧国忧民,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老头儿,但历史上真正的孔子可不是什么文弱书生,他继承了他那个“身长十尺,武力绝伦”的父亲叔梁纥的优良基因,身高九尺、力大无穷。

在《左传》中曾这样记载,有一次孔子带着乡亲们跟人斗殴,结果对面的不讲武德直接把城门关上了,想要来个瓮中捉鳖,结果孔子微微一笑,一把重达数百斤的城门给抬起来了,成功带着乡亲们撤退。

这要放在今天,孔子恐怕也能拿个举重冠军了,所以在这样基因的加持下,孔子又会差到哪里去。

因此,在古代的时,孔子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外号“长人”,音同“cháng”,意思很简单,身高“长九尺六存”的孔子,是个长得很高的人。

如果我们换算成厘米的话,那么孔子最少也是个一米九的壮汉。

与我们的传统印象截然相反的不仅是孔子的外表,还有他的性格,一般人总是认为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定无欲无求,以德报怨,是个真真正正的圣人。

[var1]

但是真实的孔子,可要比我们想象中的直爽可爱得多,只要有人让他不高兴了,他就一定不会给人面子。

《论语.阳货》就记载道,有一次,一个叫孺悲的人前来拜见孔子,但是对于这个人,孔子并不待见,所以就让弟子通知他自己病了不能见客。

但是,因为早先孺悲所做的事情,又让孔子心存不满,想要借此机会对孺悲进行敲打,所以在孺悲失望的准备离开的时候,孔子就在屋子里搞起了音乐,那声音真是慷慨激昂,孔家三里之内的邻居没有听不见的。

这样直爽的孔子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但比起我们印象中那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这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孔子,显然更让人喜爱。

而且孔子不仅直爽,还是个快意恩仇的狠人。

他的一个学生曾问过他:“如果有人与我有杀父杀母之仇,我应该怎么做呢?”

按照我们的想法,这个时候应该是那句赫赫有名的“以德抱怨”出场的时候了。

但事实上,孔子的回答是“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var1]

意思就是孔子觉得一旦与人有杀父杀母之仇,就要睡在草席上,随时随地的把兵器放到手里,也不用再想着做官了,直接到处找仇人,一旦在闹市里遇到他就直接拿刀上。

看到这里恐怕有人会满脸问号,孔子不是号称以德抱怨吗?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这也不过是后人牵强赴会,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人家信奉的是有仇的报仇,有恩的报恩,更何况在孔子心中,孝顺永远是在第一位的,如果有歹人冒犯,自然不会轻易饶过他们。

而这样的性格,也延续到了孔子的教学中,彼时的孔子广收徒弟,数千学生中,性格各异,高大的孔子对待自己学生的时候,都是尽可能的儒雅宽容,但是偏偏有这么一个弟子,总是能精准的踩中孔子的雷点,把他气的大爆粗口。

[var1]

忍无可忍,大爆粗口

宰予是出生于姬姓王室的贵族公子,但是他却一点都没有周朝贵族所奉行的那种温润宽容的美德,恰恰相反,这是一位专注于找茬的杠精,放在今天就是一个高级键盘侠。

而这种性格时常把他身边的人搞得苦不堪言,首当其冲的就是他那位倒霉的老师孔子。

众所周知,孔子经常强调只要他们能够恢复周礼,这天下就能够重新回到周王朝强盛时期的太平盛世。

并且,作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典例,孔子对于孝道十分重视,所以对于“守孝”一事,向来是不容置疑的。

但宰予却对于此时偏偏不认同,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宰予直接就这件事向孔子发问。

“老师,既然您说春秋时期的乱象都是因为礼崩乐坏的缘故,又说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那如果人人都去守孝了,那这维护天下的礼仪乐理谁来维护呢?再则就是,民以食为天,如果这三年天天哭,夜夜哭,人根本就腾不出时间出去种地,三年一过去,岂不是都要饿死吗,所以守孝这一点,是否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呢?又或者应该废除呢?”

[var1]

宰予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在践踏孔子所爱的周礼。但是作为老师,孔子虽然十分生气,但是宰予毕竟是他的学生,所谓“有教无类”,所以对于持以这种想法的宰予,孔子依旧循循善诱的同他讲道理。

可是,作为一个喜欢发问的学生,像这样的问题自然不会只出现一次。不久后,在鲁哀公召见宰予的过程中,宰予的表现差点让孔子晕厥过去。

因为听说宰予跟随孔子学习,而孔子又是研究周礼的大家,所以鲁哀公向宰予问道“您说你是孔子的学生,那我就问问你,为什么夏朝的神庙是用松树做的,而周朝的神庙却又规定要用栗树呢?这两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很显然,宰予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待鲁哀公话音刚落,宰予嘴一秃噜就跟他说了大实话“周朝用栗树,当然是因为他们想要百姓战栗啦。”

这个回答传到孔子耳朵里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居然是自己交出来的学生,因为这个规定是鲁国先祖搞的,而他就是鲁国贵族之后,这不是往他们这群人脸上扇耳光吗?

在宰予这一连两次的“表现”后,察觉到老师孔子的愤怒后,宰予老实了很多,但是对于孔子上课时所说的周礼,却又不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宰予偷偷逃了课,这让许久没有看到宰予的孔子十分纳闷。

[var1]

却不曾想,当他们找到却不曾想当他们找到宰予,他居然在蒙头大睡。宰予这次的表现,直接点燃了孔子心中的怒火,对着宰予破口大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可尽管,宰予皮是皮跳是跳,还天天把孔子气的跳脚,但是他的综合能力在孔子的弟子里还是占前列的。

后世的人无论是评“孔门十哲”还是评“孔门十三贤”,他都赫然在列,这也或许是孔子虽然天天骂他骂的狗血淋头,但还是留他在身边精心教养的原因吧。

不过宰予再聪明,天天做刺头也让孔子头疼,他忍无可忍之下爆出的那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实在是感染力太强,简直就说出了天下老师的心声,所以现在还有不少老师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也是难免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