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截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 韩桓惠王得到消息,惊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通知上党郡守冯亭:火速将上党献给秦国! 他唯恐“献地”晚了,秦军的矛头会率先指向都城新郑........ 可冯亭非但没有听从韩桓惠王的命令,反而将上党郡十七座城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完全截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
韩桓惠王得到消息,惊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通知上党郡守冯亭:火速将上党献给秦国!
他唯恐“献地”晚了,秦军的矛头会率先指向都城新郑........
可冯亭非但没有听从韩桓惠王的命令,反而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了赵国,
冯亭这一决定,也被后世形容为“驱虎吞狼”之计,
也就是让秦国和赵国两相残杀,从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果不其然,当秦昭王得知上党地入了赵国,勃然大怒,
立即派左庶长王龁去攻打赵将廉颇驻扎的长平,
要知道,秦国打韩国足足打了三年,眼瞅着就要拿下上党地区,
怎么可能会眼睁睁看着赵国半路“截胡”呢,
而无异于“虎口夺食”的赵国自然也知道秦国不会甘心,紧锣密鼓开始部署防守,
此时的秦国和赵国不会想到,
这一次他们将掀起战国时期最大规模也是最残忍的一次战争——长平之战,
他们也将各自为这场战争付出惨痛的代价:
秦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士卒伤亡过半;
赵国则更为惨烈,全军覆没、壮者尽死,从此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
长平之战后,有人认为,赵国实属是昏了头,禁不住利诱却给自己埋下了祸端,
也有人觉得,赵王怎么能听信流言,将老将廉颇换成“纸上谈兵”的赵括,
结果落得这么一个下场.......
从长平之战的结局来看,为了上党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赵国的损失,是超乎当时所有人预料之外的,可以用“震惊天下”来形容,
那么,回过头来说,当初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实际上,哪怕上党地区是“烫手山芋”,赵国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即使冯亭归顺了秦国,
赵国早晚还是要与秦国争夺上党的,不过恐怕到了那个时候,形势会对赵国更为不利。
我们不妨从上党的地理情况开始说起,
深度解析下,这一场堪称秦国和赵国颠覆对决的战争。
上党的地理情况
其实早在冯亭派人来到赵国后,就围绕着“该不该接受上党”这个问题,
赵国君臣也展开了一场小讨论,
此时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这是他执政的第四个年头,
不得不说十七座城池对于年轻的赵王来说,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臣们却有了分歧,
平阳君赵豹觉得,这是冯亭故意引来的“祸水”,他主张不接受,
可平原君赵胜,却力劝赵王接受,
最终,赵王采纳了赵胜的建议,并且派他前去接手上党郡。
[var1]
我们来看看上党郡的地理情况:韩国上党郡,位于太行山脉中段西麓,东与南部均系山地高原,西北部为平川,是主要农作区。
可以说是三分之二左右的上党地区,几乎尽为山谷沟壑,
此地原为赵、魏、韩这“三晋”的交界之处,
不过早在秦惠文王时期,魏国的西段落入了秦国之手后,
上党地区就成了秦、韩、赵三国交界之处了。
虽然上党隶属于韩国,但实际上这一地区对韩国的战略意义,远不如秦赵两国重大。
对于秦国来说,
已经搬开了阻碍其东进之路的魏国,拿下了魏国西段,
如果继续东进,必争上党,别无选择,
我们看看秦国如果绕开上党地区,东进能走几条路线,是否可行?
第一条路线:
沿着北上,经平阳,攻打晋阳,
穿越太行山八陉中第五陉——井陉,(陉,古代穿越太行山的路径,亦是谷口、关隘所在)
然后进军......赵国?华北平原?
然而,
即使井陉是当时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道路,看似进军要比上党地区顺利,
实际上,秦军若是向晋阳挺进,先不说晋阳的坚固程度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攻破的,
秦军的后路很可能还会被魏、赵、韩等国“合纵”切断,
恐怕再强大的秦军,届时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由此可见,这个方案行不通。
[var1]
[var1]
第二条路线:通过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沿着崤函通道,直接去打魏国好吧?
然而,会不会使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况呢?
注意看赵长城、魏长城的位置,
即使秦军顺利杀了进去,前路也会受到赵长城的阻碍,
假如这个时候,韩、赵两国派兵从后方袭击,秦军很可能就会被魏、赵、韩围堵在黄河北岸,
显然,这一方案也不可行。
[var1]
[var1]
[var1]
但是,如果秦军拿下上党地区就不一样了,太行八径xíng,即连接晋、冀、豫,穿越太行山的八条咽喉通道,古代迁徙、贸易、征战的必经之路,
据晋郭缘生《述记征》记载:
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
[var1]
[var1]
如果秦军占据上党地区,想打魏国就打魏国,想打赵国就打赵国,也不用担心背部被偷袭,尤其是经滏口陉可以直接攻打赵都邯郸城,
由此可见,占领上党对于秦国来说,不仅作战线路多了,安全度也很高,
这也是秦国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不断攻打韩国的原因,
目的就是为了占领上党。
而对于赵国来说,其重要性自然也是不用多说的,
上党地区是防御秦国的天然屏障,一旦此地落入秦国之手,诺大个赵国很可能就会被秦国拦腰隔断,
即使知道接受上党,会直接与秦国交锋,赵国此刻也断然不会拱手相让于秦的,
开什么玩笑,这地方要是丢了,赵国搞不好就会沦落到与魏国同样的境地。
可见,秦赵两国早晚还是秦国争夺上党的,
双方在长平之战中激烈厮杀也就理所当然了,
然而,长平之战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预料,
要知道,赵军先占据了上党,也就是先占了先机,可为什么竟然落得如此惨败的下场呢?
有人认为,赵国弱小、秦国强大,赵国认不清事实,利欲熏心之下接受上党为自己招来祸事,
不是这样的,现在开始要纠正这个认知,
从军事能力上来说,赵军并不弱于秦军,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作战部队,
而且,赵国是完完全全凭着改革服饰,成为当时与秦、齐鼎足而三的强国。
其实力是可以与秦国一争高低的,
那么,既然赵国不弱,为何会惨败,难道该怪罪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拓宽一下我们的视角,再来看赵国究竟输在哪里了。
长平之战的经过,赵国究竟输在哪里了?
[var1]
上党地区被赵国接管之后,不甘心的秦国派出左庶长王龁来攻打上党,攻势凶猛,很快占据了上党南部的一些地区,
当地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避难。
赵国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我们看一下长平所在的位置,秦军无论是走太行径还是白径,
都是必然要经过长平的,
这等于说,赵国若能守住长平,就能据险堵住秦军北上。
[var1]
史载,廉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丹河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var1]
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交锋,就发生在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
混战中秦军斩杀了赵军前锋,突破空仓岭防线,
[var1]
廉颇见状,本想“筑垒壁而守之”,结果又被秦军攻破,“秦又攻其垒,……夺西垒壁”,赵军只得退守到第二道防线——丹河以东,与秦军隔河相望,
廉颇采用坚壁高垒,就是为了拖到秦军疲困,再寻机进行反击。
这还真难倒了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
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近三年之久(这个时间有争议),
秦军本就是远道而来,人力、财力,国力都有很大的损耗。
[var1]
秦军不能前进很是焦急,可万万没想到,最先沉不住气的却是赵孝成王,
他多次派人催促廉颇出战,恨不得早日将秦军击溃,他为什么这么着急?
据《战国策·齐策二》所说,“秦攻赵长平,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也就是说,秦赵双方相持三年之久,率先撑不住的是赵国,
我们在前面说到,赵国是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变强的,实际上这种强大只体现在军事能力上,
一旦拼国力,赵国的短板立显无疑,因此,赵国比秦国还希望早点结束战争。
这是赵国失败的第一个因素,实在是撑不住了。
国力支撑不了战事,也就有了赵王与大臣楼昌、虞卿的一番商讨,
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楼昌觉得眼下应该派去使臣与秦国谈和,这一建议却遭到虞卿反对,
他认为秦军势必要与赵国争锋的,就是谈和秦国也不会答应,还不如去拉拢楚国、魏国,
这样秦国就会认为这两个国家与赵国结成了盟友,届时再去谈和才会成功。
结果也是赵王并没有听取虞卿的建议,
反而是照着楼昌的建议派出郑朱前往秦国谈和,
为此,虞卿很是忧愁,他对赵王说:
大王是见不到谈和成功的,秦国肯定会四处宣扬我们要谈和的事,到时候各国使臣误以为秦赵谈和,等我们派人向他们求援,他们断然不会出兵救赵国的,而到了那一天,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
赵王还是不听,果真就像虞卿所说的,秦国大肆宣扬郑朱来使,最终也没同意与赵国进行和谈。
一念之差“和谈失败”,赵国就这样断了自己的外援之路,这是赵国失败的第二个因素。
[var1]
而另一边的秦国,因为廉颇不出战,也等不了了,为此,秦相范睢想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人到赵国散播流言,
声称:秦军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根本不怕廉颇,因为廉颇马上就要降秦了。
本就觉得廉颇老了,对他的作战能力产生怀疑的赵王,
竟然就听信了街头巷尾的传闻,中了秦计,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决定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此时的赵国,赵奢已死、李牧据守边塞,不过,不是还有从燕国投奔赵国的乐毅么?
赵王在想什么,居然将这么重要的战役交给一个理论水平很高却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
就连赵奢夫妇都不曾觉得自己的儿子会是帅才,
莫非赵王这是“谜之选择”........
与其说赵王选择了赵括,不如说坚持了这么久,赵王最终还是放弃了“据险固守”这一战略,
这是赵国失败的第三个因素。
[var1]
赵军换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襄王和范睢这边,君臣二人见赵王中计,知道秦国的机会来了,他们悄悄将秦军主帅替换成了白起,
并下令所有人不得泄露这个消息,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由此可见秦国对这场战役的重视程度)
赵括当然也就不知道,他的对手已经变成了号称“战无不胜”的白起,
他还以为是王龁,自信满满地接替了廉颇的主帅之位,
并且调整了部署阵容,准备变守为攻,将秦军一举击溃。
[var1]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以为秦军怕了,有句话说得好,就是“穷寇莫追”,
可赵括实在是太年轻了,或许也是求胜心切,当即就命令赵军乘胜追击,一路追到了秦军营垒,
可秦军的营垒太坚固了,赵军根本无法攻破,
还在下令强攻的赵括,万万没想到,这时白起已经安排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
悄悄堵住了赵军追击部队的退路,
同时白起还另安排了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追击部队与赵军营垒之间,
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var1]
注意,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食物,赵括率军出击,是短时间作战,赵军身上恐怕带着的干粮只能维持一两天而已,
秦军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
很多人容易忽略,当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也亲自跑到河内郡(野王)督战,
注意,他当时做了这样一个安排: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
这可以说是,继白起两支骑兵后的有一支秦军!
可见秦国对这场战役的确是志在必得的,也是给予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两国国君对长平之战的态度,这是赵国失败的第四个因素,即使困难重重,赵王也该想尽办法去解决粮草的问题,或者想办法为前线缓解压力,而不是打退堂鼓。
当赵括察觉自己中计之后,原本还组织了几次反扑,但都被秦军击退。
四十万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饿得沦落到连相互残杀为食的地步。
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
他被迫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
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结局很悲惨,白起使诈将赵降卒40万全部坑杀,只留下240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已经没有人能再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了。
从全局视角来看,莫说一山不容二虎,
此前可是三大强国秦国、赵国、齐国三只猛虎并立,他们之间必然要相争的,
齐国早在乐毅伐齐(公元前284)时,被燕、秦、韩、赵、魏、楚六国联军打残了,国力大衰,
(注意:小小的燕国怎么敢带头挑衅强大的齐国?幕后推手其实是秦国和燕国,借机削弱齐国,秦国有充足物资,赵国有强大的军事能力,燕国不过是个马前卒)
剩下的两大强国,秦国和赵国之间自然也是要“一绝胜负”的,
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帅,即使还是廉颇,也改变不了赵国失败的命运,
赵括只是个很小的因素,只能说他的失误扩大了赵军的伤亡规模,
但不能将他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
毕竟赵国的整体国力逊色于秦国,若是短兵相接可能还难分胜负,可是双方打起消耗战来,
赵国的劣势立显,难以长久支持。
此外,秦国的国君还是秦昭王,他与范睢这对君臣也是经历过了许多磨炼,默契配合程度相当高,
可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坐上王位不过几年,他与老臣之间默契程度要低得多,
看问题也是站在一个年轻君王的角度,
但是对于秦国这个老对手,却认识不足,对与其他国家的外交手段也是很生涩的。
不过,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不仅有损失,而且损失也很大,
虽然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秦国的损失,但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长平之战后,秦国想继续让白起为主将,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
但白起拒绝了,他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长平一役,秦虽大胜赵军,但自己的兵力也损失过半,国内空虚。
可见秦国和赵国真是倾尽全国之力,在长平进行的一场厮杀。
而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贸然出兵攻打邯郸,结果战败,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由此推迟了。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