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中个人的智慧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和组织生产,多数人的意见受到部落首领的注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来进行社会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舆论形态 在夏商时就出现了类似于专业舆论者的官职,即遒人。据《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原始社会中个人的智慧是极其有限的,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来对抗自然和组织生产,多数人的意见受到部落首领的注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见来进行社会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舆论形态
在夏商时就出现了类似于专业舆论者的官职,即遒人。据《尚书·胤征》记载:“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可见,遒人的职责是采风,收集民间百姓的意见。他采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及议论提供给朝廷,以此来观察民情、考察政治的得失。从商周时期起,传播舆论作为一种职业,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精神生产者,出现了职业的舆论人。
这种职业舆论人就是官方的史官和民间的思想家。他们积极从事舆论活动,主动发表见解,提出系统的思想原则,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独立的精神力量。除了职业舆论人之外,平民百姓的议论仍然是社会舆论的基础,是构筑舆论大厦的基石。从春秋时期起,某些帝王的思想由“敬天”向“重民”转化,更加重视臣民的建议,征询臣民的意见成为管理国家的一种风气,这就是所谓的“庶人之谤”、“庶人之议”、“舆人之谤”、“舆人之谋”。
[var1]
在这里,国人指城里人,庶人指乡下人,舆人则指包括国人和庶人在内的中下层平民百姓。据记载,舆人都有田产,都是些自由人,而不包括奴隶,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不论是职业舆论人的议论,还是平民百姓的议论,这个时期的舆论内容基本上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
对朝政失误的批评、对不合理政治制度的讽刺和对社会不良行为的谴责。
对朝政失误的批评,我们可看《论语·檀弓下》、《诗经·唐风·鸨羽》、《诗经·小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一些记载。孔子在《论语》中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这是古代舆论中对苛政最为著名的批判,成为历代人民议论苛政的经典名言。《诗经》中的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当时国家徭役繁重和战事频仍的状况,老百姓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徭役是在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役,一般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无休止地从事力役军役,使庄稼不能种,父母不能养,夫妻不能团聚,因而发出了“悠悠苍天”的呼喊和怨言。《左传》记载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让国人“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也从侧面说明了乡校舆论中有对朝政失误的尖锐批评。对不合理政治制度的讽刺,我们可看《诗经·魏风·伐檀》、《诗经·魏风·硕鼠》、《诗经·小雅·黄鸟》的一些记载。
《伐檀》重点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硕鼠》则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黄鸟》的写作者是一群佃农,他们从家乡来到西周王畿,租种地主的土地,可没想到这里的地主比家乡的地主的剥削更残酷,而他们又举目无亲,生活非常艰难,产生了回家乡的愿望。
[var1]
对社会不良行为的谴责,我们可看《诗经·鄘风·相鼠》的一些记载。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毛诗序》说:“株林,刺陈灵公也。淫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它说得对,这是一首讽刺陈灵公荒淫无耻的诗歌。夏姬生性淫荡,丈夫夏御叔死后,她便与陈国大夫孔宁、仪行父二人私通,继而又与陈国君主陈灵公私通。淫言秽行,流于朝野,人声鼎沸。长大成人的夏南,他既是陈灵公的臣子,又是夏姬的儿子,羞愧难忍,终于杀死了陈灵公,而他自己也被人杀死。
这首诗既反映了当时轰动朝野的一项重大新闻事件,也表现了朝野舆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对无耻者的谴责。《相鼠》谴责一些人卑鄙无耻,不懂礼仪,忘掉了礼义廉耻。这些人面禽兽,活着是耻辱,还不如早早死掉为好,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深恶痛绝。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所说:“春秋时代,卫国宫廷荒淫无耻的事很多,诗中嘲骂的对象,可能不只是个别的。”《相鼠》谴责无礼无仪无耻,强调讲究礼节礼貌仪表,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普遍舆论倾向。《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则是对无行之人的谴责。
社会舆论不只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进行揭露与批判,而且对普通民众的日常行为规则发挥着约束作用,成为制约民众行为的一种规范。有三种议论对追求自由婚姻的女子的压力: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众人之言。尤其是众人之言,即舆论,是她顾忌最多的。所以,“人言可畏”,就成为古今对舆论力量的最著名和最恰当的总结。
[var1]
对开明政治的颂扬,对杰出人物的褒美和对社会进步的称赞。
社会舆论不仅表现为对失常状态的贬损,还表现为对文明进步的赞誉。祁奚荐贤秉公办事,不避亲仇,得到了君子们的普遍赞扬。子产治国择能而任,所以很少有失误的时候,百姓口诵民谣称赞他治国有方。赵威后和孟子都阐述了自己的民本思想,看到了民意的力量,反映了当时进步的政治观和舆论导向。
对从谏如流者予以肯定,对堵塞言路者予以否定,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舆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战国策·秦策二》曾有相关记载。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曾参杀人”的故事说明了流言可畏。但还有比流言可畏的事情,那就是“厉王弭谤”。《邵公谏弭谤》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古代舆论形式及作用的重要资料。“天子听政”,从上到下,从近臣到亲戚,从老到幼,有许多渠道,言路畅通,三思而行,所以才“事行不悖”。而周厉王本身就残暴,做了许多坏事,若从谏而改过,尚可亡羊补牢。
但他却变本加厉,派卫国的巫者监督议政者,只要卫巫告发,就把被告者杀掉。结果三年后,他被国人推翻了,流放到偏远山区。这篇文章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什么才算广开言路;二是怎样正确对待舆论;三是堵塞言路造成的恶果。与周厉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国时齐国的齐威王。邹忌从妻、妾、客对自己的谄誉中,悟出了偏听则暗的道理。齐威王深受启发,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结果天下大治,国力大增。这篇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对从谏如流的齐威王进行了褒扬,同时也说明了从谏对他及国家带来的利益、从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var1]
先秦两汉民谣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最早的民谣:“月将升,日将没,刊木孤箕,几亡周国。”周宣王从太原视察回来,路过镐京附近,忽听街市有幼童数十人拍手作歌,唱颂这首民谣。一时传遍各地,预示周朝将有弓矢之变。春秋战国时期是民谣较为兴盛的时期。主要原因是这时各国政治比较开明,言路畅通,价值观念处于大变革时期,民间的舆论也就能大量地表达出来。我们看这首《宋城者讴》: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
这首民谣见载于《左传·宣公二年》。故事是这样的:鲁宣公二年,楚国让郑公子归生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和乐吕带兵抵抗。但是因打仗之前华元杀羊饷士兵,没有赏给他的车夫,所以在大棘一战中,车夫便把车赶到郑国军队里,把华元给出卖了。结果宋军大败,华元被俘,乐吕战死。后来华元逃归宋国,带人筑城,在巡视工程时,筑城者对他唱了这首诗,意在讥讽他败军之将,毫无羞耻。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春秋时期的舆论形态,基本上有三种。一是官人之论,即朝廷设置的史官的议论;二是士人之论,即一些读书人、思想家的议论,也就是“君子谓”;三是众人之论,即平民百姓的议论,也就是“舆人”“庶人”之诵。春秋时期舆论的内容,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真善美的褒扬;二是对假丑恶的贬损;三是对舆论效果的评议。春秋战国时期是民谣较为兴盛的时期。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