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学说与他从政失败有关?谁是第一个祭孔的皇帝?

孔子的儒家学说与他从政失败有关?谁是第一个祭孔的皇帝?

()
中文名:
孔子的儒家学说与他从政失败有关?谁是第一个祭孔的皇帝?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叫丁龙。丁龙是一个山东的农民,在一百多年以前的晚晴时期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的大都市纽约去谋生。因为没有什么学问,只能给人家干仆人。正好在纽约有一个南北战争时期退休的将军叫做卡宾特,这个人一个人独居,但是有一大套房子,需

秦朝名人推荐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叫丁龙。丁龙是一个山东的农民,在一百多年以前的晚晴时期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的大都市纽约去谋生。因为没有什么学问,只能给人家干仆人。正好在纽约有一个南北战争时期退休的将军叫做卡宾特,这个人一个人独居,但是有一大套房子,需要找一个男仆来打理他的生活。但是这位卡宾特将军性情古怪,所以他雇佣过不少男仆,由于他的性情暴躁,所以那一部分男仆来了又走,来了又走。后来经人介绍,丁龙来到了卡宾特将军的家里。丁龙这个人性情温和,做事情也比较勤快,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和卡宾特将军相处得还不错。时间一长,这位将军的脾气就显露出来了,因为一些小事,就对丁龙又吵又骂。丁龙当时也是年轻气盛,所以后来两个月之后也负气离开了卡宾特将军家里。

过了不久,有一天晚上,卡宾特将军的家里着了火,而丁龙当时又没有走远,所以就赶忙过来救火。火被扑灭以后,卡宾特将军家虽然房子被烧掉了一部分,但是损失并不大。看着救火的丁龙,卡宾特将军觉得很奇怪,说我当初又吵又骂把你从我家赶走,现在我的家里发生了火灾,一般人都会袖手旁观,而你却赶过来救火,这是为什么呢?丁龙当时就对卡宾特将军讲,他说在我的祖国我的老家山东有一位先贤,他的名字叫做孔子,他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讲求忠恕之道,不能因为与人有小的仇怨,就在别人落难的时候袖手旁观,幸灾乐祸。这里解释一下,丁龙所说的忠恕之道,这句话源于《论语》,《论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是什么呢?忠就是为人要讲求忠诚诚心,恕就是为人待人要讲求宽容。后来孔子多次又给他的学生讲到了“恕”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解释“恕”的道理。所以当丁龙说出来忠恕之道的时候,这位卡宾特将军就问丁龙说你是不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然后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上我家里边来做男仆这样的工作?丁龙告诉他不是的,忠恕之道是我的父亲教给我的,我的父亲知道忠恕之道是我的爷爷教给我的父亲,就这样一辈一辈地传下来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听了丁龙这样说,卡宾特将军不进对于孔子和孔子背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感,甚至觉得它非常神秘。在这次火灾之后,卡宾特将军就把丁龙挽留了下来,后来丁龙就一直成为卡宾特将军的仆人,主仆二人之间成了好朋友。

[var1]

后来丁龙不幸去世,在去世之前他做出了一个举动,把自己生前卡宾特将军给他的薪水拿了出来还给了卡宾特,告诉他说我的老家已经没什么亲人了,这一部分钱是您给我的,我现在还给您,您用到该用的地方。这个举动让卡宾特更加感动。后来在丁龙去世之后,卡宾特将军就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用丁龙给他的这一部分薪金同时拿出来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一个基金,命名为“丁龙讲座”,专门资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个时间是在1901年,后来这个丁龙基金就发展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系,这是在全美国的高校里面首次设立的关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基金。

丁龙的这个故事记载在近代著名的一个史学家钱穆的《国史新论》中。这个故事说明不了解孔子,就不可能很好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式。这就是说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他的出生地在陬邑,就是今天山东曲阜东南这一带。根据史书的记载,他所出生的曲阜有怎么样的文化环境呢?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到:

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

说邹和鲁就是今天山东南部这一带路过原来的这部分通知的区域,它临着洙水和泗水,同事又有周公的遗风。周公的遗风是什么变现形式呢?就是当地的人讲求礼仪,喜欢儒学。周公就是西周的周公旦,他是西周的功臣,在西周建立之初的时候,当时实行分封制,周公因为有功劳,所以就被封到了鲁国,鲁国就是周公的封国,但是周公没有去就封,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西周的第三任国君周成王年幼,需要周公辅佐,所以周公当时就无法离开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鲁国又是他的封国,怎么办呢?周公就让他的大儿子伯禽代他到鲁国就封。

[var1]

鲁国这个地方在今天山东的南部,当时是临近与东部海洋地区,长期受到夷族文化的影响,怎么样治理鲁国呢?当时周公与伯禽之间有一段推心置腹的谈话,最后两个人一致的意见是要拿礼仪来改造鲁国的文化,把鲁国的都城曲阜打造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于是在伯禽就封鲁国的时候没有带金银财宝,大车小辆里面装的都是礼器,乐器,一些珍贵的典籍。到了曲阜之后,伯父禽在推行礼法方面做出了改革,所以史书做了这样的记载:

变其俗,革其礼。

拿西周的礼俗来对于鲁国和曲阜当地的夷族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造。久而久之,鲁国和它的都城曲阜就成了东方的一个文化中心。我们举两个小例子俩说明一下曲阜当时的文风。在孔子八岁的时候吴国有一个公子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到了曲阜。到了曲阜之后,他见到了他曾经十分仰慕的他以为只在西周的镐京才能有的雅乐,就是后来在孔子删定的《诗经》里面出现的《周南》,《召南》,《大雅》,《小雅》等等。这些雅乐当时都是可以配乐演奏的,边歌边舞边演奏。当时吴国公子季札感到非常吃惊,季札也是当时春秋晚期的一个文化名人,也是饱读诗书,他出使的国家不仅仅是鲁国,还包括晋国,齐国,郑国,卫国,但是在别的国家他都没有发现这些礼乐,所以一边欣赏一边赞叹美哉,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var1]

第二个例子,是在孔子十二岁的时候,晋国的一个使臣叫韩宣子也来到了曲阜。他当时也是一个名士,所以曲阜当地的使官就引领他来参观曲阜的国家图书馆。在参观图书馆的时候使韩宣子吃惊的是他见到了以为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珍贵的典籍,像《尚书》、《易经》、《象》,还见到了当时鲁国他们的史书《春秋》,他当时非常赞叹的说了一句话,说:

周礼尽在鲁矣

原来周朝的礼仪典章制度都在鲁国保存着。这两个事情都是在孔子少年时期发生的,孔子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里面。不过当时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春秋的晚期,是两千四五百年以前,当时还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现代的信息传播技术,不像我们现代人足不出户可以上互联网的手机就可以遍晓天下大事,学习各种知识。当时的人主要学习的就是他本土的区域的,小环境的文化。孔子晚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他志于学,学的是什么呢?两样东西,一样就是学习周公带给鲁国的典章礼仪,这些礼仪包括祭祀的大礼,还有接待外交使臣的大礼,婚姻的礼仪,包括丧葬的一些礼俗等等,所以使少年时期的孔子就对周公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周公就成了他的偶像。第二个方面,他学习一般的典章典籍,因为在当时造纸术还没有发明,古籍主要是写在竹木简上,个别写在丝帛上,所以非常珍贵,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吴公子季札和韩宣子之所以能够看到,是因为他们是外交使臣。在这种背景下,孔子一方面认真刻苦的学习,他曾经很自信地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另一方面,他当时学习的由于这种典章制度的书写的方式,也只能是一般的典籍。如果他要想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深刻,构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他必须还得能够接触到珍藏在鲁国的都城曲阜的那些珍贵的典籍,要这样就只有一条路,就是入仕从政,从而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

[var1]

鲁定公十年,这一年正好是孔子做司寇的这一年。齐国邀请鲁国在夹谷会盟,试图在会盟之时,用这种胁迫的方式劫持鲁定公到齐国去。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屡有发生,战国的时候楚国的楚怀王和秦国的秦昭襄王曾经在两国交界的武关进行会盟。会盟的时候这位楚怀王就被秦昭襄王挟持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后来楚怀王就死在了咸阳,成为一个历史的悲剧。这些夹谷之会如果齐景公的阴谋得逞,那么首先遭到劫持的就是鲁定公,而不会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了。幸好,当鲁定公会盟的时候指定孔子为他的相礼官,也就是司礼官,要跟随他一块儿参加会盟。孔子嗅出了齐鲁两国之间的火药味,所以他就建议鲁定公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带上自己的护卫亲军。后来鲁定公就听从了孔子的建议,带着军队参加会盟。

齐景公看鲁定公和孔子都有准备,所以自己的计划就落了空。在夹谷会盟的时候,孔子代表鲁国针锋相对,以礼服人,最后为鲁国赢得了尊严,还争得了三个城池的地盘。这次会盟使齐景公更加认识到有了孔子的鲁国必定会成为齐国的强大的威胁,一山岂能容二虎,所以就鉴定了他要倒孔的决心。后来一个机会就来了,这个机会出现在鲁国的内部的三桓身上。所谓“三桓”就是鲁国的鲁桓公三个儿子及其后代,孟孙,季孙和叔孙氏。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已经战国时期的鲁国,都是三桓把持鲁国的政治,鲁定公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夹谷会盟之后,鲁定公更加新任孔子,而且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试图借助孔子来削弱三桓的势力,夺回属于国君的这个权力。这样很明显就与三桓之间产生了对立和矛盾,三桓也想把孔子搞下台。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来自于国外的齐景公的势力和国内的三桓的势力就不谋而合,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倒孔。

就在鲁定公的十四年,齐景公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加上三十驷镶金饰玉的宝马,通过季桓子献给鲁定公。而这位鲁定公又不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所以禁不住宝马,美女的诱惑,就接纳了齐景公的大礼。从此以后,三天没有上朝,沉湎于酒色之中。孔子从此就与鲁定公之间产生了隔阂。就在鲁定公十二年的年末举行腊祭,按照当时鲁国的国家的利益,是要把这个祭肉分发给大臣们,特别是那些高官。孔子应该有一份,但是当年的腊肉就没有给孔子。孔子从这个举动就看得出来自己已经不再受到鲁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所以不得不辞去摄相事的这样的一个职位。从此孔子就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var1]

所以我们说孔子这段从政经历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文人士子的这种追求是一样的,学而优则仕,而且从他的从政的经历来看,他比当时一些成功的政治家像齐国的管仲,纵横家张仪相比还不如人家,他只能算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政治家。不过孔子的从政经历却给孔子带来了另外两个意向不到的收获。

第一给了孔子完善儒家思想体系的机会,孔子的从政一方面使他认识到他所崇拜的周公那一套礼仪典章制度是不完美的,也没有使鲁国强大起来,所以他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儒家的思想体系,不能停留在周公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孔子的从政使他获得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在周游列国期间,又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声誉。所以晚年他回到曲阜的时候,鲁国的鲁哀公还有三桓经常会就鲁国的一些政治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实际上成了不在位的在野的政治家,而这种身份和地位就使他有足够的政治资本可以接触珍藏在曲阜的大量的珍贵的典籍。所以我们大家发现孔子留下来的所删定的“六经”,《诗》、《书》、《礼》、《乐》、《易》和《春秋》都是孔子晚年时候的主要的工作,其实原因也就在这儿。通过六经的整理,孔子就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儒家思想体系。

第二个收获就是孔子能够通过教育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晚年的时候孔子在曲阜的杏坛设教: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汉高祖十二年,汉高祖刘邦在十月份的时候征伐南方英布的叛乱。在十一月份回到了自己家乡江苏的沛县,在沛县大宴父老乡亲。大宴宾客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回到当时西汉的都城长安,而是特意转道曲阜,祭孔。用当时最高的太牢这样大的礼节来祭祀孔子,在祭祀孔子之后又封孔子的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又接见当地曲阜大量的儒生。刘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大家知道,刘邦从小是不拘小节,尤其不喜欢一些繁文缛节,因此也不太喜欢操着繁文缛节的那些儒生,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对儒生的看法。

[var1]

在汉高祖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战争结束之后,就在山东的定陶大宴他手底下的文武群臣。在宴会上这些文武群臣喝了很多酒,有一些武将拔出宝剑对着宫殿的柱子就砍起来了,还有一些武将喝醉以后甚至搂着刘邦的脖子称兄道弟。当时刘邦心生厌恶,群臣这样这还成什么体统啊。刘邦的表情和心思被一个人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他手底下的一个谋臣叫叔孙通,他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对刘邦的性情非常了解的。所以在这次宴会之后,就私底下找到了汉高祖刘邦,说我有办法,可以改变朝仪。通过这种朝廷礼仪的改变来使您做皇帝的时候显得有身份,有地位。当时刘邦就说那就试试看吧。

接下来叔孙通就从山东的曲阜征召了三十名的儒生开始训练起来。就是把这些儒生按照各种不同的角色演绎朝廷的礼仪,就这样过了两年,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的时候,长安的长乐宫落成。落成以后汉高祖刘邦又准备大宴宾客,而且把各地的诸侯王也都召到了长安。而这一次汉高祖刘邦接见群臣就是按照叔孙通先前制定的这套朝廷的礼仪进行的,文东武西,而且臣子怎么样见皇帝,皇帝怎么样接待臣下等等都有严格的规范。这一套礼仪下来不仅仅使大臣们战战兢兢,尤其是汉高祖刘邦感到非常有体面,心情非常高兴,不由自主地感叹地说了一句话:

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

对叔孙通非常满意,所以就在这次大宴宾客之后,给叔孙通一个高官,就是太常,九卿之一,主管当时的礼仪和祭祀,同时赏赐黄金五百斤。汉高祖刘邦当年转道祭祀孔子就是出于对孔子的一片诚意,他的这次祭祀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汉高祖刘邦祭祀孔子之后,就大大地提升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的思想,一直没有被动摇。

[var1]

第二个影响,开启了历代帝王到曲阜拜祭孔子的先河。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个以统一封建帝王的身份到曲阜来祭拜孔子的皇帝,从此之后包括宋真宗,清朝的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十一位帝王先后十八次来到曲阜祭拜孔子。仅仅乾隆皇帝一个人就前后来过八次之多。每一次当皇帝驾临曲阜的时候,也都给曲阜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说首先要整修道路,要整修“三孔”建筑,其次,要免除曲阜当地的老百姓当年的赋税和钱粮,甚至免除来年的赋税和钱粮,减轻当地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在科举制度实行以后,还要给当地增加科举录取的名额,所以我们说这些都是因为孔子给曲阜带来的利益。

一般来讲,一个城市的繁荣都是都是在它作为都城的时候是当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如果不是都城了那么它的繁华也就不在了,然而曲阜却不是这样。恰恰是曲阜不再成为鲁国的都城的时候,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一直保持了独特的地位。这么多帝王的到来就使曲阜成为了无冕之都,不是都城的都城,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说曲阜肥沃的文化土壤哺育了孔子,反过来孔子又给生养他的曲阜带来了长期的荣耀。

[var1]

而孔子追根溯源我们又说他是一个凡人,从小他的父母早亡,后来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拥有了当时人所不具备的这种学时,如果说他幸运是因为他生养在曲阜,而曲阜拥又有肥沃的文化土壤,当然孔子生前也说过,他说我并不是生而知之的一个人,他的学识是后天得来的。孔子从一个凡人因为自己不懈的追求达到了他不凡的事业和人生的顶峰,所以近代文化史学家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孔子以前的文化都保留在了孔子的手里,而孔子之后的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给了孔子极高的评价。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大,把这个人从历史中抽出来就会看的更清楚。如果没有孔子,恐怕中国的文明史就要被重新改写。正是因为有了孔子我们中国文化中就多了更多的人性的东西,而少了一些神性的东西,多了更过的和谐与宽容,少了更多的抗争与斗争,而归根结底,孔子和孔子的思想却来源于黄河古都曲阜,是曲阜为黄河古都书写的辉煌的篇章。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