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为何战国时期魏齐楚都逃不过三代霸业而终的魔咒?

富不过三代|为何战国时期魏齐楚都逃不过三代霸业而终的魔咒?

()
中文名:
富不过三代|为何战国时期魏齐楚都逃不过三代霸业而终的魔咒?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改革,这几个国家也因变法而跻身不同时期的一流强国。但除了秦国最终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其他三国霸业基本都是三代而终,难道真是富不过三代?其实主要还是当时的时局以及各自国情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秦朝名人推荐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改革,这几个国家也因变法而跻身不同时期的一流强国。但除了秦国最终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其他三国霸业基本都是三代而终,难道真是富不过三代?其实主要还是当时的时局以及各自国情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var1]

找到这几个国家的共同点,也许就能找到变法兴亡的密码。首先就是三国对于外交和内部人才的一个态度变化。

三国变法之初基本都是尊重人才、团结邻国,而到最后衰亡的一代变成了贤臣多被排挤,周边四处树敌

以魏国为例,在战国初期率先实行变法,一方面是魏文候有超前的眼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三家分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封爵建国的压力促使魏文候正式启动变法,“

穷则思变,变则通”正是对他当时处境的真实写照。

为此,魏文候向外团结韩魏,《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候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候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候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var1]

对于韩赵二国一视同仁,并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仁君气度,使得二国君主折服,成为魏国的附庸,这样对外功伐,扩张领土才使魏国没有后顾之忧。

对内重用贤臣,魏文候不光开创了西河学派,而且对于任何人,只要有真材实料,唯才是举,品德只是其次。比如吴起在鲁国曾经杀妻求将,也不拘一格任用,使吴起在文候时期,创下了“

与诸侯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皆平”的辉煌战绩。阴晋一战,更是率领五万魏武卒大败秦军五十万,秦国闻起而不敢东向。

而在魏文候晚年,贵族政治开始复苏,舍翟璜而任用公室魏成为相就是例证。此后魏国更是把这种贵族政治贯穿始终,

吴起、商鞅、孙膑、张仪、范雎等等皆对魏国影响至深。他们出走敌国后,或削弱魏国实力、或直接灭亡魏国。

事实上,到了他孙子魏恵王时期,也是因为

吴起奔楚,为楚国宣威盛世打下基础;孙膑赴齐,两战而使魏国霸业终结;商鞅去秦,河西之地落于敌手。

在这些强大起来国家的联合打击下,魏恵王曾对彼时大贤-孟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里,南辱于楚。

证明了魏国霸业的终结。此后只能倚靠纵横维持大半个世纪。同时其地处天下之中,几乎得罪四方邻国,也是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var1]

而齐楚也同样犯了这两个错误。齐国因为齐威王不拘一格任用

田忌、孙膑、邹忌等等贤臣而崛起,《资治通鉴国有宝乎》也诠释了齐威王对于人才的重视: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更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在齐威王看来,天下至宝并非黄白之物。他把守边境的将领和治理内政的贤臣作为齐国至宝,有此思想也难怪齐国在他时期一度兴盛,其创立的稷下学宫在彼时也成为堪比西河流派的学府存在,广纳天下人才。

同时他在位时期,“围魏救赵”,“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些证明当时的齐国外交关系也比较平稳。

后来衰落只是因为他孙子齐闵王攻灭宋国,引起当时各国恐慌,加上和燕国是世仇,于是在燕国主导下,五国伐齐。将齐国大败的济西之战也成为战国历史的转折点。更何况,齐闵王不光猜忌下层士人,连公室也猜忌甚多,当时齐闵王堂兄田文就因为齐闵王猜忌而奔魏。

[var1]

除以上两国之外,战国楚国也和它们如出一辙,可以说贵族政治在战国之楚表现尤其明显。终楚国八百年,除吴起之外,少有公室贵族之外的人担任令尹。一方面是因为楚国传统,另一方面是贵族权势之甚,不以王权意志转移。

任用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其父

楚声王就曾为盗所杀,而这里的“盗”解释很宽泛,因为能进入王宫弑王,不管是楚国贵族本身,还是他们默许,都表明了楚国的贵族权势过甚。

楚悼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突破重重阻碍,任用吴起变法,加强王权,改善民风。其变法中最有效的两项就是”

三世之孙而收爵禄“和“

军事改革”,对楚国

贵族权势过甚、世代盘根错节和

民风散漫的痛点一针见血,也是彼时之楚短时间能重新焕发生机的根本原因,史载其”

平白越、却三晋、西伐秦,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而悼王之后,楚国真正开始有所发展的是楚宣王时期。这一时期内任用昭奚恤,外不断蚕食泗上诸侯,至楚宣王去世的前340年,楚国已经将势力西延伸至黔、巴(今重庆、贵州)一带,东完全取得泗上,商洛之地。

到怀王前期的前323年楚魏襄陵之战,更是夺昔日的霸主魏国八城。但是在张仪的政治欺诈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下,疏远贤臣屈原,宠信南后和奸佞靳尚,以至于最终和齐国断交。可以说彼时的楚国对内朝政昏暗、对外外交孤立,以至于成为众矢之的。

先是在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的丹阳蓝田之战中丧失

汉中之地和

举国精锐,接着又在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被齐韩魏联军击败。此战楚军阵亡两万,主将唐昧战死。也正因为如此,彼时的楚国将领出现了断层,彻底退出一流强国之列,国际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var1]

除此之外,魏恵王、齐闵王、楚怀王自身性格和对于时局的误判,也是三国霸业终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魏恵王、齐闵王、楚怀王自身性格和对于时局误判,导致三国霸业到他们手上三代而终

人才和外交虽然占了很重要的因素,但还不足以使他们霸业终结,任何事物内因才是主因,人才是内因的一个体现,其实并不是全部,主要是他们的性格和对于时局的误判。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三人身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志大才疏、优柔寡断,尽管私德也并没有特别遭人诟病的点,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对于一国君主来说,足以致命。

在魏恵王看来:

四处征战,魏国家大业大,一战就能夺回所有失去的东西,但最终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是一战几乎失去所有东西。

齐闵王灭宋过早暴露了其鲸吞天下的野心,对于风险懵然不知。即使苏秦这个在他身边卧底多年的所谓人才,完全不能发觉,以至于最终落得个国破身死的下场。

而楚怀王是春秋礼乐文明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位君主,政治完全不能称之为成熟。把自己的利益与生命放置于敌人的仁慈,却幻想带领楚国称霸。有此性格和对彼时时局的模糊认知,也难怪最终客死于秦和造成楚国衰落。

这些都是他们的性格弱点和对时局认知不清晰的表现。

[var1]

以上就是战国三强国三代霸业而终的大致原因。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做好基本操作的同时,更应该居安思危。大争之世,任何一点天真和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铁一般冷酷坚硬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高冷的季节怒放。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命运向我们证实了这点。

可以说任何时候的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重点在于人的判断和认知。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