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
中文名:
萧何也知道赵括的“纸上谈兵”,为何就那么肯定韩信是真材实料?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主人公是赵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酷爱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对赵国用了反间计,赵国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谁知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书办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根本就不懂得变通,

秦朝名人推荐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主人公是赵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从小酷爱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在长平战役中,秦国对赵国用了反间计,赵国只能让赵括代替廉颇,谁知赵括只知道一味地按照兵书办事,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根本就不懂得变通,只会贸然进攻。

[var1]

因此,最后被秦军打得惨败,赵括也被秦军给射死了,后世就专门拿这个成语以及典故,去讽刺那些喜好夸夸其谈,却没办法实际做到的人。图片:赵括纸上谈兵剧照

其实在中国古代,除了赵括,还有一位纸上谈兵的典型人物,他就是三国时期的马谡。

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位,前面提到过,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名将后代,而马谡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官员马良之弟,二者都是从小喜欢专研兵书,且非常有才气。

虽然没有亲自带兵打过战,却深谙战场上的各种战术,论起兵法,总能出口成章说得头头是道,因此所有人都认为此二人是难得的军事之才。

没想到真正让他们去掌管重兵时,一切的光辉形象都消失殆尽。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使赵国四十多万兵力全军覆没、一败涂地,最后被敌军射死;而马谡狂妄自大、夸夸其谈,导致兵败失了街亭,最后被诸葛亮忍痛用军法斩了。

[var1]

总之,二人很全面地诠释了纸上谈兵带来的恶劣后果,为了警醒后世,人们就把这两个纸上谈兵的案例写在各种史书上,还编了一大堆的成语以及歇后语,给世人当做反面教材。图片:马谡被军法处置剧照

虽然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具有贬义的意思,但是并非所有纸上谈兵之辈,都像赵括和马谡一样以失败告终,在轰轰烈烈的楚汉之争中,韩信也是靠着纸上谈兵获得了萧何的赏识,自此人生开始走上辉煌的道路。

不过,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何赵括马谡最后的下场那么惨,而韩信却能获得成功,甚至帮着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呢?难道人各有命,一切都由天注定?

其实,这和命没有关系,同样也跟才华擦不上边,毕竟赵括马谡都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才华,才变得狂妄自大,韩信之所以能成功,取决于他的人生经历,而那两人之所以会失败,也跟他们的经历有关。

[var1]

首先,赵括和马谡都是家境优渥的人,从小就身份不凡,要么是官家少年,要么是贵族公子,他们满肚子的军事理论和兵法韬略,都是凭借着自己的家境,在荣华富贵、娇生惯养的环境当中读出来的。图片:赵括骑马剧照

而且他们接触的人与物都源自于高阶层,因此拥有比较长远的眼光,然而,这种成长历程实在过于一帆风顺,如果他们仅去军中做一个参谋,规划一下战略布局,倒也绰绰有余,说不定还能成为比较杰出的战略家,然而,他们却想要带兵打战,这就有点自不量力了。

真实的战争,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关于战事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眼光放长远就可以,还要踏踏实实地解决眼前出现的问题才行。

[var1]

比如打一场仗要耗费多少兵马以及粮草,如何提高士兵的士气,如何根据战役规模以及敌军情况,去统筹安排我军人数,如果军队内部发生矛盾,作为一名主将,该如何去调解这些问题。图片:押运粮草剧照

以上都是带兵打战需要考虑的事项,如果仅仅通过阅读几本兵书就能够掌握的话,那么随便拉一个人都是军事鬼才了。

[var1]

而赵括与马谡打的那两场败战,就是将军事理论生搬硬套,才导致最终的失败。如果此二人仅仅作为军事评论家,大可高谈阔论,而且还能论述得非常精彩,但是作为执行者,就不可不切实际,一定要懂得脚踏实地。图片:马谡听诸葛亮讲军事理论剧照

再来说说韩信,他的出身非常低下,且生活艰苦,虽然他二十五岁就已经当上名将,但是二十多年的苦日子让他尝尽了人生百态。

韩信年轻的时候就在乡下苦读兵法,但是根本没办法养活自己,于是他就去投兵,从一个小兵做起,最开始投到项梁部下,但没有任何起色,项梁死后,韩信在项羽手下做了一个看门的,项羽又完全不采纳他的建议,于是韩信只好去投奔刘邦,做了个管理粮仓的闲职。

[var1]

所以韩信在早期什么活都干过,甚至还受过胯下之辱,但对于他来说,这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他的心中一直装着一个将军梦,因此,也正由于这些经历,让韩信更加懂得如何去打赢一场战。图片:韩信给项羽提建议剧照

赵括马谡之流都是通过兵书去了解战争,而韩信早期处于战场的最底层,还亲身经历了多场大型战役,见过了太多生死存亡,也多次死里逃生,他所积累的每一个军事信条,都是用自己的实践一个个换来的,也是他从每一次生与死的考验中深刻领悟出来的。

因此,韩信与赵括、马谡的军事谋略不尽相同,他的战略更加适用于实际战争,相对比较靠谱。

[var1]

所以说韩信的军事战略都非常接地气,从他获得萧何赏识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很多人都知道韩信是通过高谈阔论而获得萧何赏识的,而大家同样也知道,萧何作为秦朝的老官员,一辈子都在管理兵马钱粮,做的都是比较辛苦的活,因此他非常讨厌夸夸其谈。图片:萧何与韩信剧照

如果韩信仅仅对萧何纸上谈兵,一定会被他撵出军营,那么他为什么会受到萧何的赞赏呢?

首先是由于韩信在管理粮仓的工作上,不仅在勤勤恳恳地干活,同时还能对工作进行改革,推陈出新。

而且韩信在管理兵力上,无论手里有多少人,小到几个人,大到几十万人,他都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管理,即便面对非常庞大的战役,他也懂得如何去部署,哪怕矛盾与问题再复杂,他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

[var1]

即使掌管的队伍鱼龙混杂,他也能将队伍迅速拧成一股绳来对抗外敌,他的境界被世人赞叹不已,不禁发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感慨。图片:韩信带兵剧照

尤其是在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手下掌管的士兵经常被刘邦调来调去,因此,他经历的好多场战役都只能用一些没有什么经验的新兵。

例如井陉口之战,当时赵国占据着地形的优势,韩信手中虽说有三万兵马,却都是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新兵,于是韩信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把自己逼上绝路,背水一战,因为人在绝境才会爆发无限的潜力。

这些士兵果然在韩信的指挥下,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不得不说韩信的谋略之高,士兵们能够团结起来多亏他指挥妥当。

而赵括与马谡二人都不会带兵,渐渐地就和士兵之间隔了千山万水,无法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带兵打战与出生贫富的关系也不是非常大,很多人觉得是因为韩信自小贫苦,才深谙战事,但某些自小出生富贵的将领也能够屡屡打出胜仗。

[var1]

例如霍去病,他经常被手下官兵吐槽不懂得士兵疾苦,但是他在战场上又能够运筹帷幄,带领士兵一次次突破重围,再严峻的情况都无法让他乱了阵脚,所以说,多次实践也能出真知啊。图片:霍去病带领士兵剧照

其实,韩信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实战经验丰富,无论是面对多么恶劣的战局都不退缩,总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潍水战役中,明知敌方的军队远高于自己,于是他选择不硬碰硬,而是设了个圈套,将对方引入圈套中,进而让对方全军覆没。

[var1]

乍一看好像是敌军过于蠢笨,其实全都仰仗于韩信的步步为营和深思熟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有很多人都有想要成为韩信的梦想,最终却变成了赵括或者马谡。图片:韩信面对困难剧照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没有付出实践都是扯淡,这个道理亦适用于各行各业。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