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战国时期,巅峰时期的齐国风光无限,却最终因为骄傲自满,在一瞬之间被打的几乎“国破家亡”,成了战国时期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在这场战争之中,燕国国君和将领的所作所为,称得上一声“高明”。 1.缘起 之前燕国曾因为“王位继承”问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他是春秋战国真正的战神,白起得对他甘拜下风,孙武应称其为老师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宋义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曾国藩读《孟子》感悟:人要出头就靠一个字,孟子:你没读明白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历史上有哪些人曾经刺杀董卓?他们最后结局如何?
如果秦国相国按照功劳大小排名,李斯只能排第四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他在位两年办了两件事,一件影响秦国三百年,一件影响华夏两千年
齐桓公时期的齐国是不是在推行三军之制呢?
此人号称第二诸葛,一生致力北伐,最后却惨死魏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var1]
战国时期,巅峰时期的齐国风光无限,却最终因为骄傲自满,在一瞬之间被打的几乎“国破家亡”,成了战国时期最大的“黑天鹅事件”。
在这场战争之中,燕国国君和将领的所作所为,称得上一声“高明”。
之前燕国曾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内乱。
齐国瞅准机会,趁机讨伐燕国,不仅在燕国的境内肆意烧杀抢掠,还打到了燕国的国度,把燕国打的几乎灭了国。
因此,燕昭王对这个害得自己到如此下场的国家恨之入骨。
为了复仇,燕昭王可谓是付出了所有。
[var1]
为了能够完成对齐国的复仇,燕昭王励精图治,对于国家大事全部都是亲力亲为。
而且在招揽人才方面,燕昭王也是不遗余力,求贤若渴。
使得后来的名将乐毅、辛剧等人都来到了燕国,让燕国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之后,在乐毅等人的帮助下,燕昭王进行军事改革,使得燕国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依靠着这支军队,燕昭王将东胡打了个落花流水,让燕国的疆土向东北地区拓展了千里。
之后的燕国坐拥渔阳、辽东、辽西、上谷、右北平等地区成为了战国时期真正的大国。
[var1]
虽然这个时期的燕国国富民强,但比起老牌强国齐国来说,还有一段距离。
因此燕国还需要“帮助”。
当时的齐国,其实外交条件很好,因为他们有一个人,名叫孟尝君。
此人曾经联合诸侯国合力攻秦,给予了秦国很大的麻烦,因此在各个诸侯国中拥有很高的“人气”。
部下过于耀眼,盖过了自己的风头,是每一个国君都不想要看到的。
因此齐湣王就很怨恨孟尝君,在“劫王”行动失败之后,孟尝君与齐湣王更是撕破了脸皮。
最终,孟尝君被迫退出了齐国的政治舞台。
[var1]
但孟尝君此人才华很高,所以立刻在魏国得到了一份offer,成为了魏国的“相”。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燕昭王主动向孟尝君示好,并结成了政治联盟。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齐国。
要想联合大家一致对外,那么就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敌人。
如果没有,那就制造一个。
为了激发诸侯国对齐国的不满,燕昭王决定怂恿齐国“灭宋”。
虽然当时的宋国国力已经衰弱,但仍然算得上是一个中等诸侯国。
而且他们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所有诸侯国都梦寐以求的地方。
[var1]
如果哪一个国家想要独吞这个地方,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大家的围攻。
因此,“鼓动齐国犯错,进攻宋国”,成为了燕国最想要做的事情。
之后燕昭王还是害怕齐国不够“冲动”,主动提出愿意出动两万燕国军士,支持齐国成就(灭宋)霸业。
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齐国两次出兵“讨伐宋国”,均以失败告终。
秦国和其他诸侯国反应更是极为强烈,不断对齐国施加压力。
但齐王还是一意孤行,并与秦国签订协议:齐国不干涉秦国伐魏,秦国不掺和齐国灭宋。
然后齐国的噩梦就开始了。
[var1]
最开始的国际局势对齐国非常友好,因为老牌强国魏国和楚国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他们雄风不再。
只有秦国和齐国还在“威武霸气”,所以两国还达成了协议:联合在一起,成为“东、西帝”。
这两个大国小算盘打的很好,其他的诸侯国可就不开心了,因此“齐秦不睦,天下无事”的论调开始大行其道。
为了拆散这两个“超级大国”的联合,“宋国”就成了最大的“倒霉蛋”。
[var1]
因为齐国对宋国早就垂涎已久,但秦国对此却坚决反对。
之后燕国老苏(一说是“苏秦”,一说为“苏代”)出使秦国,在他“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之下,秦国选择了和齐国彻底闹掰。
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让齐国“万劫不复”,燕昭王可谓是第二个“卧薪尝胆”主人公。
[var1]
在燕国派两万军队帮助齐国讨伐宋国不利之后,齐国竟然过河拆桥,单方面杀掉了燕军将领,并和宋国讲和。
面对齐国“过河拆桥”的做法,燕昭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派人前来给齐湣王道歉:都是我们的错,让您心情这么不好,实在万分抱歉。
这件事情之后,齐国彻底放下了对燕国的戒备,这是齐国最大的错误。
《吕氏春秋》更是犀利的认为:这是齐国错误的根源,也是他们最大的失利。
[var1]
后来在面对“伐宋”失利的局面之后,齐国不断从齐燕边境调兵遣将,给了燕国机会。
而且燕昭王真的把“卧薪尝胆”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后来秦国主张“五国攻齐”的时候,最希望看到这个局面的燕昭王竟然“推三阻四”,在秦国使臣的一再催促之下才答应了这一要求。
正所谓“天要让其亡,必先让其狂”,这句话用在齐国的身上简直一点也不为过。
齐国灭宋之后,齐王飘到不行了,甚至连所有诸侯国都不放在眼里。
[var1]
齐国的过分嚣张让所有人都看不下去了,因此秦国主动跑出来,挑起了大梁:联合攻齐。
这个号召虽然符合诸侯国的利益,但由于他们之前刚联合伐秦,现在又要联合敌人,多少有点抹不开面子。
好在燕国又开始了发力。
齐国的“相”老苏,是燕国的卧底,他一方面在替燕国说好话,一方面又在割裂赵、齐之间的关系。
PS: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战斗力空前增强,而赵国的“相”李兑是一个“亲齐”派。
[var1]
如果这个时候,两国联合起来,大家仍然不好打。
但在老苏的不懈努力下,赵国和齐国的关系也出现了紧张。
而且老苏的能力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他竟然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齐国军事上的最高指挥者。
五国决定伐齐之后,秦国率先出兵,攻打河东。
之后燕国紧随其后,为了抵抗燕国,苏代毛遂自荐,领兵出征。
之后在苏代的“英明指挥”下,齐军顺利全军覆没,四万多齐军还剩下个零头。
[var1]
这让三次攻宋,两次败秦、燕的齐国雪上加霜,不仅兵员消耗极大,对士气更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打击。
在济西之战中,齐国大败,并且是“一败涂地”。
早在战前,齐湣王就看出了齐军士气出现了问题,于是他威胁主将触子:作战失利,危及全家。
一旦作战失败,触子的全家都要跟着遭殃。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受到威胁地触子一怒之下在交战最激烈的时刻鸣金收兵,并且丢下大军,独自逃跑。
[var1]
最终齐军全面溃败。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齐军继续收拾残局,由达子率军继续作战。
达子也看到了军心的问题,希望齐王可以犒劳三军,从而稳定一下军心。
但齐王认为他这是趁机想捞些好处,所以不仅拒绝了他的提议,还把他大骂了一顿。
最终,达子的军队刚到战场上就被打了个大败。
五国联军乘胜追击,将齐军的主力尽数歼灭在了战场上。
齐国在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
[var1]
其一、军事上
主将与齐王矛盾过大,其实双方都看出了齐军士气出现了问题,但沟通上实在是太失败了。
齐王为了恢复士气,选择胁迫触子;达子为了恢复士气,选择了“加钱”。
但这些努力全部都宣告了失败,导致了齐国作战全部失利。
其二、政治上
由于齐王心胸狭窄,与德高望重的孟尝君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导致齐国政局不稳,许多贵族都不满。
[var1]
之后的“穷兵黩武”,更是加重了齐国人民的负担。
齐国不断与各国开战,损失严重,早就已经疲惫不堪。
但齐王不仅没有安慰他们,反而压榨、压迫他们,齐国君臣不合,失败也成了必然的选择。
6.齐国“灭国”经过
济西之战以后,齐国基本上已经“全面崩溃”了。
[var1]
(1).缺乏天险
之前的各国势力合力攻秦,但却从没有伤到秦国的根本。
为什么?
就是因为有天险函谷关的存在,秦国军事失利之后,他们可以选择退守函谷关,保全自己。
但齐国就不一样了,山东属于东部平原地带,除了中间有一点丘陵之外,其余地区全都是平原。
这些一片坦途的地势根本不可能作为战略要地,据险而守。
因此齐国才出现了乐毅一鼓作气打了一遍,然后田单复国又打了一遍的“神奇景象”。
这个时期的齐国就好像一面墙,经过了两次的粉刷。
[var1]
联军作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利益协调
在分赃时刻,由于分配不均,出现问题,甚至大打出手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在联军分成果的时候,作为盟军主帅的乐毅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天分。
第一步:犒劳秦、韩两国
这两个国家与齐国相距太远,因此即便分得了土地,治理成本也很高昂。
所以乐毅给了他们非常高的报酬,让他们可以衣锦还乡。
第二部:分工明确
赵国占领中山的土地,燕国进攻齐国本土,而魏国则攻占原来宋国的土地。
乐毅用明确的分工,让诸侯国都取得了自己满意的东西。
所以,当燕国独吞齐国这块土地的时候,没有一个诸侯国站出来说一个“不”字。
这是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色的外交奇迹。
乐毅不仅打仗厉害,政治能力也很是惊人。
济西之战结束后,燕将辛剧认为:齐国庞大,无法攻灭,占据一点边境地区就可以了,没必要“死磕”。
乐毅否定了他的观点,当时的齐国政局动荡,统治者失去了民心。
在这个时候发动致命一击,会对对方造成最残酷的后果,甚至出现内乱。
一旦齐国安抚住了人民,稳定了政局,他们一定会对燕国进行报复,燕国绝对连“苦茶子”都保不住。
[var1]
后来事实证明情况也如同乐毅想象的那样。
燕军集中优势兵力攻占临淄之后,分兵五路,在短短半年内占领了齐国超过90%的土地。
齐国由此爆发了极为严重的内乱,楚国假装救援,实则趁机杀死了齐湣王,让齐国的混乱加剧。
[var1]
想要完全吞并齐国,靠武力是不现实的,因此还需要心理战。
为了争取齐国的民心,乐毅也算是“煞费苦心”。
其一、不允许军队抢夺百姓。
其二、稳定齐国政治,恢复齐桓公时期的法令。
其三、对齐桓公、管仲等齐国先贤进行祭拜,获得认可。
其四、用燕国二十多个城邑的利益贿赂齐国贵族。
其五、将齐国与燕国联系在一起,授予一百三十五名齐国贵族以燕国爵位。
[var1]
在多重施压之下,弱小的燕国最终实现了“逆天改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只可惜,就在乐毅功成名就的时候,燕昭王不幸去世,继位的燕王不再信任乐毅,临阵换将,导致乐毅的“十年辛苦”毁于一旦。
乐毅搞定了对手,安抚了盟友,战胜了敌军,稳定了政治。
可就是没有搞定自己的国君,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var1]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