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天喷地的清流派 可能很多人有疑虑:曾国藩不是终老的吗?对,只不过是郁郁而终!以曾国藩的胸怀,还有什么能使他无法释怀的呢?平捻失利?还是和李鸿章的争端呢?都不是,能将曾国藩打压的喘不过气的却是一群几乎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的士大夫们
韩慕侠
方伯谦
薛蟠
难怪雍正从未怀疑过眉庄:你看她怀孕时做了啥,比甄嬛聪明多了
详解:光绪银币丁未双龙一两
义和团的精神胜利法,义和团为何不怕死?
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手握重兵,为何不反清称帝呢?
传奇人物陕西首富周莹曾是慈禧干女儿,为何死后凄惶,一人独葬?
帕麦斯顿:清朝应尽快允诺协议,否则发生任何事情,皆是咎由自取
香妃为何独得乾隆宠爱?香妃是否因“不从”康熙而被皇太后处死?
她是人人追捧的民国神秘女神,收情书到手软,史学家:他是个男人
《延禧攻略》历史上纯妃有几个孩子?儿女结局如何?
清朝大臣上早朝时间
晚清大臣“制夷”奇招:不卖茶叶令外国人大便不通
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就尝到了西方武器的厉害,大清真的“无视”且“不引进”?
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
同治帝驾崩的时候,有没有遗诏或指定继承人
晚清宫女回忆:光绪是如何召幸珍妃的
曾国藩与左季高谈曾国荃:朱门造就败家
康熙时期和沙俄的关系怎么样
喷天喷地的清流派
可能很多人有疑虑:曾国藩不是终老的吗?对,只不过是郁郁而终!以曾国藩的胸怀,还有什么能使他无法释怀的呢?平捻失利?还是和李鸿章的争端呢?都不是,能将曾国藩打压的喘不过气的却是一群几乎可以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的士大夫们,在当时他们有个别称,叫做——清流派。
“清流派”也就是所谓的“言官”,由那些翰林、御史、学士组成。这些人有几个共同特点:
1,没有实权,但是却有声望;
2,自诩为“名士”,始终捍卫“忠君爱国”的传统儒家思想;
3,官场不顺,以期利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4,他们的任何言论都是合法的,这也是朝廷设立他们的本质;
尤其是第四点,在这一条的袒护下,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对任何人、任何事进行弹劾、或者谏言,而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果要给他们一个统一定性的话,那就是:两张嘴皮打天下。
“清流”不清
清流派是晚清朝堂比较活跃的一支力量,对晚清政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满清时代几件意义深远的事件背后,都是这些“清流派”的身影。比如咸丰死后第一个谏言恳请两宫“垂帘听政”的董元醇,再比如在第一次扳倒恭亲王奕时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蔡寿祺等等,他们官小位卑,但是,却敢言常人所不敢,对朝廷事务指手画脚。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一方面,可能真的有“职责所在”的因素;但另外一方面却是重点,因为在“清流派”的背后始终都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在推波助澜,这,来自于最高决策层,来自于慈禧。
可以说,“清流派”就是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稳固自己的统治而特意提拔的一批人,这群人以慈禧的意愿为风向标,尽力铲除慈禧执政路上的所有阻碍,当然,偶尔也会有“大义凛然”的高光时刻,可惜少之又少
对曾国藩的三次冲击
那他们对曾国藩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呢?三个事件就能看出:
一:太平天国
1864年,当湘军刚刚攻陷天京,朝堂之中立马就兴起一股弹劾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声音,理由很充分:一个是曾国荃下令屠城;另一个是太平天国的财宝不翼而飞。作为第一批进入天京的曾国荃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曾国藩心里何尝不明白,这是在“杀鸡儆猴”,于是,在迅速解散湘军的同时,又替曾国荃上了一道辞呈,这才缓解了弹劾的声音。曾国藩运筹帷幄、驰骋疆场多年,可是在这次弹劾中,他没有上一道折子进行辩解,因为他知道越描越黑,他心里更清楚“清流”的后台;
二:捻军
太平天国平息后,捻军再度崛起,曾国藩不得不临危受命,成为“剿捻”的主帅。可是,由于湘军解散,再加上当时慈禧已经着力提拔李鸿章来制约曾国藩,所以,曾国藩所率军队中“淮军”占了多数,而“淮军”也只听命于李鸿章,所以,曾国藩的尴尬就可想而知。恰在此时,曾国荃又惹了一件麻烦事,引起“清流派”的不满
原因很简单,曾国荃冒冒失失地参奏了湖广总督官文,对,就是那个差一点置左宗棠于死地的官文。这个折子曾国藩并不知情,否则,怎么也不会同意曾国荃参奏连他都不敢参的官文。官文有什么后台吗?那倒也没有,但他是咸丰年间的大学士,算得上是“元老”,不但是“清流派”的先驱,还是慈禧安插在湖广的一个“暗哨”。
曾国荃没有考虑后果,一张奏折就递到朝廷,结果,湘军集团和朝廷刚刚缓和的关系立马就紧张起来。这些言官根本不顾“剿捻战场”的胶着和激烈,纷纷上奏弹劾曾国藩,什么“督师无功”、“剿捻不善”接憧而来,更有甚者,竟有“罪不容诛”这样的话。曾国藩察觉到形势的不利,赶紧一日多奏、自请处分,狼狈地退出了剿捻战场;
三: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1870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的教案。天津民众为反对天主教会的不法行为,攻击天主教教会机构而造成数十人被杀。
教案发生后,法、英、美、俄、普、比、西7国联衔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调集军舰至大沽口进行威胁。而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也引起很大争议。清政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杀16人,缓刑4人,流放25人,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派崇厚去法国"谢罪",向各国赔银50余万两。负责这个案件的不是别人,就是直隶总督曾国藩
事发后,“清流派”故技重施,全部将矛头对准了曾国藩。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不假,但是,上面还有总理衙门,再上面还有慈禧,这么轰动的事件,没有上封的授意,曾国藩敢私自做主吗?可事件解决后自己却成了不折不扣的“替罪羊”,替罪就替罪吧,慈禧还偏偏落井下石,指责曾国藩“文武全才,惜不能办教案”,同时,派李鸿章接替他直隶总督之职,将他调回两江总督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终结,被言官们操纵的社会舆论开始了新一轮对曾国藩的攻击,“汉奸”、“卖国贼”等称呼无所不用其极,这对极重名分的曾国藩来说,无异于“杀人诛心”,打击可想而知。千军万马、刀光剑影都不曾害怕过的曾国藩终于倒下了,怀着一分落寞和不甘郁郁而终
尾声
在古代成语故事中有一则“三人成虎”的传说,到了晚清,可能根本就不需三人,一个人、一张嘴就可能推起轩然大波,更何况,他们秉承的,还是“圣意”。
曾国藩对于这些人也有过评价:
自南宋以来,天下为士人劫持。凡一事兴作,不论轻重、不揣本末,先起力争。孱暗之君,为其所夺,遂至五色无主。宋、明皆亡于此
(摘自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曾国藩的分析很透彻,可惜,他至死也没敢公开指明所谓的“孱暗之君”在“清流派”中的主导作用
如此看来,曾国藩的死,算是“善终”吗?这难道不是对“早死三年是完人”的最好诠释吗?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李世民并不宠爱武则天,为什么李治会被武则天迷得神魂颠倒?的相关内容。武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乐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详情>>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刑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但是罪犯又不至于处死,或者是被法外开恩的,就会将他们判为流放。所谓的流放就是把他们押解到偏远的敌方,一般距离家乡动辄几千里路。因此不仅是罪犯,就是押解他们的衙役也是很辛苦的。然而正是这样一件劳累的差事,古代的那些衙役们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