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二战传奇女间谍:苏联为何找纳粹当卧底,是引火烧身还是另有隐情

来源: 2023-06-12 10:00: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希望大家动动自己的小手,大家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 情报传递 1940年12月29日夜,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大楼内铺天盖地的信息令情报部长有些喘不过气来了。他打算签完这最后的一个文件就回去

希望大家动动自己的小手,大家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

情报传递

1940年12月29日夜,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大楼内铺天盖地的信息令情报部长有些喘不过气来了。他打算签完这最后的一个文件就回去休息,突然楼道中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熟悉的身影推开了办公室的大门,这是部长自己的贴身秘书。习以为常的他并没有将目光在秘书身上多做停留,他已经习惯了这个时间段送来的加密电报但今天却非比寻常。部长菲利普在看过情报几分钟之后就快速整理好文件急匆匆地向无线电收发室走去。

此时,谁都不会想到菲利普手中拿到的这份有关“巴巴罗萨”计划的情报会在6个月后变为现实。这是一场早有预谋的战争但此时的情报部长并没有立即向上级汇报,眼前的一切让他脊背发凉,他知道在确认其真实性之前自己绝不能轻举妄动,因此他马上向情报人员做出以下指令:查明命令是谁下达的!苏联要求得到一份更加详细的报告。

此时,代号为“阿尔塔”的情报人员正身处柏林,她知道事关重大,经过反复核查之后“阿尔塔”于1941年1月4日做出了如下回复:“经线人阿里安证实一名关系密切的德军高官已经明确透露德国会在年内入侵苏联。这则消息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根据希特勒下达的绝密命令得出的。”但苏联方面仍在反复询问相关的细节。事实上,在此之前这个代号为“阿尔塔”的情报人员就曾准确预告过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的准确时间,甚至连二战爆发的准确时间都在她是掌握之内,但此时的苏联明显忽略了这一点,阿尔塔之前的功绩在此时仿佛全部清零。战争的阴云正在向苏联逼近留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无视情报

那么,为什么苏联方面迟迟不肯重视这份情报?这里面至少两个原因:首先苏联对德国的基本判断就是德军在海上的“海狮”计划比陆上的“巴巴罗萨”计划要快得多,所以认为正前方的英国人一定是德国首先要攻击的目标。另外,德国所进行的战争准备都跟海上有关,比如说大型的战舰集结、远型的轰炸机包括其他的空中作战平台等都表明德军是要进行跨海攻击作战行动。这些假象对苏联的判断有一定的误导。

如果德国真的要进攻苏联它一定会有一系列其他的动作,比如说苏联非常寒冷那么他们就去调查欧洲的羊毛市场,德国要进攻苏联首先就必须要大量的做皮袄,结果苏联方面并没有发现欧洲羊毛市场价格的异常变动。其次,要进攻苏联在寒冷的冬天,它一定需要特种的擦枪油、润滑油等物资,所以他们派间谍去收集德国军队的这个擦枪以后的擦枪布发现其不是特种油,这就说明德军还没有做好进攻苏联的准备。

同时越是战略性的情报核实起来越谨慎,要从多个渠道去核实一般来说是通过情报去核实情报。也正是由于从其他渠道来印证觉得“阿尔塔”送过来的情报不可能证明德国要进攻苏联,加上斯大林本身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他总是希望自己有大量的时间做好战争准备。这样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让他不愿相信这份情报。另外,对于一个大国的进攻行动如果没有雄厚的财力或更大的决心从情报体系上来说就需要再三斟酌了,如果只凭借一两条情报就认为德国会把自己的战争机器碾压向当时强大的苏联是不会有人相信的。所以获得情报容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核实情报就显得困难重重了。

“巴巴罗萨”计划

“阿尔塔”深知把整个“巴巴罗萨”计划复印下来是不可能的而想要证明这个计划确实存在也并非无迹可寻,但她务必要拿到更为确切地情报,为此她必须有一次大胆的尝试。而此时她并不知道正是这次尝试为她之后的惨死埋下了伏笔。

1941年2月,在布满秘密警察的柏林街头,“阿尔塔”试图再次约见当地的线人,这无疑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举措。情报人员一旦被抓就躲不过被杀的命运,似乎一切都在“盖世太保”的监视之下,但“阿尔塔”认为自己必须冒险一搏。在一处秘密丛林中阿尔塔的线人如约而至并将一份涉及“巴巴罗萨”计划行动的细节交到了“阿尔塔”手中。“盖世太保”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人敢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交接如此重要的绝密情报。

看上去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直到一位街头摄影师的出现,他似乎盯上了“阿尔塔”以寄照片的名义试图详细询问“阿尔塔”的姓名和住址。尽管“阿尔塔”生怕他拍到自己的线人很快用钱将此人打发了但直觉告诉“阿尔塔”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相遇。不久之后,苏联情报部部长就拿到了“阿尔塔”送来的情报并被其中的内容惊得目瞪口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将向圣彼得堡推进,中央集团军群将向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将向基辅推进。”这份事无巨细的情报似乎处处向这名部长暗示着自己无可辩驳的真实性。而就在这位部长仍在犹豫不决的时候,“阿尔塔”的照片也将在“盖世太保”的档案袋里出现了。

而德国进攻苏联的方向包括具体的兵力都被“阿尔塔”所掌握了,这意味着是什么?第一,“阿尔塔”这个线人不得了,他肯定是跟德国高层尤其是军方的直接参与到决策的高级军官有直接的联系,可以比较安全地得到这个情报。第二,因为当时在德军高层里面也有一些反纳粹的势力,不排除他们有意识地去透露出来。这就意味着一旦苏联能够采用这个情报那么德军的进攻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精心准备的反击。德军就算想要临时修改计划都是来不及的。

此时的德国情报部门面临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个向苏联透露情报的间谍就是德国自己人。20世纪30年代早期,德国一家大型报社招收了一个名为伊尔莎·施特贝的毕业生。她出生于德国贫困家庭中,但却幸运地被柏林日报的主编看重并留在他的身边当起了记者兼秘书。此时的伊尔莎并不知道她所学的知识将在日后发挥怎样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生轨迹出现变动

直到她遇见那个改变她整个人生轨迹的神秘人鲁道夫·赫恩施塔特,他的真实身份是一名间谍,他自愿向苏联提供情报,而明面上他还需要以柏林日报记者的身份做掩护。不过,也正是得益于这个身份,让这个双面男人与伊尔莎毫无预兆地邂逅了。工作中的伊尔莎聪慧灵巧且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而这样出众的女人很难不引起赫恩施塔特的注意。

此时的赫恩施塔特正忙着建立反纳粹情报网络,而伊尔莎在各个方面展现出的才能无一不是赫恩施塔特心目中的理想情报员。但很快一个现实的阻碍又横在了赫恩施塔特的面前,原来伊尔莎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优秀女人她还是一个宣誓效忠希特勒的纳粹党员,一个稍有不小心赫恩施塔特就有可能引火烧身,但他并不想因此放弃,凭借着连日来的了解赫恩施塔特决心放手一搏。

事情发展得超乎想象地顺利,原来伊尔莎早就厌倦了纳粹的那套荒谬理论并对面前这位“浪漫骑士”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在初步的审核过后,伊尔莎很快就成为了苏联情报部门的一员,代号为“阿尔塔”。

加入情报部门

而伊尔莎并不是一般的纳粹外围人员几乎接近核心而且再加上她的上层关系和其他关系辐射是很广的,所以对于苏联来说她绝对是一个“富矿”。如果苏联没有绝对的信心这种行为绝对不只是在“玩火”而是在“放火”。而对于情报系统来说,情报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派自己人打入对方的系统内;一种是把对方的人发展成为自己的谍报员。

从现在来看苏联当时可能有自己的基本判断:第一,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如果把这么危险的人物拉入到自己的阵营那么有可能你得到的情报体系跟其他人这种道听途说完全不一样。如果有了这种意图那么就不排除她在纳粹上是一个带引号的“纳粹”,她有可能就是反对纳粹的。

而在我们看来“阿尔塔”实际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感觉是无法吃得开的,那她是如何获取情报的?其实我们可能是现在谍战剧渲染的比较多,无非是俊男美女在五彩灯光下周游于上流社会之间,实际上这部分间谍相对来说是非常少的。而真正优秀的间谍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和光同尘,你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间谍,而“阿尔塔”完全符合这个要求,她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记者便于她进行掩护来开展活动。

而在二战时期很多的间谍都是以记者作为掩护身份,这有其特有的便利性:第一是记者的这个身份,是无冕之王而且活动方便,可以接触不同层面的人,可以从各种渠道来获取有益的情报信息,同时这个身份也不容易引起怀疑,他可以以我在进行采访作为借口到任何地方去,也便于他把情报安全便捷地传递出去。

2015年10月8日一部名为《希特勒回来了》的影片在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希特勒在2014年苏醒因为长相性格和行为都与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如出一辙,误打误撞成为了脱口秀演员的故事。不过希特勒当演员的故事可不仅在电影中出现过,在真实的历史场景当中他就曾为自己的“影帝”之路打过“草稿”。

“阿尔塔”并没有将“巴巴罗萨”计划复印下来,她不知道在第21号指令里有一句话,这句话“阿尔塔”的线人并没有提到。“我们要格外小心,确保我们的进攻意图不被发现。”原来早在签署第21号行动指令的时候,希特勒就为了防止情报泄露而另外又签署了一份虚假的作战计划,其中对苏作战的指令都打着“海狮”作战行动的旗号,被伪装成了对英作战行动,而希特勒本人也亲自参与了散布虚假情报的行动并用出色的演技骗过了自己最该骗到的人。

当希特勒在东线部署兵力时,他说目的是为了误导英国而其他作战方向露出任何马脚,他也无一例外地拿英国做挡箭牌。在这期间希特勒还扮演起了“好哥们”的角色,不停地向斯大林保证苏德之间友谊长存,甚至还一度邀请斯大林访问德国。但他这样的大型演出却骗不了敏锐的情报人员。“阿尔塔”早就从各项行动中看到了德国露出的狐狸尾巴。她很快将情报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整理和归类,以期望在战争开始之前送出去的情报能让苏联有所防备。

而为何希特勒的战术能够成功?其实在情报战中,欺骗与反欺骗是非常普遍的往往都是政府首脑亲自上阵。而“阿尔塔”其实已经完成了她的任务获取了这么重要的情报而且安全地把它递交给了苏联,而验证这个情报应该是苏联国内甚至是斯大林的任务。而当时其实斯大林已经从几个渠道获得了德国将会在什么时候来入侵苏联,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依然不能拍板说肯定这个情报这是斯大林的责任。另外,德国在这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伪装做得非常好,具有强烈的欺骗作用。

反情报行动

1942年,德国在一条隐蔽战线上发动了另一场攻势,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反情报行动,行动的任务是通过消除所有不同级别的情报网络,摧毁其他国家在德国的间谍机构和所有反德国的地下组织。希特勒甚至为此亲自下达指令:首先要求对德国境内的波兰人或者苏联的流浪者展开调查,审讯在柏林的一个监狱展开。

令人意外的是曾向苏联提供过“巴巴罗萨”计划情报的纳粹党员也没有幸运。从她被抓到面临审讯期间已经有7个人被严刑拷打折磨至死,3个人自杀身亡。但这样的酷刑逼问对“阿尔塔”并不起任何作用,她一口咬定自己是诚实的公民。此时的审讯人员向伊尔莎表示她仍然可以继续效忠德国但前提是她必须坦诚。

在道义上,伊尔莎备受折磨,她有机会重新来过但必须出卖自己的同伴并且与德国政府合作。而此时她脑中始终有一个谜团,那就是德国方面究竟是如何知道她向苏联泄露“巴巴罗萨”计划一事。早在1941年6月21日,自己最后一次试图提供德国进攻苏联的准确时间时她就已经与苏联联络员断了联系。而当时通向苏联大使馆的路口也已经被“盖世太保”封锁了。如果在那之前自己都没有暴露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近期与苏联重新取得联系时泄露了身份。

危机重重

1941年,尽管“阿尔塔”送上了关于“巴巴罗萨”计划的情报没有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但苏联的情报部门已经意识到柏林的工作环境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变化。他们试图给“阿尔塔”建立另外一条渠道并教她使用无线电设备但似乎为时已晚。这样的举措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气候德军就已经踏上了苏联大地。

苏联情报部门几乎在一瞬间与包括“阿尔塔”在内的许多间谍失去了联系,直到1942年才重新取得联系,但也是这次联络让“阿尔塔”的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1942年9月12日正在家中休息的伊尔莎被一阵急切的脚步声惊醒,“盖世太保”闯入了她的家里,声称她与一起“布鲁塞尔”的案件有关并将她逮捕。

原来,早在十多天前布鲁塞尔的一个苏联情报据点就被德国反情报人员抓了个正着。因为当时需要发送的情报太多上级又要求情报人员抓紧时间导致布鲁塞尔的工作人员用无线电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被“盖世太保”发现了。“盖世太保”将拦截下的情报全部破译并从其中一条信息当中找到了苏联方面发给代号为“肯特”的情报人员的指示要求他与“阿尔塔”重新建立联系。而这份加密信息中竟然还包含了这个代号为“阿尔塔”的人的私人地址和真实姓名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而这个信息与他们截获的另一段电话录音不谋而合。

事实上“肯特”刚从比利时抵达德国就已经与“阿尔塔”通过了电话,当时激动的“阿尔塔”不仅在电话中将手中的密码给了这个接头人还在交流中透露了自己的近况。而随后不久“阿尔塔”就吃到了这一苦果。摆在“盖世太保”面前的是两份来自不同渠道的同一地址以及一个名为“阿尔塔”的代号还有几个月前探子送来的一张女性照片,他们一致认为这个“阿尔塔”绝不简单。

遭受不测

1942年10月,伊尔莎被指控参与了军事间谍活动,就在她打算坚决不认的时候,“盖世太保”将一位旧相识带到了她的面前。而这个人就是此前把“巴巴罗萨”计划透露给伊尔莎的线人鲁道夫。最后鲁道夫忍受不了拷问指认了伊尔莎,但伊尔莎坚持自己是独立的情报人员。虽然最后“盖世太保”并没有获得能判任何人死刑的供词但希特勒希望能尽快结束此事。1942年12月14日,伊尔莎被德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阿尔塔”去世后不久,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了反攻。在这场战役中“巴巴罗萨”计划的策划者之一保卢斯率领残部向苏军投降。1969年10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达了一条指令追授伊尔莎红旗勋章。当事者以及后世永远有人记得有关“巴巴罗萨”计划的最高机密是由伊尔莎·施特贝以及其他的苏联情报人员一起传递出去的。

战役中“巴巴罗萨”计划的策划者之一保卢斯率领残部向苏军投降。1969年10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下达了一条指令追授伊尔莎红旗勋章。当事者以及后世永远有人记得有关“巴巴罗萨”计划的最高机密是由伊尔莎·施特贝以及其他的苏联情报人员一起传递出去的。

  • 二战传奇女间谍:苏联为何找纳粹当卧底,是引火烧身还是另有隐情

    希望大家动动自己的小手,大家的点赞和关注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爱好历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 情报传递 1940年12月29日夜,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大楼内铺天盖地的信息令情报部长有些喘不过气来了。他打算签完这最后的一个文件就回去详情>>

    2023-06-12
  • 罗马尼亚末代皇后:18岁嫁王储,晚年被儿子驱逐,住在吸血鬼城堡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她不怎么待见长子,最疼的就是次子阿尔弗雷德王子,顺带的,爱丁堡家的孩子们,尤其是长公主玛丽,得到了女王的喜爱。 身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玛丽可以从小开她的小玩笑,她可以亲昵地称维多利亚女王是可爱的小老太太。 金色头发淡详情>>

    2023-06-12
  • 达比克草原战役,奥斯曼VS马木留克的国运之战-奥斯曼简史35

    “冷酷者”塞利姆一世 塞利姆一世一生的重大战役很多,比如上期咱们刚刚讲到的查尔迪兰战役,开启了伊土百年战争;还有下期要讲的瑞达利亚战役,灭亡了马木留克王朝。而作为奥斯曼帝国崛起与战胜马木留克王朝的达比克草原战役,则显然意义重大得多...详情>>

    2023-06-12
  • 大海始于斯:葡萄牙王国简史(上)

    葡萄牙早期的历史,与穆斯林入侵伊比利亚和光复运动息息相关。光复运动,也叫“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Reconquista),是公元718至1492年间,西班牙人反对穆斯林(西班牙人称为摩尔人)占领,收复失地的运动。。8世纪初期,穆斯林大详情>>

    2023-06-12
  • 为什么说斯大林是大预言家?因为欧美想刀苏联的眼神是藏不住的

    但成为苏联第二任话事人后,斯大林并没有感到安心。 因为独揽大权的大林子,就像当年对着苏共所有高层说出“在场的都是垃圾”的托洛茨基一样成为了一个靶子,苏共内部各派系的明枪和暗箭通通朝他飞来。 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斯大林靠的不是粗暴和蛮横。 相反详情>>

    2023-06-12
  • 唐朝贵族阶层喜欢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的关系并不大

    昆仑奴这三个字一听,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从昆仑山抓过来的奴隶。其实并不是,昆仑奴和昆仑山没有任何关系,那么昆仑奴到底来自何方呢? 其实“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昆仑山外,二指黑色的东西。唐代政府沿用此义将黑色皮肤的人统称为昆详情>>

    2023-06-12
  • 富兰克林放风筝,做雷击实验,这是真的吗?

    美国政治家兼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生卒:1706年-1790年)为了验证打雷是放电现象,做个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详情>>

    2023-06-12
  • 英国800年前出现《大宪章》即是“先进”?历史学家说:你误会了

    “金雀花王朝”是英国历史上一段纷乱的权力斗争时期,从12世纪起统治了英格兰三个世纪,政治气候多变,可并不像这朵小花一样,让人感觉安静美好。 “金雀花王朝”的统治者来自于法国安茹家族,曾统治着“从北冰洋到比利牛斯山”这一大片欧洲西部的领土,详情>>

    2023-06-12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他风流浪荡,却清净无染

有人说,清代有两座诗词高峰,一座叫纳兰性德,一座叫仓央嘉措。1685年,纳兰性德病逝,年仅30岁。这一年,仓央嘉措两岁。他们,一个是京城人间富贵花,一个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迥然不同的命运,最终却怀揣着一致的深情,一样的身不由己,殊途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东吴皇帝孙休登基之后,都有哪些作为?

其实历史除了课本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小知识是鲜为人知,所以接下来小编就为广大喜爱历史的小伙伴们讲讲关于东吴皇帝孙休登基之后,都有哪些作为?。大多数人读三国,在诸葛亮死后基本上对后三国时代的人物基本没什么了解。今天咱们来聊聊吴国第详情>>

越南终于想明白了,与中国铁路并轨,到底有多大的好处?

2022年11月以来,对于我国来说,出现了一系列的好消息。作为我国的邻国之一,越南终于想明白了,开始与我国铁路并轨。不得不说,这对于我国和越南,属于互惠互利的好事。一方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各地人们的工作和旅游。那么,越南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