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国家粮仓”找到了!
18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考古队)获悉,作为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的偃师商城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小城的西北部,考古确认了8列23座排列有序的较大的圆形建筑基址,很有可能是囷(qūn)仓遗址。
(图片由考古队提供)
18日一大早,记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队队员的带领下,驱车来到偃师市城区紧邻310国道南侧的偃师商城遗址。
勘探、刮土、画线、绘图、……虽已进入寒冬,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歇,考古队员和技师们在工地各自忙碌着。
在偃师商城小城西北部紧贴着夯土城墙的区域内,考古工作人员用白色石膏画出了一个个大大的“圆”,直径接近10米,深0.3米至0.5米。个别基址的“圆心”中有一个粗大的中心柱,直径约30厘米,深度约25厘米,周边分布有不甚规律的小柱洞,分布较密,直径约10厘米。基址面有“十”字形或略呈“十”字形的埋柱沟槽。
经过勘探,这样的圆形建筑基址在小城西北部从西向东共有8列分布,每列5个到1个不等,排列整齐有序,已经探明的共有23个。为揭开这些基址的秘密,考古队对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两处进行了发掘。
据考古工地现场负责人曹慧奇介绍,这些“大圆”就是偃师商城的粮仓——囷仓遗址,整个基址大体为圆形,与窖穴式的隋唐洛阳城的含嘉仓、回洛仓不同,囷仓位于地面以上,部分粮仓以中心柱为圆心,已经揭露的2个粮仓被“十”字形柱槽(或隔墙)隔成大小差不多的四部分,而小柱洞可能是支撑粮仓的柱础,下面架空,这样就可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记者 常书香 摄)
研究者认为,商汤灭夏后,按规划设计修建了一座平面大体呈长方形的城址,即偃师商城的小城。据研究表明,小城四面城墙的中部,可能各有一座城门。之前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位于小城西南部的府库、位于大城东北隅的铸铜作坊和位于城南居中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宫城及周围其他建筑基址。后来,商的统治者又在小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大城。
作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国家粮仓”必不可少。偃师商城的统治者是如何储存粮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直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
今年2月开始,偃师商城考古队对小城西北部进行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多处圆形建筑基址。10月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小城西北部建筑基址区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两个圆形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初步揭开了商代国家粮仓的秘密。
《说文解字》曰:“囷,廪之圆者”。《礼记·月令》也记载:“(孟秋之月)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相关文献记载表明,囷仓就是修建在地面的圆形粮仓。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该处圆形建筑基址群应该就是商代的仓储区。”曹慧奇说。
其实,这种圆形的囷仓在同时期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也勘探和发掘出一群圆形建筑基址,总数大概有40座至50座之多。这些圆形建筑平面形状都是圆形,直径在8.5米到 9.5米之间,比偃师商城的规模稍小一些,但基本形制和偃师商城的很相似,这为偃师商城遗址粮仓性质的判定提供了旁证。
这些粮仓能存放多少粮食?偃师商城考古队队员陈国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个囷仓10米高的话,一个囷仓就能盛放将近750吨的粟(小米),约75万公斤。那么8列23个,可以存量1.7万多吨,大体可以供养近7万人吃一年。考虑到该区域的面积将近4万平方米,可以规划安置将近100个左右的囷仓,如果存满粮食,那么就能供养20至30万人一年的基本消耗。
说到这儿,可能您会有疑问:偃师商城囷仓内为何没有发现粮食?
陈国梁解释,古代储粮之所,有仓、廪、囷、京及窖、窦等,虽然名称不一样,但用途都一样,都是用来存放粮食的地方。其中,廪、囷、京为地上建筑,窖、窦位于地下。因为囷仓位于地面之上,上面建筑物不易保存,没发现粮食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由考古队提供)
偃师商城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也是夏商时期布局最清楚的都邑级别遗址,它的发现为夏、商分界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遗址内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和军事防御色彩较为明显的一系列设施。城内的排水设施完备,护城壕、排水沟、大型水渠一应俱全,街道纵横,宫城、府库、城门等排布井然有序。
偃师商城考古人员介绍,如此多、规模大的囷仓存在,说明当时整个洛阳盆地内及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可能存在着一套较为完整和严格的粮食收储制度。粮仓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对偃师商城都邑功能布局的认识。
粮仓的粮食是怎么收集来的?当时偃师商城住的是二里头移民还是商城的军队?商城周边聚落情况如何支撑中心城址的存在?这些都还是待解之谜。偃师商城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随着该遗址聚落考古和社会考古的进一步展开,答案最终浮出水面。
偃师商城仓囷分布图(图片由考古队提供)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从古至今都绝对是国之大事,粮食的丰富储量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粮食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粮仓也是都城建设的标配。明太祖朱元璋就曾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三训,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
市文物局局长余杰介绍,洛阳在夏、商、周、汉魏、隋唐时期始终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城市之一,特别自汉魏以来,长安、洛阳之需多靠东南之粟,每年有数百万石粮食通过河道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中,目前已经发现粮仓遗址的有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
其中,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的东周、战国时期的粮仓位于西工九都路原740单晶硅厂的位置,1970年底被发现,1971年春秋两季先后试掘了两座粮窑,1976年,为配合基础建设,又发掘了一座大型圆形粮窖,探出粮窖74座。
隋唐时期,漕运是当时全国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在运河运转体系中,仓窖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可作为漕运的目的地和中转站。隋唐时期的洛阳仓窖城外有河阳仓、兴洛仓、回洛仓、含嘉仓和常平仓等。其中,回洛仓和含嘉仓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和偃师商城此次发现的囷仓不同,隋唐洛阳城的粮仓多采用窖藏形式。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对一处11年前发现的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确定,这一城址为防御突厥等北方民族而修建的唐代横塞军军城遗址。 此次考古发掘领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说,唐朝防御北方民族,并不是修筑长城,而是采取详情>>
从河北省武安市文物保护部门获悉,文保人员近日发现了一处摩崖造像群,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该造像群为唐代早期所刻,这对研究冀南地区的历史雕刻工艺、民风民俗等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造像群位于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东,这里山势陡峭,人烟稀少,造像群刻于一宽约2.4米详情>>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近日在陕西省陈仓区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吴山祭祀遗址。从遗址规模和出土的器物考古人员推断,这座遗址可能为历史文献上记载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陈仓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吴山祭祀遗址内出详情>>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近日对外公布: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发现了东魏冠军将军、豫州长史孟鸿墓,对研究晋阳地区东魏和北齐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有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主任赵杰介绍说,2017年7月4日至9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大详情>>
一、前言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是湖南省“七纵七横”中的第三横——平江(湘赣界)至安化高速公路的东段,从湘北横贯东西,对于均衡国土开发、完善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工程涉及两个地级市的四个县,分别为岳详情>>
记者从山西省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获悉,当地村民日前在修路时,在黄土堆里发现一些石制工具,经文物专家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村民张宏博说,我们在网上查找,经过对比发现这些像极了远古人用的一些石器,像是那时候的人生活和劳动所用的工具,就赶紧送到详情>>
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自元初毁陵后,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遂混乱不明。为了更好地推动宋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浙详情>>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理,一辆东周时期的高等级马车近日在实验室考古发掘清理过程中逐渐显露“真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行唐故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春长研究员(右)与考古领队齐瑞普副研究员(左)在位于河北行唐的考古实详情>>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棣庙号不是明太宗吗 最后为什么会是明成祖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在明代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中详情>>
从河北省武安市文物保护部门获悉,文保人员近日发现了一处摩崖造像群,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该造像群为唐代早期所刻,这对研究冀南地区的历史雕刻工艺、民风民俗等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造像群位于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东,这里山势陡峭,人烟稀少,造像群刻于一宽约2.4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