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来源: 2023-05-10 10:17:0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西南距华容县城约30公里。遗址坐落在大荆湖西南隅的一处河流阶地上,海拔28—36米,长江在其北部10公里处自西向东又转向南流(图一)。该遗址发现于1978年,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岳阳市文物考

  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西南距华容县城约30公里。遗址坐落在大荆湖西南隅的一处河流阶地上,海拔28—36米,长江在其北部10公里处自西向东又转向南流(图一)。该遗址发现于1978年,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试掘,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遗存和疑似城墙的堆积。2018年,为推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七星墩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面积1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调查和勘探情况之前已有报道,下面主要介绍发掘情况。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 七星墩遗址位置图 

  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弄清城墙的布局、形制、年代和建筑方式等基本问题。根据前期钻探结果,我们选择遗址内城南城墙的一段进行解剖发掘,该段城墙东部为一高出地表约4米的土墩,西部分布于地表之下,我们在中间位置南北向布设两排共13个探方,西边一排5个探方,编号TS18W02——TS22W02,发掘到城墙土即不再向下清理,东边一排8个探方,南边5个探方基本覆盖土墩,编号TG01,北边3个探方延伸至城内,编号TS15W01——TS17W01。通过这一排探方可以完整揭露城墙剖面,弄清城墙与城内文化堆积的关系。布方区的南侧紧贴壕沟边缘,北侧延伸至城内约10米。九月份,为配合中山大学本科生实习,又继续向城内布设8个探方。 

  一、地层堆积

  此次发掘的地层堆积情况以TS18W02北壁为例(图二):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二 TS18W02北壁剖面图

  第1层:耕土层。厚0.1~0.2米。

  第2层:深灰黑色砂质粘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1~0.2、厚0~0.25米。坡状分布于探方西北部。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片为主,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还有少量黑皮陶,纹饰有方格纹,可辨器型有鼎足和豆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S1。

  第3层:浅灰褐色砂质粘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35~0.4、厚0~0.15米。坡状分布于探方西北部。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片为主,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次之,还有少量黑皮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可辨器型有鼎足、豆、高足杯、罐和缸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S3。

  第4层:浅黄褐色砂质粘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1~0.45、厚0~0.25米。坡状分布于探方东部,东高西低。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片为主,泥质灰陶次之,还有少量黑皮陶,纹饰有方格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有鼎和鬶等。未见开口于该层下的遗迹。

  第5层:浅灰褐色细砂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15~0.55、厚0.1~0.3米。坡状分布于全方,东高西低。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另有红胎黑皮陶和夹砂黑陶,纹饰有弦纹、绳纹、方格纹、篮纹,可辨器型有缸、罐、鼎、簋、圈足盘和豆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8、S4和M5。

  第6层:浅黄褐色细砂土,致密。距地表深0.35~0.7、厚0~0.15米。坡状分布于探方中东部,东高西低。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另有红胎黑皮陶和夹砂黑陶,纹饰有弦纹、细绳纹、方格纹、篮纹,可辨器型有缸、罐、鼎、簋、圈足盘和豆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25。

  第7层:深灰褐色细砂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4~0.75、厚0~0.1米。分布于探方西南部,未延伸到北壁。出土少量陶片。

  第8层:深黄褐色细砂土,致密。距地表深0.5~0.9、厚0.12~0.26米。坡状分布于探方西北部。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泥质红陶,另有红胎黑皮陶和夹砂黑陶,纹饰有弦纹、绳纹、方格纹、篮纹,可辨器型有缸、罐、鼎、釜、碗、钵、簋、圈足盘和豆等。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W2、D2、D3、D4、H34、H35、H43、H52、H54和H55。

  第9层:浅灰褐色砂质粘土,较致密。距地表深0.9~1、厚0~0.24米。坑状分布于探方西北角。出土陶片较少。

  第9层以下为城墙土,未继续向下发掘。

  二、主要遗迹

  发掘揭露的遗迹有城墙、窑址、灰坑、墓葬、房址和红烧土遗迹等。

  为了解城墙的布局、形制、年代和建筑方式等基本问题,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通过地表踏查和清理自然断面的方式,确定遗址周边共12个土墩均是人工堆土,堆土特征基本一致(五花土,含砂),应是古代城墙的残留。

  其次,通过钻探对城墙和壕沟的布局与形制有了初步认识。七星墩遗址由内外两圈城壕组成,内圈城墙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宽度10—40米,东墙和南墙中部各有一缺口,堆积特征表现为灰色淤土,推测是水门。城墙外有壕沟,环绕城墙的内侧边界较清楚,外侧边界由于积水影响,仅探明南部一段,从探明的部分看,内壕宽约25—60米,最深处距地表超过5米。外圈城墙仅保留南墙和东墙南段,南墙中部和东墙南部各有一缺口,南墙长约380米,宽20—40米,东墙残长约60米,宽10—30米。外壕仅探出南部东段,长约340米,宽约30—40米,最深处约5米。根据解密后的科罗娜卫星图片(1969年),外圈城墙的东墙北段和北墙东段清晰可见,因此推断该遗址由内外两圈城壕构成。内城面积约6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25万平方米(图三)。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三 七星墩内外两圈城壕布局示意图 

  最后,通过考古发掘初步了解城墙的建筑方式和年代。此次发掘的城墙顶部宽5.5、底部宽35、高6.4米。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堆积形态,可以分为四层(图四、图五)。自上而下依次为: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四 城墙剖面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五 城墙局部

  第1层:浅褐色砂质粘土,较纯净,土质较紧密,与城墙主体堆积特征差别较大,分层不明显,可能是堆筑而成。只分布于城墙的内坡和外坡。内坡最厚107厘米、外坡最厚200厘米。该层可能是后期修补形成。

  第2层:花土,土质土色驳杂,主要有褐色粘土、黄色粘土、棕色粘土和青灰色膏泥,另夹杂有少量黄色粗砂。又可分为若干小层,每一层均为花土,不同质地颜色的土混杂程度较高,分选较好,显然是人为搅拌加工形成。中部基本为水平分层,略有凹凸,两侧略呈坡状堆积,分层更细、更多,形状不规则。夯层和夯窝均不明显,但质地紧密、坚硬,推测经过简单夯打。最厚处249厘米。

  第3层:花土,土质土色及堆积形态均与第2层接近,但包含大量黄色粗砂。顶部为一层粗黄砂夹杂少量青膏泥,较紧密,较硬。坡状堆积,由北向南倾斜,北部较厚,南部渐薄。仅分布于城墙中部,最厚处51厘米。也可分为若干小层,与第2层相比,并不是每一小层都是花土,有一些小层为纯净的褐色粘土或棕色粘土,花土层与第2层相比,混杂程度不高,表现为土块较大,分选较差,虽然也是人为加工形成,但精细程度不如第2层。最厚处231厘米。打破该层的遗迹单位有Y1、H27、W2等。

  第4层:花土,土质土色不如前两层杂乱,主要由褐色、黄色和棕色粘土组成,青膏泥较少,基本不见黄砂。堆积形态表现为坡状堆积,分层较明显,土质紧密,较硬,推测经过夯打。最厚处127厘米。该层被一块炭化木叠压,碳十四测年数据为3000BC左右。

  第4层下为生土,生土面北高南低,最大高差约1米。由三层构成,上层灰色粘土,最厚处19厘米。坡状分布,北部较厚,往南渐薄。该层土之上有一层极薄的木炭(屑)堆积,并且可以观察到木棍痕迹,散落分布,无规律,仅见于北部。此层灰色粘土很可能是原始地表,包含较多腐殖质,古人来到此地时,先在这类地表上焚烧杂草灌木等,然后在其上筑城。中间一层为黄色粘土夹杂铁锰结核,分布厚度不均匀,北部较薄,南部较厚,最厚处超过1米。最下层为深褐色粘土,质地坚硬。通过对遗址周边的生土调查可知,这些不同质地颜色的土壤均可在附近找到来源,如黄色粗砂分布于遗址西南部河流附近;黄色粘土和棕色粘土见于遗址东南部的自然剖面,也是本地生土;遗址周边湖湘沉积丰富,极易获取青膏泥;遗址南部的生土表现为褐色粘土。城墙堆积表现为不同质地颜色的土壤比较均匀的混杂在一起,这很可能是人为加工的结果,加工过程可能包括取土、晾干、自然分解、敲碎、混合搅拌等。此类形态的城墙土尚未见于其他报道。

  为了解城墙的建筑方式,我们进行了墙体堆筑和夯筑试验,夯具有木棍、木板、方形石块和圆形石碾子。通过对比试验墙体和古代城墙剖面发现,古代城墙第4层与夯筑试验墙体堆积特征基本一致,第1层与堆筑试验墙体堆积特征基本一致,第2、3层的堆积形态较特殊,尚不能与试验墙体对应,其建筑方式有待继续探讨(图六)。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六 试验夯筑墙体与夯具

  根据叠压和打破城墙的遗存特征判断,城墙的使用年代延续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根据城墙第4层之上炭化木的测年数据推测,城墙的始建年代为3000BC左右,相当于屈家岭文化中期偏早阶段。

  Y1,位于TS19W02东北部。开口于第5层下,打破第7层和城墙。由火塘和火道两部分组成。窑顶部破坏不存。从残存部分推测窑顶应呈拱顶结构,起拱处距火塘面10厘米。火塘平面近圆形,圜底,底部残存红烧土面。窑尾为并列火道两条。火道呈近长条形,弧壁略直,斜平底,火道底部自窑尾向窑首火塘自然倾斜。北侧火道残长54厘米,南侧火道残长45厘米。火道宽度自窑前端至窑尾逐渐收窄,残存部分宽16-24厘米。两个火道的壁和底均有2厘米左右的烧结面,烧结面呈青灰色。窑壁上的烧结面从火道一直延伸到火塘。火道后端底面与火塘底最大落差42厘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另有少量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胎黑皮陶。纹饰以素面为主,见有篮纹和绳纹。可辨器形有缸和罐(图七)。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七 Y1清理完毕照

  W2位于TS18W02中部偏西。开口于第8层下,打破城墙。瓮棺葬,平面近圆形,口径0.69、深0.24米。葬具为一件夹砂红陶釜(图八)。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八 W2清理完毕照

  H14,位于TS17W01中部。开口第3层下,打破第4、5层。平面呈椭圆形,口长径2.12、短径1.54、深0.32米。斜直壁,圜底,无加工痕迹(图九)。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九 H14清理完毕照

  H39,位于TS17W01西北部,延伸至TS17W01和发掘区外。开口于第5层下,打破第6层和城墙。平面为近似长方形,长7.36、宽1.06、深0.69米。斜壁,底不平,无加工痕迹。 

  三、文化遗物

  发掘出土文化遗物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并采集有大量土样,通过浮选获得较多植物遗存。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次为泥质灰陶和红陶,少量泥质黑陶,纹饰主要有绳纹、方格纹、蓝纹、附加堆纹、刻划纹、镂孔等,可辨器形有釜、罐、缸、鼎、圈足盘、豆、筒形器、壶形器、器盖、纺轮等(图一〇——图一五)。石器均为磨制,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镞和砺石等,石镞数量较多。目前可见的植物遗存有炭化水稻。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〇 陶鼎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一 陶圈足盘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二 陶圈足盘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三 陶豆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四 陶鬶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五 陶鬶

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2018年考古发掘简介

图一六 炭化水稻

  四、初步认识

  此次发掘出土的遗存可以分为早晚两段。早段以H39为代表,典型器物有折沿深腹罐、宽扁足罐形鼎、卷沿圈足盘、卷沿豆、颈部略长的鬶等。晚段以H14为代表,典型器物有广肩罐、敞口镂孔圈足盘、敞口豆、短颈鬶、盉等。H14木炭测年数据为2000BC左右(校正后)。早晚两段衔接紧密,应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目前学界对这类遗存的认识仍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属于石家河文化较晚阶段的遗存,有的学者认为可以单独命名为另一考古学文化,称为后石家河文化或者肖家屋脊文化。此次发掘出土材料较为丰富,为研究该类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期与类型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城墙材质为花土,结构复杂,来源多样,分层清晰,有明显的加工迹象,特征鲜明,尚未见于其他报道,为研究古代城墙的建筑工艺、设计思想等提供了难得的资料。通过试验考古对比分析发现,城墙建筑方式既有夯筑也有堆筑,还有一种目前尚无法理解的堆积形态(第2、3层),为研究古代城墙的建筑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七星墩遗址由内外两圈城壕构成,是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双重城壕结构在湖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在长江中游地区也不多见,对研究史前城址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墙与文化堆积的叠压打破关系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初步判断城墙始建年代约在3000BC年左右,使用时间延续至2000BC年左右。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大多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废弃,七星墩城址废弃时间更晚,对研究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兴衰、文明进程等有重要意义。该遗址所在的洞庭湖西北岸,北依长江、南扼洞庭、西接澧阳平原、向东顺长江而下可达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文化因素较复杂,是研究考古学文化交流、冲突、融合的重要区域。在七星墩遗址及其周边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必将有力推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研究的进展。

  • 河北武安发现一处唐代摩崖造像群

    从河北省武安市文物保护部门获悉,文保人员近日发现了一处摩崖造像群,经当地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该造像群为唐代早期所刻,这对研究冀南地区的历史雕刻工艺、民风民俗等有重要意义。 新发现的造像群位于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东,这里山势陡峭,人烟稀少,造像群刻于一宽约2.4米详情>>

    2023-05-10
  • 陕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型祭祀遗址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近日在陕西省陈仓区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吴山祭祀遗址。从遗址规模和出土的器物考古人员推断,这座遗址可能为历史文献上记载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陈仓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吴山祭祀遗址内出详情>>

    2023-05-10
  • 山西发现东魏冠军将军、豫州长史孟鸿墓

    山西省考古工作者近日对外公布:山西大学东山校区发现了东魏冠军将军、豫州长史孟鸿墓,对研究晋阳地区东魏和北齐的政治文化、社会习俗有重要意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副主任赵杰介绍说,2017年7月4日至9月2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大详情>>

    2023-05-10
  • 湖南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文物调查勘探简介

    一、前言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是湖南省“七纵七横”中的第三横——平江(湘赣界)至安化高速公路的东段,从湘北横贯东西,对于均衡国土开发、完善路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伍市至益阳高速公路工程涉及两个地级市的四个县,分别为岳详情>>

    2023-05-10
  • 山西垣曲发现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

    记者从山西省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获悉,当地村民日前在修路时,在黄土堆里发现一些石制工具,经文物专家鉴定,均为新石器时代劳动工具。垣曲县皋落乡岭回村村民张宏博说,我们在网上查找,经过对比发现这些像极了远古人用的一些石器,像是那时候的人生活和劳动所用的工具,就赶紧送到详情>>

    2023-05-10
  • 2018年浙江绍兴市宋六陵陵园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

    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自元初毁陵后,墓室及陵园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遂混乱不明。为了更好地推动宋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宋六陵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在浙详情>>

    2023-05-10
  • 河北行唐故郡东周时期“豪车”展露真容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两个多月的清理,一辆东周时期的高等级马车近日在实验室考古发掘清理过程中逐渐显露“真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行唐故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张春长研究员(右)与考古领队齐瑞普副研究员(左)在位于河北行唐的考古实详情>>

    2023-05-10
  • 荣耀与毁墓:唐长安城西南郊高阳原墓地发现唐代高等级墓葬

    高阳原,地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西南郊,今属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郭杜街道一带,距唐长安城遗址约8公里。这里地势高亢轩敞,南枕秦岭、北望长安,是隋唐时期长安城内居民理想的身后之所。21世纪以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配合高校园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重详情>>

    2023-05-10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雍正王朝中死鹰事件的主谋到底是谁?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被任命为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朱棣庙号不是明太宗吗 最后为什么会是明成祖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棣庙号不是明太宗吗 最后为什么会是明成祖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在明代开国之后,朱元璋为了加强中详情>>

陕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型祭祀遗址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近日在陕西省陈仓区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吴山祭祀遗址。从遗址规模和出土的器物考古人员推断,这座遗址可能为历史文献上记载祭祀炎帝的“吴阳下畤”。陈仓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查看吴山祭祀遗址内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