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出生在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的徐悲鸿,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
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艺术观念影响下,他对只重笔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贬薄,认为只有唐代吴道子、阎立本、李思训,五代黄筌,北宋李成、范宽等人的写实绘画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为的支持下,他观摩各种名碑古拓,潜心临摹《经石峪》、《爨龙颜碑》、《张猛龙碑》、《石门铭》等,深得北碑真髓,书法得以长进。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画家能够会心于造物,在创作上写实求真,但在创作上缺少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韵,无蕴藉朴茂之风。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徐悲鸿感到自己过去所作的中国画是“ 体物不精而手放佚,动不中绳,如无缰之马难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弗拉芒格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其画作不尚细节的刻画而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与互衬,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徐悲鸿每日乐此不疲地进行西洋画的基本功训练,上午在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下午去叙里昂研究所画模特儿,有时还抽空去观摩各种展览会。此期间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画家柯罗的弟子艺术大师达仰,每星期日携画到达仰画室求教。达仰“勿慕时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画的艺术思想对他影响较大,使得他没有追随当时法国日渐兴盛的现代派画风,而是踏踏实实地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完美的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留学4年之后,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已达到可与欧洲同时期的艺术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画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断学费,徐悲鸿被迫转至消费水平较低的德国柏林。在那里,徐悲鸿仍然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他求教于画家康普,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且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己的写生能力。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后,便立即从德国返回法国继续学习。他抓紧每一寸时光,在名师们正规而系统的训练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钻研下,绘画水平日渐提高,创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体、风景为主题的优秀的素描、油画作品,如《抚猫人像》、《持棍老人》、《自画像》等。
徐悲鸿在旅欧的最后阶段还先后走访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及瑞士等地。美丽的异国风光令他陶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浅。长达8年的旅欧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审美意趣、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1902年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已读完《诗》、《书》、《易》、《礼》和《左氏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914年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7年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5月14日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鲁迅会晤。
1919年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1925年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当斯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先后游历了瑞士及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1月,与田汉、欧阳予倩组织“南国社”。在上海成立南国艺术学院,担任绘画科主任。2月,应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任艺术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底辞职。
1929年专职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汇刊》上连续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欧洲美术界的现代形式主义艺术流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倡绘画的写实性、创新性。
1930年完成油画《田横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访民间木雕艺人范振华。
1931年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在参照南齐谢赫提出的中国画“六法”论的基础上,根据西洋绘画的艺术法则提出了在素描创作上应遵循的“七法”。
1933年完成油画《徯我后》。应法国国立美术馆之邀前往巴黎举办中国近代绘画展。
1934年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至德国柏林、前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宣传中国传统绘画。此次欧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苏共举办展览7次,在各大博物馆、大学中成立四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室”。这次中国近代绘画的欧洲巡礼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宣传了中国绘画艺术。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献作品及收藏,拟在广西桂林独秀峰下建一美术馆,由于全国抗战爆发,未能实现。
1936年与汪亚尘、颜文梁等人组织画会“默社”。创作《逆风》、《沉吟》、《柳鹊》等画作。
1937年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在香港购得视为自己生命的吴道子画《八十七神仙图》卷。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赴重庆。创作《巴人汲水》。
1938年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邀请筹备赴印办展览。10月,携大批作品离开重庆。
1939年在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中国近代画展。
1940年继续在印度逗留,与泰戈尔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
1941年由印度回国,途经槟城、怡保、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并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元美金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
1942年在云南保山、昆明举办画展。至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重庆磐溪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学院。
1943年继续主持筹办中国美术学院。在重庆举办画展。
1944年因长期过度疲劳,患严重的高血压及慢性肾炎,在中央医院治疗7个月,作品锐减。
1945年与蒋碧微女士离婚。大病未愈,仍坚持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在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主张废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1946年1月,与廖静文女士结婚。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担任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
1947年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要文章。
1948年与夫人廖静文拒绝随国民党南迁,团结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保护学校。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人成立综合性艺术团体“一二七艺术学会”。
1949年出席在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的全国委员、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协委员。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为战斗英雄画像。为创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画了大量速写和构图。
1951年抱病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7月,患脑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抱病卧床一年有余,脑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强身体锻炼。
1953年抱病指导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工作,为结业班的学生讲课,为教员油画和素描进修小组上课。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画《奔马》。9月23日,担任第二次文代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26日晨,逝世于北京医院。周恩来总理前往吊唁。入葬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奔马图》 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 |
《群马》 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 |
《珍妮小姐画像》 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在当时传为佳话。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 |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 |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 |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画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 |
《愚公移山图》 作于1940年,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
|
(注:参考资料来源)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1000余件,其他作品散见于台湾、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件油画精品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徐悲鸿的创作活动大致分4个时期。
①旅欧时期(1919~1927年)。徐悲鸿初到法国留学时,现代主义诸流派正风靡巴黎,但他遵循导师赠言“勿慕时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名作,刻苦锤炼绘画技巧。1924年前后,对绘画规律进一步融会贯通,臻于成熟,1926年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自认此年“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要有:《老妇》《持棍老人》《抚描》《自画像》《萧声》《黄震之像》以及《男人体》《女人体》等习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②盛期(1928~1936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极丰,形成了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1930~1933年)等。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代表着他一生的主要创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诗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画面描绘农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里仰天而望,期待着甘霖。此画所作年代,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中华民族濒于危亡之际,曲折地表现了画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中国画创作上,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多且成就高,画的较多的是马、牛、狮、雀等,造型精练,生动传神。著名的作品有《马》《日长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逆风》《晨曲》等。
③抗战时期(1937~1945年)。这是徐悲鸿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创作了《风雨鸡鸣》(1937年)、《漓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尔像》(1940年)、《奔马》(1941年)《灵鹫》(1941年)、《群狮》(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这一时期,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
④后期(1946~1953年)。这一时期,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上继续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艺术主张。他从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中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不足,勇于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革命领袖人物,为自己开拓了崭新的创作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画《战斗英雄》《海军战士》《骑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国画《奔马》《双鹊》,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画稿)《劳动模范》《鲁迅与瞿秋白》(画稿)等。
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
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1920年发表的《中国画改良论》,是他第一篇论述中国画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张,提倡写实,反对抄袭,并提出“改之方法:学习、物质(绘画工具)、破除派别。”1929年发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确倡导现实主义,反对P.塞尚、H.马蒂斯等人的艺术,又认为“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1932年著《画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准确,③黑白分明,④动作或姿态天然,⑤轻重和谐,⑥性格毕现,⑦传神阿堵。并指出:“苟有以艺立身之士,吾唯以诚意请彼追寻造化,人固不足师也。”
1942年发表《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一文,论及艺术的美与艺术家的修养:“夫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贵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别有会心,便产杰作”,“艺术家应更求广博之知识,以美备其本业,高尚其志趣与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后发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等,重申注重素描的严格训练,提倡师法造化,反对模仿古人,指出:“艺术家应与科学家同样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艺术必亡。”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造化”的优良传统,又强调了艺术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见出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是他对现实主义美术理论的贡献。
徐悲鸿17岁时父母为他娶亲,但他不满这门婚事离家出走,后被父亲抓回来结婚。18岁生子取名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为他改名为吉生,后早夭。徐悲鸿不愿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学画。认识老师兼同乡蒋梅笙教授,同时认识他二女儿蒋碧薇(棠珍),蒋碧薇原已安排好许配给苏州查家,在徐悲鸿到法国前与他私奔。后来生了儿子徐伯阳,女儿徐静斐。28年后分手做了张道藩的情人。廖静文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身体不好的时候照顾他,1946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老师,生子徐庆平、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鸿直到他去世,结婚共7年。
徐悲鸿长女徐静斐记忆最深刻的是小时候父亲和母亲蒋碧微常常吵得不可开交。母亲专横跋扈,脾气非常暴躁,因此,徐静斐在感情上并不依恋母亲,她几乎没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爱,也没有得到过多少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但是,徐静斐极爱戴仅比她大6岁的继母廖静文。从40年代她与廖静文相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她与这位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深明大义的继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让徐静婓感佩不已的是,继母虽然比父亲小28岁,却极为敬重父亲的人品和画品,为父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
“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
徐悲鸿纪念馆有两处: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2010
年该馆开工再度扩建,新馆预计2013年5月开馆,一处位于宜兴亦园内。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于1954年,它是由中国政府在徐悲鸿故居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该馆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授禄街16号,周恩来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原纪念馆被拆除。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1988年10月26日开馆。2003年,为了纪念和弘扬徐悲鸿先生对中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设立了全国书画院系统最高美术奖项“徐悲鸿美术奖”。陈玉先、姚思敏、蔡超等十人为首届获奖的书画家。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百年艺术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对中西方的审美和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改良理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与本学院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不应而和,徐悲鸿艺术学院创立初衷就是要实现设计与艺术完美结合,培养时代创新人才。国内有两所以徐悲鸿冠名的艺术学院,分别为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悲鸿绘集》 徐悲鸿绘,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
《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一年。
《悲鸿近作》 徐悲鸿绘,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年。
《悲鸿素描选》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
《画家徐悲鸿》黄苗子著,北京出版社1957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年。
《徐悲鸿的油画》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徐悲鸿素描》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徐悲鸿彩墨画》 徐悲鸿绘,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1年。
《徐悲鸿画册》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年。
《悲鸿画选》 徐悲鸿绘,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
《徐悲鸿画集》(第三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6年。
《徐悲鸿艺术文集》 徐悲鸿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年。
《徐悲鸿画集》(第四册·素描部分)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7年。
《巴黎岁月——徐悲鸿早年素描》 徐悲鸿绘(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五册·素描部分) 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画集》(第六集·油画部分),徐悲鸿绘,北京出版社1988年。
《徐悲鸿油画集》 徐悲鸿绘冯法祀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艺坛巨匠——徐悲鸿》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纪念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展刊》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徐悲鸿画集》 徐悲鸿绘,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
《徐悲鸿讲艺术》徐悲鸿著,九州出版社2005年。
《徐悲鸿文集》 王震编,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鉴别·徐悲鸿卷》杨新主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
《现代书画投资·徐悲鸿卷》史树青主编,北京出版社2005年。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徐悲鸿》 徐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 紫都、霍艳文编著,远方出版社2005年
1985年7月19日我国发行了《J114 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纪念徐悲鸿先生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