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审

熊审

()
中文名:
熊审
别名:
楚共王
国籍:
未知
人物简介:

楚共王(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60年),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在位。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子重专政。公元前590年,发生“子重之乱”,大夫申公巫臣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

近代名人推荐
本名
熊审
别称
楚共王
所处时代
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郢都
出生时间
公元前600年
去世时间
公元前560年
职业
楚国君主
在位时间
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
前任君主
楚庄王熊侣
继任君主
楚康王熊招

人物生平

楚共王,芈姓,熊氏,名审,是楚庄王之子。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左尹子重曾请求以申(今河南南阳市北)、吕(今南阳市西)之地为赏田,庄王应允了,但申公巫臣以楚依靠申、吕征发兵赋,用以抵御北方,如作赏田,晋、郑必然要攻到汉水,加以反对,子重因此怨恨巫臣。

楚共王元年(公元前590年),子重任令尹,申公巫臣奉命出使齐国,乘机带夏姬逃往晋国。被晋国任为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大夫。司马子反建议楚共王给晋国送礼,让晋不重用巫臣,楚共王没有答应。 子重即与司马子反(公子侧)合谋,杀害了巫臣的族人和清尹弗忌、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并夺取了他们的家财。 

楚共王六年(公元前584年),巫臣为报灭门之仇,征得晋景公许可,出使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使晋与吴结好,一致对付楚国,并使其子狐庸在吴任行人之官,教吴车战,连续攻楚。使子反、子重一年七次疲于奔命,原来属于楚国的蛮夷小国,都被吴国占领,吴国实力大增,成为楚国劲敌。 

楚共王十年(公元前580年),因为宋国的华元和令尹子重、晋国正卿栾书的私人关系好,所以达成了晋楚第一次弭兵之会。

楚共王十四年(公元前577年),郑国攻打许国,攻入了许都外城,许国被迫割地媾和。许国作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国的干涉。第二年,楚国便发兵攻打郑国,迫使郑国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楚国作后盾,兴师进攻许国。郑国的所作所为,直接违反了诸侯的盟约,且为楚国势力的北上提供便利条件。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下决心讨伐郑国。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国以栾书为中军主帅,并联合齐、鲁、卫等国一道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共王于是派兵援救郑国。楚军与晋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交战,晋军打败楚军,晋将魏锜射中了楚共王的眼睛。共王被射伤眼睛后,羞怒交加,命令养由基将魏锜杀死。给了他两枝箭,养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将射伤楚共王之人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还给楚共王。到了晚上司马子反想整顿再战,但晋军放楚国俘虏回来,瓦解了军心。楚共王听到晋军中的情况,要召见子反谋划对策,便传唤司马子反。子反贪酒,恰逢侍从竖阳谷捧上酒来,子反喝的大醉,呼之不应,扶之不起。楚共王说:"这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了,我不能在这里等待了"。就在夜里率军逃走了。 

养由基把子反绑在车上,行了两百多里,子反才醒来。知道因自己酒醉误事,楚军正班师还朝。子反大哭:“谷阳害杀我也。”楚共王害怕公子侧畏罪自杀,到了瑕地,派人对子反说:”过去的时候令尹子玉因为先王不在军中,打了败仗,自杀谢罪,尚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亲自率军打仗,子反只为副将,如有失误,全因寡人之过失也”。子反对使者拜了两次说:"君主赐臣子死,死了也会不朽。我的士兵的确是奔逃了,这是我的罪过"。 

令尹子重平时便与子反不和,便也派人对子反说:"当初损失军队的人,你也听说过他了。你为何不想该怎么办"子反回答说:"纵然是没有先大夫子玉自杀的事,大夫你命令我(死),我敢不听从吗?我损失了君王的军队,哪里敢忘记去死呢"?楚共王听说后,派人来阻止子反自杀,使者没有赶到子反就死去了。 

楚共王三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其子闵招继位,是为楚康王。 

巫臣叛楚

楚共王是楚庄王之子。他这一辈子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光环和阴影下,人们经常会用他与其父亲进行对比参照。楚共王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温和得甚至使人觉得他有点迂腐。

楚庄王驾崩不久,申公巫臣利用出使齐国的机会携夏姬私奔到楚之敌国晋国之处,在楚国引起轩然大波。此夏姬被喻为春秋战国时期五大美女之首。

楚庄王灭掉陈国时,面对夏姬的美貌很动心,想把她纳入后宫。就是被申公巫臣所劝阻。楚国司马公子侧也想娶她为妻,也被申公巫臣的一席话吓得打消念头。哪知道申公巫臣这几年期间,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娶夏姬为妻,这自然引得公子侧暴怒。他向年幼的楚共王建议,用以重币把申公巫臣从晋国引渡回国。楚共王拒绝了他。公子侧基于申公巫臣为了一个克夫的寡妇不惜冒犯楚国之法,忘掉自己的使命,叛逃晋国,欺骗楚庄王等大罪,要求诛灭其九族。楚共王很快把申公巫臣的功过从公私分开来说,认为申公巫臣为楚庄王谋划则忠,但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则不忠。既不否认他的叛国,却把性质与罪大恶极区分开来。年幼的楚共王当时的决策,就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甚至可以说是深谋远虑。 如果按照公子侧泄私愤的做法,等于把申公巫臣推到绝路上,使他一心事晋。后来公子侧与令尹子重灭申公巫臣之族,使申公巫臣亲赴吴国,为吴训练军队,为了取信于吴,还把儿子留在吴国,可见他对自己祖国的决绝。这样晋吴联盟,在楚国后背上插上一刀。

错杀子反

楚国名将养由基,在楚晋大战之前,进行军事演习时,将叠堆的披甲射穿七层,拿给楚共王看。大臣向共王夸奖他:君有如此猛臣,何愁战而不胜?哪知楚共王很不高兴地说:如此卖弄技法,肯定会死在这种射技之上。于是楚晋大战时,楚国这位伟大的名将只能遵命背着空空的箭囊上战场,楚共王被魏锜射伤眼睛后,羞怒交加,命令养由基将射他之人杀死。给他两枝箭,养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将射伤楚共王之人射死,把另一枝箭交还给楚共王。尽管此事是被称为楚共王的历史笑谈,以为是他迂腐的表现,但却只有温和的君王才能有如此的思考。

楚晋大战时楚国处于劣势,公子侧有个侍从叫谷阳,见主公心情不好,便偷偷端来他喜爱之物,将酒称之为“椒汤”大拍主人的马屁。公子侧就这样因馋酒误事,醉得不省人事,楚共王三次派人与他商量军务,他依然无法醒来。不得已楚共王只得听从令尹子重的建议,撤离战场。养由基把公子侧绑在车上,行了两百多里,他才醒来。知道自己醉酒误事,大叫谷阳,大哭起来。楚共王害怕公子侧畏罪自杀,特别昭令:过去的时候令尹成得臣因为先王不在军中,打了败仗,自杀谢罪,尚在情理之中。现不谷率军打仗,公子侧只为副将,如有失误,全因寡人之过失也。哪知令尹子重,平时与公子侧不和,便利用这一事件大做文章,迫使公子侧自杀身亡。但从这件事情本身看来,楚共王的确是温和之人。

诸子争位

楚共王生养了五个儿子,长子招(即楚康王)、次子公子围、三子子比、四子子皙、五子弃疾。因五个儿子皆庶出,故楚共王这个忧郁寡断之君,无法决定谁继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主持社稷。

后楚共王将这块玉璧藏于祖庙,在某个节日,召五王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祭祖。偷看谁能接触在玉璧上,谁便可以继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盖跪上玉璧;二公子围祭拜祭时,胳膊肘压住了玉璧;三子比和老四子皙祭拜时无缘接触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弃疾,被人抱入祖庙祭拜,他两次跪拜,都压住玉璧。

我们现在看来,这个玉璧也许暗示宿命,也许楚国康王之后,内乱不休,皆因它而起。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驾崩,楚康王新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尽管无大成就,却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危害。甚至可以说,他依然是沿着先王争霸的道路上前进。楚共王逝,楚国大丧。吴国以为有可乘之机,违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国遵循的“闻丧不伐”的游戏规则,突袭楚国,以为可以趁虚而入抢夺地盘。楚国用败兵之计,将吴师诱入一个包围圈,伏兵迎头痛击,吴师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只好落荒而逃。楚国在这一战中,甚至俘虏了吴国大将公子党。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吴国的羽毛已丰,对楚国骚扰不断,特别让楚人头痛的是吴之水师。楚康王训练“舟师”,以应对吴国。楚还反其道而行之,楚水师进入吴境,尽管所获不多,有点无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国的威风。从此,使吴国水军再也不敢随便进入楚国的水域了。他征伐郑国,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也一再在诸侯各国面前显示了楚国北上争霸的雄心壮志。

一个国家历史太过长久,包袱很重。何况楚国是一个以王权公族为核心的国度,王权经常被削弱,多次酿成内患。楚康王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就是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他任命令尹的同时,增设了右尹一职。任用大司马时,增设右司马和左司马两个职务。对莫敖之职也做了改良。不仅这样,楚康王连管理车马机构也作了改良,设立了大厩、中厩、宫厩等。通过改革,权力重新分配,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加强了王权。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国的衰退已经显现。他死后,其子熊员继位是为楚郏敖。熊员的叔父公子围便是令尹,主持楚国政事。从楚国的历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这种权力交接之际,是王权最衰弱的时期,公子围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见外国使节,均是沿用楚王的仪式。在一次与诸侯会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国真命天子的派头,当时的诸侯各国预言,楚国离内乱不远。在篡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认定司马蒍掩是他最大的障碍,处心积虑加害于他,将国家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公子围在出使郑国时,行至楚国边境,宫廷眼线来报新主染恙,他以为是天降良机,即刻返回宫廷,以探看新主为名,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并杀死年幼的王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精通音律,应该是一位舞蹈家,据说宫廷歌舞时往往会亲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贵族疑为天人,瞠目结舌。他给后世留下了楚国宫廷最为生动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他生命终结的东征之战,时逢大雪纷飞,他穿着裘皮大衣,戴着貂皮帽,从中军帐内踏雪而出,面对着皑皑白雪大为抒情:啊!好雪,好雪!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仅是一个舞蹈家,还是一位诗人。可惜他的豪迈诗情用错了地方,当时随他东征的士兵衣衫单薄,手持兵刃立于帐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的视而不见,令全军将士寒心。

这时,楚共王的老三子比、老四子皙在老五弃疾的操纵下发动了宫廷叛乱,消息传到军中,楚灵王的军队随即溃散,可怜一代骄奢淫逸的昏君独自在空旷的山间转悠,身边连一个侍从都没有了,希望找个农户讨一碗残羹冷炙而不得,最后落得一个羞愤自尽的下场。

宫廷政变,楚共王的三个儿子,按照长幼排序分配权利,老三子比为王,老四子皙为令尹,老五弃疾为司马。弃疾尚在襁褓之中时,曾被抱入祖庙祭拜,也就是身体接触到玉璧之人,命运预示他比两个兄长更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此时的蔡国国破,由楚共王的老五弃疾为蔡公,蔡国的遗族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弃疾身上,为他筹谋争夺王位的计划。蔡国人自愿和弃疾合作,在新王当立之初,楚灵王生死不明,国势动荡,弃疾派一些心腹之人在郢都内外造谣惑众,楚灵王已率领东征大军逼进郢都,并宣部了叛乱者的十大罪状。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宫廷上的子比尚未坐热龙椅,因他太了解兄长凶残的本性,便急急如丧家之犬,不知所措,弃疾乘机恐吓两位兄长,使他们双双自杀而亡。

历史像预言的那样,弃疾登上楚国的王位,是为楚平王。楚平王之所以广为后人所知,他乃因为政治原因,代儿子娶秦女为媳,宠臣费无忌告知,这个秦女可是天底下第一美女,不妨纳入后宫,留作自用。厚颜无耻的楚平王便在儿媳拜会他时将之截留。

就是这个楚平王,把楚国的国运送入谷底,将伍子胥逼出昭关,留下“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历史恩怨。伍子胥这个楚国的叛臣到吴国后,与军事天才孙武联手,训练吴国的军队,得知楚平王已经暴亡,大哭起来,此仇难报,此恨难消!当他打回楚国时,将楚平王掘坟鞭尸,以泄心头之恨。

宽容叛臣

公元前589年,楚大夫巫臣为娶夏姬为妻,经过精心筹划,借出使齐国之机携带夏姬逃晋,废弃共王的使命。

《新序;杂事一》和《左传;成公二年》载,楚大夫公子侧准备将巫臣在楚的族人流放,为此去向共王请命说:“申公巫臣曾经劝谏先王(指共王之父楚庄王)不要收纳夏姬,现在他却废掉使命,携夏姬逃至晋国,他有欺先王之罪,请求将他的族人流放。”

共王回答说:“巫臣为先王谋划则忠,为自己谋划则不忠。他对先王醇厚亲爱,对自己轻薄寡虑,没有什么罪过。”于是拒绝公子侧的意见。

夏姬本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遗孀,楚国灭陈时,楚庄王和公子侧先后准备娶走,均被巫臣找借口劝阻,尤其是,巫臣有意编造说夏姬是克亲的灾女,才使公子侧打消娶走夏姬的念头。

但时隔不久,巫臣竟不惜冒犯楚国之法,废掉使命而携夏姬叛逃晋国,这使公子侧顿时产生受骗的感觉,由此又勾引起他失去所爱的嫉恨,出于一种报复心理,他寻找出一条并非捏造的罪名,请求楚共王给巫臣在楚国的族人以株连性惩罚。

楚共王对于贪色叛逃的大臣不会心无所恨,但他出乎意料地做出宽容叛臣的决定。他把这一决定以机智的回答表达出来,既没有否认巫臣贪色逃晋的过错,又没有肯定其“欺骗先王”的大罪。楚共王的回答界限分明,是非明确,在效果上既婉辞公子侧关于处罚巫臣族人的请求,达到宽容叛臣的目的,同时避免给人们留下有罪不罚、亵渎国法的消极印象。

楚共王告诉公子侧:“巫臣为先王谋划则忠,为自己谋划则不忠。”

这一回答的关键点是把巫臣的事君之事和为己之事严格地区分开来,其暗含的前提是,一个人只要事君尽忠,他个人私事如何处理是不必计较的,这就在承认巫臣贪色逃晋之事实的前提下,彻底排除对其定罪的可能。

楚共王还对公子侧讲,巫臣“对先王醇厚亲爱,对自己轻薄寡虑”,这样一说,巫臣非但没有罪过,似乎还成了一个爱君而忘我的少有的忠臣,公子侧至此再也难有话说。

楚共王的回答无意间给世人一条重要的提醒,即分析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应该把他的为国之事和为己之事区分开来,主要看他在为国之事上的立场、态度、能力和实绩,而不要过分考究其处理私事的枝末细节,应该“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列子·说符》中伯乐赞九方皋相马精技的感叹之语)这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识人之方。

楚共王决意宽容巫臣,是有自己深沉考虑的。巫臣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物,他逃楚居晋已成事实,其在楚的族人不会不被他所挂念,这一因素会使他永远不能全力事晋,但如果其族人受到楚国处罚,必然会把巫臣逼到全力事晋的道路上,这将给楚国带来莫大的不利。两相比较,还是不予处罚为上策。

据《左传·成公七年》和《史记·晋世家》载,公元前584年,楚将子反(即公子侧)诛灭巫臣的族人,巫臣闻讯后立即写信告诉子反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于是他亲赴吴国,打通吴晋外交。教给吴人车战和列阵之法,并将儿子孤庸留于吴国,诱导吴国从侧翼攻楚,楚国自此出现一个后方大患,不仅减削北上争霸的势头,而且后来一度为吴国攻破。巫臣这种对楚报复的行为,也从反面说明楚共王宽容决定的正确性。

公子侧认为巫臣的罪责是“欺先王”,其实楚共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作为庄王当时的太子,他庆幸父王没有接纳夏姬,使自己的太子之位免受可能发生的夏姬生子的威胁,他内心为此是感谢巫臣的,他不愿意让巫臣为此事而蒙罪。这一内心的隐情难以出口,因而用另一机智且极为得体的方式作了回答,拒绝对巫臣的定罪。

关于谥号

《左传·襄公十三年》:秋,楚共王卒。子囊谋谥。大夫曰:“君有命矣。”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大夫从之。

趣闻轶事

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的故事应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该书提到楚国的一位君主带着“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矢”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这则故事想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后来演变成为成语“楚弓楚得”。故事虽提及楚王,但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楚王,《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甚至连楚王都未提及,只说是一个楚国人,刘向在《说苑·至公》一书中说楚王指楚共王,后来的《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中又说弓是“乌号之弓”。在清朝的《儿女英雄传》中,该故事被概括为“楚弓楚得”。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