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治峰

黄治峰

(革命者)
中文名:
黄治峰
别名:
书群
国籍:
中国
人物简介:

黄治峰 (1891-1934) ,革命烈士。又名书群。壮族。广西奉议(今田阳)人,广西军官学校毕业。

近代名人推荐
中文名
黄治峰
别名
书群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西奉议县(今田阳县)百育乡
出生日期
1891
逝世日期
1934
职业
革命者
信仰
共产党

人物生平

早年在谭浩明部任职。1924年回乡组织农民运动。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历任右江赤卫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营长、第四纵队纵队长、第二十师副师长、军部参谋处处长。1930年随第七军主力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奉命回广西工作,途中遇害 。

黄治峰在青年时代改写过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哪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毛泽东也曾借用此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文革期间认为此诗为西乡隆盛所作。其实此为以讹传讹。原诗为幕末尊皇攘夷派

僧人月性所作,原题“将东游题壁”,可能是西乡隆盛引用过,而数十年后毛泽东又引西乡语,在中国广为人知,因此才有此误传。

附:西乡隆盛的原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的改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人物事迹

1923年,他受韦拔群在东兰一带发动农民斗争的启发,决心“服务桑梓”,以二都(奉议县甫圩、仓圩和百育乡北区一带)为中心,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反抗苛捐杂税的斗争。他首先兴办“业余夜校”,接着组织“革命同盟会”,带领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的青年学生和同盟会会员,分头到各乡和附近的恩隆、恩阳等县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鼓励大家摆脱“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束缚,号召大众反对贪官污吏。通过这样的走亲访友、登门串连以及通俗生动的演讲等方式,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洒向右江沿岸的广大农村和城镇。 

1924年8月,奉议县知事黄炽秋和团董周岱宗带领团丁到甫圩乡向农民勒索,黄治峰领导农民同知县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最后迫使省政府当局下令将黄炽秋撤职查办。这次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斗争情绪,掀开了奉议县农民运动的新篇章。 

为了更有组织地开展反封建斗争,1926年1月,黄治峰从韦拔群创办的农讲所学习结业返回奉议,积极筹办奉议县农民运动讲习所和筹建奉议县农民协会。3月,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农民部委任黄治峰为奉议县农民运动名誉委员。4月,各乡农协会联合办事处成立,他任主任。在此期间,黄治峰一方面注重组织建设,培养了60多名农运骨干。他不但亲自上课,而且自编讲义,还带领学员深入社会调查。通过训练,使学员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迅速提高,一批新干部成长起来。面对繁杂的工作,黄治峰干劲冲天,夜以继日,连星期天也不休息,总是下乡劳动或上街宣传革命理论。他的眼睛红肿了,脸庞削瘦了,但他心中的革命烈火却越烧越旺。他说:“为革命颠沛流离,甚至捐躯,有何可惜!”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黄治峰的出色工作,奉议县的农民协会很快就发展到25个乡,会员达1000多人,拥有200多名农民自卫军,并装备了100多支枪。另一方面,黄治峰投身革命实践,组织推翻奉议县县长曾伯龙的斗争。6月,素有“土霸王”之称的曾伯龙,借为国民革命军范石生部代购军粮之机,强行摊派,压低粮价(原定价八元,他才付给农民三元五角)从中贪污勒索,激起了广大农民的愤慨。各乡农会在黄治峰的领导下,集合1000多人到平马向范石生请愿,要求豁免无力交粮的农民的任务,已克扣的粮款要退还农民。范石生怕事态扩大,答应了农民的要求,并电请广西当局扣押了曾伯龙。农民斗争又一次获胜。这次成功,不但使农民扬眉吐气,而且进一步教育了群众,锻炼了一批骨干,积累了革命经验,推动了农民运动更为蓬勃地发展。

1927年7月,右江地区各县农军进行统编,奉议、恩隆两县为第二路,党组织任命黄治峰担任这路农军的总指挥。于是,他组织成立两县“革命联合会”,统一领导农军开展打土豪的武装革命斗争。 

为了打击奉议县的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黄治峰决定对民愤极大的大土豪黄锦升民团一网打尽。1927年8月9日上午,在周密的部署下农民活捉了黄锦升。接着,黄治峰指挥农军包围了土豪黄子贞(黄锦升之弟)的家,砸了炮楼,没收黄家财物。次日,召开群众大会,宣判处决罪大恶极的黄锦升,为农民报仇雪恨,奉议县男女老少无不拍手称快,欢欣鼓舞。武装暴动的胜利,强烈冲击着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令广西省反动当局惊恐不已,叫嚣什么“广西不要东兰,田南不要二都”,强行解散奉议县各乡农协会联合办事处,通缉追捕黄治峰。黄治峰早就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地继续革命。1928年10月,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并担任中共奉议县支部委员会委员。 

不久,为保证百色起义的顺利举行,黄治峰指挥农军两战两捷,受到邓小平、张云逸的赞扬。一次是在1929年10月28日,他连夜率领农军返回田州镇,吃掉敌人一个营;再一次是11月1日围攻土豪黄曹山的住宅,在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经过五天五夜的枪击炮轰,最终迫使黄家武装团丁缴械投降,黄曹山败逃,其财产被没收。

1927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爆发,黄治峰领导的农军又一次接受了革命的洗礼,后来这支农军被编为红七军第二纵队第三营,他任营长。1930年3月,右江苏区组建赤卫军指挥部、黄治峰被任命为总指挥,并任奉议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不久,右江赤卫队编为红七军第四纵队,黄治峰为纵队长。其后,黄治峰随军北上任红七军第二十师副师长以及红七军参谋处处长。 

黄治峰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仍然保持着普通士兵的本色,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行军北上的日子里,他很少骑马,常常把战马让给伤员。一天,宣传员谢扶民生病,黄治峰把马拉到他跟前,连声催促:“快上马吧,都是阶级兄弟,用不着客气。”黄治峰这种平易近人、以身作则的作风在部队里传为佳话。

1931年7月,红七军战胜许多困难,终于胜利到达中央苏区。1934年中央派黄治峰回右江工作,挑起更为艰巨的重担,继续领导右江地区革命斗争。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黄治峰在返回广西途中,被敌人杀害。时年43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