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周朝体制:儒家赞同,道家反对,墨家中立,法家是什么态度?

对于周朝体制:儒家赞同,道家反对,墨家中立,法家是什么态度?

()
中文名:
对于周朝体制:儒家赞同,道家反对,墨家中立,法家是什么态度?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可以说,西周的鼎盛与分封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这些说明这种制度有可取的地方,但是虽然起有可取之处,但也同时拥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分封制度其实很难真正的定义。 因为从根本上来看他是不三不四的,他并不倾向于集权,同时

商朝名人推荐

可以说,西周的鼎盛与分封制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这些说明这种制度有可取的地方,但是虽然起有可取之处,但也同时拥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分封制度其实很难真正的定义。

因为从根本上来看他是不三不四的,他并不倾向于集权,同时也不倾向于放权,说分封制度是一个管理制度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它的权利并不集中,天子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只要诸侯不听王命,那么,天子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地位和权利,诸侯也是如此。

如果治下的大夫通过各类兼并战争而做大做强,那么,诸侯也将成为大夫或贵族的傀儡,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根本上的管理制度,但是它也确实有作用,因为在分封制度之下,每一个阶层都是不够自由的,都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所以,分封制本身的性质很难界定。

儒、墨、道、法对于周朝分封制度的不同看法

也正因如此,分封制中的缺点非常明显,因此,就这样的制度,诸子百家产生过各种各样的争论,他们对于这层体系的观点是不同的,那么,本篇文章,我们重点的分析一下,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个学派,对于分封制度之下的周朝体制存在着哪些心思?而在此其中,谁的观点又最有作用?

首先,儒家对于周朝体制的态度

我们知道儒家的圣人孔子,是一个讲究克己复礼的人,而所谓“克己复礼”,指的就是一种恢复到西周统治制度之下的状态,而在孔子思想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儒家,必定对西周的体制非常赞同,而且费尽心思地想要维护。

无论是孔子的主张也好,还是后来孟子的王道政治传统也好,甚至于荀子的礼法思想也好,这些其实都是为了恢复周朝的统治,或者说这表达的是儒家对于周朝体制的一种向往,那么,儒家为什么对于周朝的体制如此赞同呢?

这就与儒家的主流观念有关了,千百年来,儒家都是主张中庸之道的学派,而所谓的中庸之道也是儒家的管理思想。在儒家看来,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定是需要管理的,没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默契配合,那么,这个国家必定不能够安稳发展。

所以,每个人不能是一个体,他一定是置身于某一种环境当中的,但是又不能让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强制性的框架之下。

  •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维护周朝制度

也就是说,不能强制性的要求他们遵守某些道理,去做某种事情,因此,在他们看来,一个国家最好的状态是要有一点管理,但是又不能统治得太死板,有一点自由,但是又不能太过放任自流,这与西周的分封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分封制度就是这样的,有放权,又有掌权,天子作为权利的最高峰,是天下共主,整个天底下最为尊贵的人,权力最为庞大的人。

但是在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基础上,天子又做到了将手中的部分权利分给诸侯,而诸侯作为一个王国内部最为崇高的人,他也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权力分散给大夫,这就是有掌权又有放权,有集权又有分权,而且不多不少刚刚分为三个层次。

所以,在儒家人看来,这就是无过无不及,整体看来恰到好处,因此,儒家对于西周的分封制度以及所形成的政治体系,是非常赞成并且卖力和维护的,就是因为分封制度之下的国家发展状态和政治环境与儒家的思想一脉相承。

其次,我们再来看墨家

墨家对于西周的政治体制说不上赞同,但是他们也绝对不是反对的。因为墨子期盼的是一种上下兼爱、“逐级尚同”的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做到,爱自己和爱他人一个样。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墨子的主张是由整个天下最为贤明的人来做天子,其次贤明的人来做国君,之后是乡长、里长各个层次,其实这就是一种阶级的状态,墨子希望通过鲜明的人组成的阶级来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低阶层的人总有向高阶层人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君主的做法会争先恐后被臣子效仿,如此一来,如果天子是一个非常圣明的人,那么,他的诸侯也一定会向着圣明的方向发展,进而影响到大夫等各个阶层,这就叫“逐级尚同”。

  • 墨家不反对西周的政治体制(中立状态)

所以,墨家对于西周的政治体制并不反对,毕竟要实现他的理想也需要阶级存在。但同时也不能说是赞成,因为墨子讲究的是一种大爱,要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要相同,要绝对平等,但是如果有阶级的存在,就必定会有利益纷争的不平等。

而本身“人”就是复杂的,在人的社会当中也不存在着绝对的兼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墨子的观念又与西周分封制度之下的阶级环境,有矛盾冲突的地方。

除此之外,墨子是一个主张劳动的人,并且对于劳动有很深的执念,他也提出过按劳分配的观念,谁劳动得多是获得的就多?相应的,谁做的贡献少,谁获得的就应该少?但问题在于,在西周的分封制度之下,无故富贵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的人他们在自身的这一代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他们依旧可以凭借着前代的功勋而非富即贵。

从这一点上来看,现实环境也与墨子的理念有所冲突;因此,对于西周分封制度,墨子也说不上赞同,究其原因,这也是与墨子的根本思想有关的。

道家对西周制度持反对态度

其实,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对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形成的政治体系有一定程度上的赞同,不同的是,儒家是绝对意义上的赞成,并且在此基础上卖力的维护墨家一般赞成一半反对,而在这两家之外的法家和道家则不一样,他们持有的是反对的态度。

我们先来看一下,道家为什么反对?道家的主张是小政府大社会名字无为而治,因此在他们看来,如果想要放弃,那就应该放到底,就应该回到原始的世俗社会里,并且做到像那个时代一样,无欲无求。

换句话来讲,就是主张这个社会根本,就不应该有权利这种东西,大家应该都生活在一种没有权利,没有利益纠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当中,但是西周的分封制度却并不是一个倾向于放权的制度,分封制有分权也有放权,但是归根结底,这种制度毕竟是有权利存在的,道家主张的是一种无权,组长没有权利,主张不需要权利。

所以道家,对于分封制是非常反对的,他们希望的是处在一种道德社会当中,所谓“”指的是天下大道,不是由谁来创造的,而是天地万物,自然孕生的,主张人按照自然的规律,按部就班的发展,不需要用什么来约束。

尤其是领导者,更不能过多的干涉自然社会的发展,更不要想着,提出什么替天行道的理念,而“分封制”虽然讲究“君权神授”,但是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种高阶层统治第一阶层的制度,与道家所主张的无全社会,主张的无为而治,背道而驰。

法家也反对西周分封制度

我们再来看一下,法家为什么会反对?其实法家反对的原因非常的现实,因为法家的底子都是国家主义者,所谓国家主义者,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富国强兵,集中权力。

但是在西周分封制度之下,体现出来的是三级所有、层层分权、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君不君”,“臣不臣”,必然会导致权力的分散,所以,到了东周的时候才会“大夫”失家、诸侯亡国、天子架空,所以,法家反对

对于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者,他们对当时天下的判断,或者说,他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是国破家亡,而且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他们认为本质上源于不该分权,因为如果诸侯不将权力分散给大夫,那么大夫能够有实力造反吗?如果天子不将权力分散给诸侯,那么诸侯能跟天子叫板吗?

因此,换句话来讲,整个天下之所以会被瓜分,天子的权力之所以会被掏空,是因为在最初的时候,天下就已经被分散了,天子的权力实际上也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因此想要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源头上出发,直接废除三级所有层层分权的制度,并且将权力全部集中在天子手中,所以,诞生了韩非和商鞅的主张——集权

  • 法家的集权

法家的集权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君主集权,然后是中央集权,实现君主集权的是秦孝公,通过商鞅的变法改革,他将国内大幅的权力逐渐集中到君主手中,并且通过法令的“定力”规定了秦国的发展框架。

对于全国子民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君主的权力得到增强,君主统一臣民的手段也得以增多,之后,秦国就在君主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后来秦始皇就实现了中央集权,缔造了大秦帝国,创立了帝国制度,从此,也就再也没有了所谓的“资产重组”,没有了所谓的“诸侯争霸”。

因为在大秦帝国建立之后,地方性的制度推行的是郡县,在郡县制之下,地方官员是由中央官员直接任命的,他们并不具备着自治权,更不具备者与君主叫板的实力,所以,天下混乱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变。

这倒并不是因为商鞅和韩非能够看到或者预测到,一定会有中央集权的那一天,而是在当时那个时代里,想要解决问题其实也只有他们的想法是可行的,他们看得很清楚,那个时代的资产重组,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阻挡的潮流了。

所以,无论是孔子希望的封土建国也好还是孟子理想的王道乐土也好,这其实都是一种分权的状态,但是权力分散就会引起各种势力之间的冲突,而冲突如果一旦爆发,只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到那个时候,没有人能够从权利的漩涡当中挣脱出来,他们或被动或主动的都必须要参与到战争当中,所以,才会有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所以乱世只能有统一来结束。

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个学派,他们对待西周的分封制度是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这其实是因为他们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他们做出的判断就不会相同,进而也就导致他们找到的原因不同,所以做出的应对措施也就不同。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通过历史的发展来看,儒家的“克己复礼”并不管用(起码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时代,最不管用),墨家的“兼爱”改革也不管用。

道家虽然是对分封制度采取绝对反对态度的但也并没有在那个时代里得到实际的应用,那个时候君主,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天子对于诸侯的控制权不断降低,势力不断衰微,几乎如坐针毡,而诸侯也不好过,诸侯与诸侯之间也不断的爆发兼并战争,并且对于天子和诸侯来讲,他们一旦失败,就是国破家亡,就是人头落地。

所以,诸侯也是如芒在背,同时大夫这个阶层也不容易,因为诸侯在发生兼并为的是取代天子,同样的大夫也在发生兼并,为的自然是替代诸侯,而战争就像是高山滚石,一旦开始想要停下来是难上加难。

因此,要保持原本的状态,停止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西周分封的诸多诸侯国,他们彼此之间的战争涉及到根本利益,为了活下去,就只能对抗下去,因此在当时那个时代里,想要结束战争最好的办法就是统一。

结尾

在法家的思想中,他们认为,只是想要集权,就必须要收权,而且是要收集那些封建贵族们的权利,但问题是,贵族在分封制度之下是获利的一方,正是因为有着爵位的世袭,有着权利的分配,所以,他们才会出现“无故富贵”的情况。

既然如此,要他们交出手中的权力容易吗?要他们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愿意吗?答案肯定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为什么法家在推行自身学术的道路上如此之艰难的原因。

既然那些得益者不同意法家的主张,但是对于时代来讲,法家的主张又是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既然如此,大家就只能够拼出一条路,只能够豁出命来干;因此,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才会如此血腥。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些艰难的时代,后世的历史发展才会相对来讲比较顺遂,实际上西周的分封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成功的,至少它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王朝,但是它的弊端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其实,分封制只是一个时代性的制度,它适用于西周所处的奴隶制社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弊端,既如此,就一定会经历优胜劣汰,而也正是因为在这些改革当中,分封被淘汰了,华夏民族才能真正的和而唯一,成为一个拥有同一种文明的民族,也才能凭借着文明传承发展到今天。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