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媵婚制”: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婚姻习俗

一文了解“媵婚制”: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婚姻习俗

()
中文名:
一文了解“媵婚制”: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婚姻习俗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据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曾盛行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叫作“媵”(yìng)。 《春秋》经文中曾多次提到“媵”,“春秋三传”对此均有解释—— 《左传》说:“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说:“媵者何?

商朝名人推荐

据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曾盛行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叫作“媵”(yìng)。

《春秋》经文中曾多次提到“媵”,“春秋三传”对此均有解释——

《左传》说:“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谷梁传》说:“媵,浅事也,不志。”“媵,礼之轻者也。”

综合三传的解释来看,“媵”是当时的一种礼制,具体而言,就是——

诸侯娶一异姓国之女为妻(西周规定“同姓不婚”),女方以该妻的姪(兄之女,侄女)和娣(妹妹)陪嫁;同时还会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诸侯国的女子一起出嫁,也各以姪和娣陪嫁。

这样一共就是九女。诸侯在聘娶这九女之后,便不再娶亲了。

不过,按《谷梁传》的说法,在当时的礼制中,媵制似乎并不重要。

到了东汉,著名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对媵制又作了更加详细的阐释,他说——

按照礼制,“君不求媵,二国自往媵夫人,所以一夫人之尊。”

也就是说,其它两个同姓国之女是主动来“媵”嫡夫人的,嫡夫人的地位最尊,其次才是左右媵。

为什么要以姪和娣陪嫁呢?“必以姪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尊、亲亲也。”

这是说,以侄女和妹妹随同出嫁,三人就可以荣辱与共,不相嫉妒,共保其子。有侄女相随,以备“尊尊”,有妹妹相随,以备“亲亲”。(“亲亲”、“尊尊”是西周礼制的重要原则。)

为什么“诸侯一聘九女”呢?因为“九者,极阳数也”,九为阳数之极。

又何以“诸侯不再娶”呢?“不再娶者,所以节人情,开媵路”,让媵妾也有承恩受宠的机会。

而对于姪娣从嫁为媵妾,还有相应的规定:“妇人八岁备数,十五从嫡,二十承事君子”。

姪和娣八岁可以备嫁,但要等到十五岁才能前往夫家跟从姑姑或姐姐,到了二十岁才能侍寝。

这样,诸侯所聘之九女,以嫡夫人地位最尊,具体又分为三个小团体:嫡夫人和她的妹妹、侄女,右媵和她的妹妹、侄女,左媵和她的妹妹、侄女。

因嫡夫人和左右媵出自同姓之国,所以她们皆系同宗,很可能还是亲戚。

最后,在子嗣继承的问题上,如果嫡夫人有子,当然是立嫡子;如果嫡夫人无子呢?何休阐述说:

按照礼制,“嫡夫人无子,立右媵(之子);右媵无子,立左媵(之子);左媵无子,立嫡姪娣(之子);嫡姪娣无子,立右媵姪娣(之子);右媵姪娣无子,立左媵姪娣(之子)”。

那姪和娣之间先立谁呢?何休说:“质家亲亲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姪”。

也就是说,尚质的人家重视“亲亲”,先立娣之子;尚文的人家重视“尊尊”,先立姪之子。

通过何休的阐述,媵制可谓十分严密,相当完整了。

然而,纵观一部春秋史,却找不出一个完全按照上述礼制施行的例子。

据有关学者研究,在春秋史中,“以姪娣从”的现象很多,其中主要是“以娣从”,即以妹妹陪嫁比较多见;

“二国往媵”并不多见,也有一国往媵或三国往媵的现象;

“同姓媵之,异姓则否”的反例则很多,“异姓媵之”很常见;

所谓“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就更与史实不合了,诸侯一娶再娶的例子很多。

对于上述媵制既有符合事实之处,也有与事实不符,甚至完全背离之处,有的学者认为,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形势已非西周时期可比。

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媵制只是汉代儒家学者对先秦媵制进行整齐划一整理后的结果,当时的制度肯定不会如此。

还有学者认为,媵制与“以姪娣从嫁”的婚俗是两回事——

媵制是奴隶制时代的一种礼俗,“媵”为“赠送”之义,当某贵族之女出嫁时,本国自不必说,一些同姓或异姓之国也要来馈赠礼物,即所谓“媵”或“来媵”。礼物之中既有“媵器”一类的陪嫁物品,也有“媵臣”或“媵妾”一类的陪嫁奴隶。

而“以姪娣从嫁”的婚俗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群婚制,比如“普那路亚婚”——由一个氏族的兄弟与另一个氏族的姐妹实行群婚,兄弟之妻为我妻,姐妹之夫为我夫。

当然,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春秋经传所述的媵制是存在的,尽管未必全如后来汉儒描述的那样,它既是上古群婚习俗的残余,也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下的一夫多妻制。

同时,媵婚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可以实现国与国、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在春秋争霸混战的历史时期尤为流行,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甚至不惜打破“同姓媵之,异姓则否”等礼制。

经春秋而入战国,诸侯国大量灭亡,寡头争霸,终至一统,媵婚制也就渐渐没落了。

对于上述说法,您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相关阅读:

2500多年前,春秋铸剑大师的这项绝技,至今仍未完全破解!

商鞅、卫鞅、公孙鞅:先秦人的名字,真让人抓狂!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