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
中文名:
王安石与司马光 变法者与守旧者的深刻思考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王安石给人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文人。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超赞,诗歌更是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对于王安石另一个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后世却是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其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而

宋朝名人推荐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王安石给人最初的感觉是一个文人。这可能是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写得超赞,诗歌更是雅丽精绝,意境高妙。但是,对于王安石另一个身份——政治家的身份,后世却是褒贬不一。赞赏他的人,视其为贤明宰相,“一代圣人”;而反对他的人,则称他是“元凶极恶”,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王安石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脾气倔,是缺点,也是优点。因为只有这种我行我素的人,才能在满是荆棘的变革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我想神宗当初选中王安石主持变法,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然而让神宗想不到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安石的性格特征,不止“脾气倔”一点,还有固执己见、难以容人等实打实的缺点。

  二、从好友变成死敌

  司马光与王安石曾是相互倾慕的好朋友,但就是因为这场变法,使得两人渐行渐远,彻底葬送了友情,并最终成为政治上的死敌。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进士。本来司马光不用参加科考也能当公务员,因为他的父亲在地方上做知府,符合恩荫子女的条件。但司马光不愿意沾父亲的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高中进士甲科,这时他才二十岁。加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很早就被人广为传扬,所以司马光不仅是一个政治新秀,而且还是一个受人追捧的名人。

司马光

  相比于司马光,年轻时的王安石就要黯淡了不少。

  有一种说法认为,王安石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始终不愿意进京任职,一次又一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过早地与朝中那些树大根深的大佬过招。因为,从现有的史料看,王安石属于那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人,你让他放下身段,去配合能力不如他的领导工作,几乎不太可能。

  所以,无论说王安石是特立独行,还是说他是韬光养晦,甚至是沽名钓誉,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安石这种有意无意的举动,确确实实给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以至于到最后,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用司马光的话说:“介甫(王安石的字)一人享有天下大名30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介甫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的恩泽。”

  尽管司马光如此看重王安石,可真遇到具体的政治问题时,两人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王安石还未出任参知政事,宰相曾公亮等人上言,说河朔一带受灾,国库的钱不多了,请求皇帝在举行祭祀的时候,不要再穷大方,少给大臣发点红包。司马光也认为,救灾要紧,朝廷的大臣,应该节约开支,能省就省,从自身做起,起到表率作用。

  王安石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国库里钱少,不是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是弄清钱少的原因,原因就是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问:“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搜刮百姓的口袋罢了。百姓的口袋要是没钱,就有可能成为盗匪,这绝不是什么善法。”

  王安石不以为然并非常自信地说:“真正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呵呵一笑,道:“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都有一个定量,不是在百姓那里,就是在朝廷这里。你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肯定是从百姓那里巧取豪夺,其坏处比增加捐税还大。这不过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把戏罢了。”

  神宗皇帝估计也听不懂两人争论的具体是啥,他唯一知道的是,朝廷穷得快揭不开锅了,王安石说他能搞到钱,所以我必须得支持他,而且是无条件支持!

  王安石变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颁布实施的。

  三、变法路上无朋友

  当然了,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知道,无论多好吃的饭菜,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同理,一项新措施的推行,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它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从前面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出,它更多是站在朝廷和百姓的立场上制定的,因此也就难免侵犯到权贵集团的利益,且必然会遭到这些人的反对。

王安石与司马光

  因为只要我们认真翻检一下当时和后世的文献资料,就很容易判断,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并不是什么思想僵化和保守的人,他们与那些大地主和大官僚,没有什么利益上的往来。相反,我们从后来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司马光甚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光蛋,家里只有三顷田,而且老婆死了还没钱埋,把家里的地给典押了,才搞到一点钱办丧事。

  而司马光的“死对头”王安石呢?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说他家里大概有三千亩田,这在当时应该也是大地主了。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就给人扣帽子,毕竟,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的暴力评判方式很容易进入死胡同。尤其像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正值人生事业的高峰,他们冒着丧失政治前途的风险与皇帝对着干,怎么猜想也一定有更崇高的目的才对。否则,就很难解释他们是如何在当时与后世获得如此崇高名望的。

本文转自历史春秋网,作者利华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