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立贤会导致内乱不断,而朱允炆无强大的外戚势力故被立为皇太孙

如立贤会导致内乱不断,而朱允炆无强大的外戚势力故被立为皇太孙

()
中文名:
如立贤会导致内乱不断,而朱允炆无强大的外戚势力故被立为皇太孙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朱元璋下令自今百司所奏之事,都要抄送皇太子知晓。第二年,又进一步下令“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换句话说,普通的小事朱标自己拿主意就行了,不需要通知父皇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的权力再次升级

宋朝名人推荐

从洪武五年(1372年)开始,朱元璋下令自今百司所奏之事,都要抄送皇太子知晓。第二年,又进一步下令“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换句话说,普通的小事朱标自己拿主意就行了,不需要通知父皇朱元璋。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的权力再次升级,朱元璋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而且太子本身既子嗣旺盛,又深得臣下之心,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一旦老皇帝驾崩,朱标必然可以顺利接班,带领大明走向进一步的辉煌。

可惜世事不能皆如人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38岁的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溘然长逝。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余紧接着要思考的就是,选谁再来做接班人?

方案一:立子

第一选择:立嫡

对于诞生不过二十多年的大明朝来说,一旦开国雄主驾崩,二代君王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来稳住朝局。根据普遍的真理,有一句话叫“国赖长君”。况且朱元璋本人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于情于理,都应该另立一子来继承皇位。那么从朱元璋一贯推崇的“嫡子本位”来说,应该立朱标的亲弟弟秦王朱樉。

但是问题在于,皇太子之所以突然薨逝,是因为在巡视关陕途中染病。而之所以要巡视关陕,是为了给镇守西安的弟弟朱樉收拾烂摊子。秦王在封国作恶多端,惹到天怒人怨,以至于朱元璋不得不把他紧急召回南京进行训斥。若非太子从中斡旋,其秦王的爵位险些就被废除。《明史》记载:“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因为太子薨逝,反而立秦王为接班人,何以服众?何况真要把江山交到朱樉手上,恐怕朱元璋在棺材里都不得安宁。立秦王为皇太子,断不可行。

朱元璋

第二选择:立贤

其实朱元璋并不缺乏能力出色的儿子,比如封国山西太原的第三子晋王朱棡,封国北平的第四子燕王朱棣,乃至封国武昌的第六子楚王朱桢和封国成都的第十一子蜀王朱椿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晋王和燕王各自掌管山西和北平都司及三护卫官军,手下都有十多万人马,称得上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朱标薨逝后的第三天,《明太祖实录》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戊寅,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

后世专家众口一词认为这段记载是朱棣靖难成功后,篡改《明太祖实录》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可问题是朱元璋难道真的没有考虑过让晋王或者燕王来做皇太子们?他一定想过,但就像刘三吾所说,一旦立燕王,那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或者说要是立晋王,那同样置秦王于何地?不成器的秦王,是横亘在晋王、燕王前面的一座大山。一旦朱元璋开了立贤这个口子,日后大明王朝每一代的皇子必然会为了太子之位拼死争夺,这对于王朝的长治久安是极端不利的。

换句话说,不管是立秦王、晋王还是燕王,都会有人不服气。大明江山恐怕立时要陷入皇室手足自相残杀的残酷局面,这个方案行不通。

方案二:立孙

事实上明朝的继承制度并不是长子继承制,而是长房继承制。原则上只要长房一脉没有死绝,继承权就不能转移到其他儿子头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立朱标的儿子做继承人是合法宗法制度,名正言顺的选择。但是问题又来了,朱标的儿子之中既有其原配已故皇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又有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偏偏朱允炆还比朱允熥年长一岁,这继承人该选谁更合理呢?

第一选择:朱允熥

常氏一共为朱标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即朱元璋嫡长孙朱雄英,9岁的时候便已夭折。因此从宗法上说,常氏的次子、太祖第五孙朱允熥,就是实际意义上的朱标嫡长子、朱元璋嫡长孙。

常遇春

朱允熥的外家,有着极其强大的军方背景。他外祖父常遇春虽早已逝世,但舅舅常升是开国公。母亲常氏的亲舅舅更是大权在握的凉国公蓝玉。

朱标在世之时,常家和蓝家固然是唯太子马首是瞻,但现在朱标不在了,朱允熥又只有15岁。万一自己哪天突然驾崩,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会不会成为外戚们的傀儡?武将乱政,国家必亡。

第二选择:朱允炆

在朱元璋面前,宗法制度是为了皇权服务的,而不是用来制约他本人的。在朱允炆生母吕氏成为太子继妃之后,朱元璋大手一挥,朱允炆摇身一变就成了太子嫡子。既然是嫡子,当然继位优先级就高于弟弟朱允熥。

朱允炆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外孙,不但毫无军方背景,甚至连个舅舅都没有。选朱允炆做接班人,既没有实力强大的外戚,又符合二代君王以文治国的政策,对朱元璋来说是最稳妥的一个方案。但是如此做,必将引起朱允熥背后军方势力的反弹。清除开国勋贵,就此被朱元璋提上议事日程。

巧立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秦王朱樉被打发回西安,表示太子之位和他彻底无缘。8月18日,包括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开国公常升在内的大批公侯被派往山西展开农业生产大练兵。《明太祖实录》记载:“丁卯,上以山西大同等处宜立军卫屯田守御。乃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曰:‘屯田守边,今之良法。而寓兵于农,亦古之令制。与其养兵以困民,曷若使民力耕而自卫?尔等宜往山西布政司,集有司、耆老,谕以朕意。’”

朱允炆

勋贵们前脚刚走,后脚朱元璋就在9月12日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把公侯派往山西,其实是将他们置于晋王朱棡的监视之下。晋王嫡长子晋世子则被留在南京作为人质。同时远在北平的燕王在册立太孙之前被召回南京,一旦晋王有所异动,燕王可以立刻领兵出征。朱元璋在防着功臣们的同时,对自己几个实力雄厚的儿子同样没有放下戒心。

十一月的时候蓝玉平定了四川建昌卫月鲁帖木儿之乱,随即奉旨回京。十二月的时候冯胜等人也被调回南京。而在公侯们回到南京之时,朱元璋布置已定,一场无形的大网即将罩向他们。事实上就在一个多月以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就爆发了震惊天下的蓝玉案。

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发现,立朱允炆为接班人,是当时条件下朱元璋的最优选择。作为一个治国经验丰富的老牌政治家,朱元璋所做的每一步决定,都有着深思熟虑。至于日后朱棣靖难,天下也只是在朱家子孙自己内部转移了一下,到底没有便宜了外人。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