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伯邑考为何跟姬发叫法不同?他名字背后是一场残酷的宫斗戏

封神:伯邑考为何跟姬发叫法不同?他名字背后是一场残酷的宫斗戏

()
中文名:
封神:伯邑考为何跟姬发叫法不同?他名字背后是一场残酷的宫斗戏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西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结果却是次子姬发上位,捡了个大便宜。我们仔细梳理相关细节,就会发现,姬发顶替伯邑考,并不是简单的突发事件,而是有预谋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宫斗戏。 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羑里城整整七年,临行前,姬昌

商朝名人推荐

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西岐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结果却是次子姬发上位,捡了个大便宜。我们仔细梳理相关细节,就会发现,姬发顶替伯邑考,并不是简单的突发事件,而是有预谋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宫斗戏。

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羑里城整整七年,临行前,姬昌交代国事,他明确表示,不过是七年之灾,性命无虞。事后,他会完璧归赵。并且,姬昌把国事托付给了嫡长子伯邑考,要他坐镇西岐,文武群臣和文王百子众星捧月,拱卫储君。

结果就出了这样一档子事,贵为西岐未来掌舵人的伯邑考冒死献宝朝歌城,被九尾狐苏妲己设计谋害,姬昌忍痛啖子,装疯卖傻,夸官逃离。

如果没有伯邑考之死一事,怎么可能轮得到次子姬发上位,成为西岐新主周武王呢?伯邑考的行为,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这不符合姬昌的嘱咐叮咛。

事出蹊跷,必有妖孽。这段故事后背,实际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兄弟夺嫡之争,奥妙就在伯邑考这三个字上。同样都是姬昌的儿子,姬发之所以称姬发,而伯邑考却独树一帜,这就是奥妙所在。

伯邑考冒死献宝:飞蛾扑火的诡异行为与众叛亲离的客观境遇。

西伯侯姬昌临行前演算八卦,前后事深思熟虑,交代伯邑考临时摄政,按兵不动,坐等他七年灾满,全身而退,回到西岐再做盘算。

伯邑考却坐不住了,眼看七年期满,老父亲姬昌就要功德圆满,重返西岐,他上赶着去朝歌城献宝。如此,表面看,是伯邑考的一番孝心,赤子之心,孝感天地。实际上,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招险棋。

话说伯邑考要往朝歌为父赎罪。时有上大夫散宜生阻谏,公子立意不允,随即进宫辞母太姬,要往朝歌赎罪。——《封神演义》

伯邑考飞蛾扑火,执意献宝纣王,西岐勋贵们是什么反应呢?

站队伯邑考,劝谏阻止他的人,主要有两位,一个是主管外交的文臣之首上大夫散宜生,另一个,就是他的儿子“公子立意”。他的母亲太姬也只是象征性地交代了一句话,一路小心。

文王百子,除了一个在外学艺的螟蛉子雷震子,其他无一劝阻的。西岐股肱,散宜生是文臣,站队伯邑考,可是,武将之首,南宫阔一言不发,显然,他选择了站队姬发。如此,整个西岐的硬实力部分都倒向了次子姬发。这也是老太太都不能多发声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纣王用了离间计。

伯邑考名字的奥妙:姬昌被囚,纣王敕封伯邑考为新的“西伯侯”。

在姬昌的一番精心治理下,西岐日渐隆起,纣王如鲠在喉,寝食难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囚禁姬昌,离间伯邑考和姬发。

邑考辞去,竟到殿前与弟姬发言曰:“兄弟好生与众兄弟和美,不可改西岐规矩,我此去朝歌,多则三月,少则二月,即便回程。”——《封神演义》

伯邑考东去朝歌城,对姬发这个好兄弟也有一番交代,关键词:不可改西岐规矩。这大概也是伯邑考最后一次施行监国摄政大权了吧。大势已去,心有戚戚。

伯邑考与从人一日行至汜水关。关上军兵见两杆进贡旛幢,上书西伯侯旗号。——《封神演义》

伯邑考是以什么身份拜见纣王的呢?西伯侯。“上书西伯侯旗号。”伯邑考是个小心谨慎的人,谦谦君子温文如玉,他断然不会僭越,有失礼数于殷商天朝上国。显然,此时的伯邑考已经被纣王敕封为“西伯侯”,取代了姬昌的位子。

好,重点来了,姬发带个姬字,伯邑考为啥名字里没有姬字呢?

说来你可能不大相信,伯邑考这三个字,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字是指的具体的人名,伯邑考等于是个无名氏。长公子扶小苏和你一起来玩个拆字法,不,拆名字游戏。

伯。上古三代夏商周,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其实姬发、姬昌这样的称呼是不对的,是我们后来者的一种说法。伯仲叔季,伯邑考是老大,所以用“伯”,那为什么姬发不叫“仲发”呢?本公子认为,伯邑考这个“伯”字,是爵位称呼,官爵做姓也是古代的一个惯例,比如商鞅,他是卫国人,就叫卫鞅,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就叫作公孙鞅,当他成家立业了,有所成就了,被秦王封在商地,就叫做商鞅。如此,伯邑考前面俩字,“伯邑”,就是封在某地的伯侯,新任的西伯侯。

至于“考”这个字,本意应该是“父亲”的意思,先父,过世的父亲,这应该是伯邑考的儿子们给他的怎么个尊称。这样看的话,伯邑考三字,并没有具体到姬昌嫡长子的名讳上,真的就是个无名氏了。我们按通俗易懂的观点来,简单把这个“考”字理解为封地,这样来说明。当然,所谓的周文王、周武王、纣王,都是对死人的一种称呼,谥号,当时是不可能怎么叫的。

姬昌在被纣王软禁后,纣王剥夺了姬昌的西伯侯爵位,把姬昌的嫡长子扶起来,成为新一代的西伯侯,就叫做“伯邑考”。

姬昌的次子叫姬发,后面的儿子们都叫作姬某,嫡长子却被称作伯邑考,这就是其中的奥妙与真相。

伯邑考三字背后的各方博弈:姬昌顺势而为,姬发取代伯邑考,纣王失算。

纣王囚禁姬昌于羑里城,没有指直剥夺他西伯侯的名号,而是同时扶持姬昌嫡长子伯邑考做了另一个西伯侯。三十六计,离间计。

对伯邑考来说,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西伯侯迟早会是他的。他的父亲姬昌被囚,国不可一日无主,他来临时做个西伯侯似乎对西岐更有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散宜生作为姬昌的心腹,首席智囊,可能他最懂姬昌的心,在周文王回来之前,稳定大局是重中之重,所以,他选择了站队伯邑考,尽心竭力做辅助工作。其他人就不一样了。所谓的四才八骏,缄口不言,讳莫如深,手握军权的南宫阔则站队姬发,作为次子的姬发也蠢蠢欲动,树起了一个山头,对伯邑考表示不满。

如此,伯邑考腹背受敌,道义上似乎也不够稳固。无奈之下,他才冒死去朝歌城,想要获得父亲的首肯与支持。

当姬昌得知伯邑考亲临朝歌城的时候,他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纣王在下一盘大棋,纣王要搞得他们骨肉分离,手足相残,来达到进一步打压,彻底瓦解西岐的目的。

他的孩子伯邑考中了纣王的拳套,在西岐一定受了排挤,才找他释厄。他辗转反侧,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终于来了。两位西伯侯见面了,只不过,姬昌是个大活人,他的儿子伯邑考被端放在一个盛肉的红漆大盘子中。

二选一,还是玉石俱焚?姬昌当然选择了前者。苏妲己和纣王在给姬昌下套,一心要把他置于死地,彻底搞掉西岐。姬昌顾全大局,深谋远虑,选择了牺牲伯邑考,继续跟纣王做周旋。

姬昌都这样做了,纣王万万想不到,也没话可说,放行。姬昌仍然是西伯侯,还获得了可以征伐诸侯的斧钺。

死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姬发获得了众多支持,伯邑考已经死去,姬昌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姬发身上。由此,姬昌百年之后,姬发成功上位,在姜子牙辅佐下,号称周武王,扛起了灭商复仇的大旗,结局如他所愿,功成名就。

宫斗戏的延续:三监之乱与邵公、周公之争。

封神之战结束,封神封侯。守三恪,周武王封纣王子嗣武庚于殷商故地朝歌,管叔、蔡叔、霍叔,姬发的三位兄弟共同监国朝歌。武庚不满,管叔、蔡叔、霍叔也不知足——姬发可以取代伯邑考,他们哥儿几个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三监之乱,结果被周公旦平息。

周武王姬发上位短短数年就驾崩了。周成王上位,期间,就发生了邵公和周公争斗的事件。尽管孔圣人一味标榜、吹捧周公旦,实际上,邵公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周公甚至一度被周王怀疑,驱离宗周权力中心,下放南阳地区。邵公是谁?他是周文王叔伯兄弟的后裔,也来了怎么一手内斗争权的把戏。

姜子牙封神成功,周武王说他劳苦功高,累了,该隐退去颐养天年了。东海尚人姜尚秒懂,杯酒释兵权,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弓藏,是时候去种几亩地养几棵花草了。

——伯邑考,名虽为考,实不可考。周家天下八百年,都做了饭后谈资,博君一笑。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