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倭患不独存在于嘉靖一朝,而是自明初以来就已存在,贯穿整个明代。为此,明政府在各个时段采取了不同的海洋政策,这些政策无疑深刻影响着倭患的走势。 总体而言,明政府的海洋政策大致可分为(海禁、开海与回归海禁)三个时期,本文拟以此为线索,分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实际上,倭患不独存在于嘉靖一朝,而是自明初以来就已存在,贯穿整个明代。为此,明政府在各个时段采取了不同的海洋政策,这些政策无疑深刻影响着倭患的走势。
总体而言,明政府的海洋政策大致可分为(海禁、开海与回归海禁)三个时期,本文拟以此为线索,分时段进行论述。
一、海禁时期——自洪武至嘉靖
明初,江浙沿海的张士诚、方国珍势力被击败后,余党逃亡海外并与倭寇勾结,出没海上。朱元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在政府层面派遣使者招徕日本国王,以维持官方层面的朝贡体系,并设立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作为朝贡体系的地方组成机构;另一方面,在民间层面施行海禁政策,禁止沿海居民出海,并在造船等方面予以严格限制,此为海禁政策之始。
(琉球的朝贡贸易船)
就以上两种政策而言,朝贡体系属官方层面招徕远人之举,而非推行海外贸易的机构,因而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中日双方的贸易需求;同时,海禁政策则对民间出海贸易制定了严格的限制。
明政府的海禁政策自国初一直持续了近200年,期间颇值一提的是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论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府促进海外贸易的经济举措,然而现有研究已充分表明其致力于招抚流人归国的政治意图,此外,由于其处于明朝国力强盛、民间海外贸易势力萧条时期,因而难以对中国的海外贸易产生利好影响。
(郑和下西洋)
以上种种,均使日本同中国的正当贸易备受压制。为了使自身商品需求得到满足,日本商人往往采取走私贸易的形式同中国商人进行产品交换,甚至袭击、掠夺明朝东部沿海地区,带来极大的安全、财产隐患,是为倭患。
通观有明一代的倭患,尤以嘉靖一朝至为猖獗。嘉靖朝倭患以宁波争贡事件为起点。宁波争贡事件指的是日本国王源义植年幼无势时期,日本左、右京兆大夫所派使者宗设、瑞佐二人在宁波争夺朝贡权的事件,双方干戈大起,杀掠浙中,落草为寇,而中国军队竟不敌倭寇势力,致使倭人对中国产生轻视之心。
(倭寇抢劫财物)
针对这一突发事件,给事中夏言上疏称倭患因市舶而起,其言下之意是,废除负责接待朝贡贸易使者的市舶司即可平息倭患。自此,朝廷开始施行罢设市舶司的政策。
但这一政策背后潜伏着极大隐患。因为早年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市舶司仍可作为官方朝贡贸易中商业往来的途经而存在,民间走私贸易不至太过。一旦市舶司被罢,中日的商业往来便仅剩民间走私贸易一途。
然而,走私贸易并无专门管理机构,使得倭人往往依赖中国本土商家,有时甚至牵涉中国的官员。双方因语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以及部分人士的偷奸耍滑,难免纠纷频发而又无法决断,不可避免地会诉诸武力解决。因而在这矛盾重重、竞争激烈的走私贸易过程中,倭患愈演愈烈,以致产生汪直、徐海那样的武装海盗群体。
(明《倭寇图卷》)
由于此时倭患之势已成,即使嘉靖三十年暂时放宽海禁,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无益于倭患的平息,反而使其有恃无恐。
若要倭患问题得到真正解决,无疑需从根源上解除双方商业贸易方面的阻碍,积极开海,促进双方商业往来,同时还需强大的武力作后盾以维持贸易的正常进行,对贸易加强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就武力方面而言,嘉靖中期不断派遣大臣(朱纨、王忬、张经、胡宗宪等)练兵捕讨倭寇,耗费兵力、财力无数,而倭寇却攻之不尽,往往死灰复燃。观其缘由,乃因与武力配合并行的措施并非开海贸易,反倒是进一步收紧海禁措施,加大剿捕力度。
(张经)
这一武力剿捕和海禁政策的结合使得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走私贸易因海禁而愈益猖獗,禁无止境;另一方面明政府以武力强行镇压,致生反弹,进一步促使海盗发展军事实力固守自保,为走私贸易保驾护航,使走私贸易更加有恃无恐,就此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由此可知明政府的罢市舶司、严守海禁是得不偿失的政策性失误,只有在强大军事实力保障下变海禁为开海通商,方能扭转形势。
至嘉靖末年,在戚继光等人的武力镇压下,倭寇备受震慑,不再嚣张,开海通商的条件已然具备。隆庆初年,明政府进行了这项尝试。
二、开海时期——自隆庆至万历
隆庆初,明政府应臣民之请一改以往海禁策略,实行开海通商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开海面向东西洋诸国,唯独对日本仍行海禁,这无疑再度刺激了日本商人的走私贸易,同时中国商人也往往借口贸易南洋而在航行到一定海域后转行日本。
此外,即便是朝廷同意开海,但对于中国商民的航海力量往往仍多加限制,在出海船只数量、大小、时间、货物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加诸贸易层面的障碍,转行日本的船只在这种限制下被迫承担商业成本加大的重负。
好在虽然有以上种种限制,中日贸易不似以前海禁时期那般阻碍重重,反倒是进展得如火如荼。中日双方在白银、丝茶、瓷器等方面的贸易一度兴旺发达。随着贸易往来的兴盛,倭患也得以平息。
开海政策施行至万历二十年,适逢日本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并进而试图征服中国,因而明政府于次年再度推行海禁。然而这次海禁属临时插曲,5年后,因日本从朝鲜退兵,开海政策回归旧貌,一直实行至万历末年。
(丰臣秀吉)
总之,明政府自隆庆以来的开海政策前后实行时间约为50年,这相对于明代276年的漫长时段而言无疑是短暂的。
三、回归海禁——万历末至崇祯
万历间,因国际贸易的发达和商品需求旺盛,西方国家同中国的商业往来和日本同中国的走私贸易并驾齐驱,促使中国沿海地区活跃无比,活跃中蕴含着争端。
然而,因万历三大征而遭受重创的明朝廷无力解决这些争端,以至海防日渐薄弱,难以应对西方葡萄牙、荷兰商人的竞争与非法掠夺。出于安全层面的考量,明政府再度回归海禁政策。此次海禁政策的施行直至明亡。
四、总论
综上,明政府若想海疆安定、倭患不起,强大的武力和开放的海洋政策缺一不可。明前中期,国家虽武力强盛,但始终不能将倭患平息殆尽,原因就在于其施行的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日双方的贸易往来。
相较而言,明末政府虽推行开海政策,允许同各国通商往来,但因武力衰微,从而无力保障贸易纠纷的解决,最终仍不得不走向对海禁政策的回归。只有隆庆至万历间的短短50年,明政府的武力发展和开海政策同时并举,使倭患得以平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反观今日外交,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强大的综合国力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结合,方能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昂然屹立。
参考资料:
1、(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五《沿海倭乱》,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日)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3、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