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周来说,史学界有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词汇称呼这个时代,那便是“春秋战国”,而后人每每提到这个概念,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在这么多诸侯崛起的过程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并不是在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强国,而是个看似不起眼的
周文王姬昌陵墓探究
商代东土诸部的“亞”族铭文集萃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中国出土一件文物,实为夏朝古文字“夏篆”,西方考古家坐不住了
周顷王姬壬臣,没钱办丧事的君王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姜子牙简介,被尊为百家宗师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少年歌行》萧瑟雷无桀男扮女装,混入后宫向宣妃讨血给无心解毒
河南出土五个骷髅头,疑是夏朝遗物?历史上的后羿竟是暴君
对于东周来说,史学界有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词汇称呼这个时代,那便是“春秋战国”,而后人每每提到这个概念,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在这么多诸侯崛起的过程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并不是在后来影响力巨大的强国,而是个看似不起眼的郑国。当然,史学界对于郑国的霸业并不是非常认可,所以只能算郑国为“小霸”。但郑国的霸业无论大小,他们在东周诸侯中崛起最早,并且因为他们的崛起,公开不给周天子面子,以下犯上射伤周王等情况,都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如果郑国不崛起,东周的历史走向肯定不一样,甚至与周王室是否威严扫地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还是从郑国因何而兴起分析一下,这是一个在历史上看似不是很大,实则不小的话题。
其实郑国在周王朝的诸侯中,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他们的开国始祖,史称郑桓公,基本可以认为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在成为诸侯之前,被称为王子友,周宣王中兴的过程中,王子友肯定也是辅佐兄长出了不少力,立下不少功劳,因此周宣王为了奖励自己的弟弟,给他封了一个土地,成为一国国君,这个诸侯国就是郑国,爵位为“伯爵”,在西周五爵中名列中等,所以“王子友”就变成了“郑伯友”。但周宣王封郑伯友为诸侯,除了要奖掖弟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让郑国替王室守卫西北边陲,抵御西戎的侵攻,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秦国什么事,由此也能看出,当时的郑国是位于如今的陕西省一代的。
由此可见,郑国的建立,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可是郑桓公,也就是郑伯友,无法对兄长说不,更不能违抗天子的旨意,他只能兢兢业业地守卫着京畿。但是,郑桓公始终想要换个更好的地方,找一个有利于自己子孙后代安稳生活的地方。周宣王崩了以后,天子换成了周幽王,郑伯友这个做叔叔的,就可以跟侄儿商量了,他已经看上了东虢国和郐国附近的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一代。于是,郑桓公跟周幽王提出申请,要向东迁移,周幽王当然不在乎这些,他只关心他的美人褒姒,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叔叔的请求,这样,郑国就从陕西来到了河南,据说为了避免与当地的东虢国和郐国起冲突,郑桓公给这两国国君送上了不少礼物。但还没等郑桓公正式迁走,西周就被犬戎灭了,郑桓公也在与犬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为国尽忠。
就这样,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继承了父位,在帮助平王东迁的同时,也在公元前769年顺利地定都新郑,也就是如今的郑州。按照史料的记载,郑武公是在这一年灭掉了毫无防备,还以为跟郑国关系很不错的郐国,而后才在郐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都,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郑,郑州从此兴起。这就是郑国从西到东的一个大致经历,那么所谓的影响深远体现在哪呢?既然是与周王室威严扫地与否无关,那么郑国的迁移,是怎么影响历史走向的呢?非常简单,如果郑国不走,秦襄公即使因功被封为诸侯,可是他又拿什么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向西扩张呢?正是因为郑国离开了,周王朝的西北地区留下了大面积的真空,这才让秦国有了立国的最基本条件,否则的话,周平王让秦襄公随便打,打下哪里都归他的旨意,就真的变成一张“空头支票”了。
因此,想要让子孙后代享福的郑桓公,在不经意间将后代搬到了一个四战之地,周围强敌林立,郑国想要维持长久的霸业,又怎么可能呢?当然,不能说郑桓公没有眼光智慧,只能说他在自己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机会去预知未来几百年后的世界,会是诸侯倚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模样,所以他只能想到给儿孙找个环境优美,适宜生存的宝地。但又在不经意间,便宜了秦国,事实证明,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与他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是分不开的,秦国壮大后,西、北、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敌,只要一心向东进取就够了,不用担心后院着火的问题。所以说,如果郑国不东迁,秦国能不能在这个强敌身边成长不好说,几百年后统一战国的,是不是郑国,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郑国兴起就像是东周历史的“蝴蝶”,开始第一次扇动翅膀,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公开损害了周王室的尊严,这才有了春秋乱世。那么,“春秋”这个词汇是怎么来的呢?稍微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了解,这个概念源自鲁国史书《春秋》,而《春秋》记录则是从鲁隐公开始的。鲁隐公和鲁孝公是什么关系?他是鲁孝公的孙子。那么从鲁孝公到鲁隐公,作为这个诸侯国正常的家族继承脉络,应该是历史上比较平淡的事件吧,难道这也有什么影响深远的吗?当然有,因为鲁孝公即位,就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但这并不是说,没有鲁孝公大不了就没有鲁隐公,而鲁国其他的国君,只是让《春秋》的纪年方式换个说法那么简单。因为对于鲁孝公来说,他的即位,意味着伟大的周公,及其子孙建立的鲁国,由盛转衰开始了,所以说鲁孝公对于历史的意义是非常特殊的,自然而然,鲁孝公的离世,更值得一说。
如果鲁国的国君之位,按照鲁国始祖,儒家元圣周公的制度设计严格执行的话,鲁孝公不可能当上鲁国国君——破坏周公制度的人,正是周公一位出色的后代,被誉为西周王朝中兴之主的周宣王。只因为周宣王在接见时任鲁国国君鲁武公的时候,鲁武公的儿子公子戏也在旁边,使得周宣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因此他就下旨,强行命令鲁武公将公子戏扶立为太子,但鲁武公的太子,本来应该是长子公子括。而公子括做储君,在当时本就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是周公嫡传后代的鲁国呢?但周宣王却目无祖宗,强行干涉了鲁国的继承人问题。
最终,鲁武公也没办法,又或许是他想立公子戏,但是碍于礼法,只能让周宣王帮忙“背锅”也不好说,不过这种猜测仅限于老乐一家之言,没有任何证据。总之,没过多久,鲁武公就薨了,公子戏顺利接班,成为鲁懿公。可是,公子括好好的鲁国储君,就这样让周宣王废了,他当然没法开心,但也不敢对天子如何,很快就抑郁而终,具体是什么时间死亡的,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然而,公子括的儿子,伯御对祖父、叔父以及周天子的安排则充满了仇恨,因此在鲁懿公九年,伯御袭杀了君主,自立为君。伯御这国君一当就是十一年,但他并没有彻底保住自己的位置,因为周宣王得知伯御如此不拿自己当回事儿时,早已冲冲大怒,准备妥当后,御驾亲征攻打鲁国,最终诛杀了伯御。
伯御死后,接下来就要确立鲁国新国君了,由于公子戏本来就是鲁武公儿子中比较年轻的,他被侄子伯御杀掉后,也没有后代可以继承,因此,周宣王在折腾一圈之后,只能立鲁懿公的同母弟弟,公子称为新的鲁国国君,这位公子称,就是鲁孝公,薨于公元前769年。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周宣王吃饱了撑的一般,去干涉鲁国的家事,鲁孝公是没有机会成为诸侯国君的,尽管这位鲁孝公在史书中没有太多的事迹,可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鲁惠公却干出了更荒唐的事儿(以后在相关年份中再细说)。换句话说,如果公元前769年,不是鲁孝公离世,而是鲁国其他国君,比如公子括甚至是伯御顺理成章即位的话,往小里说,《春秋》的开端必然要改写,往大里说,鲁国也未必会由盛转衰,如果鲁国不衰败,春秋乃至历史的走向,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综上所述,公元前769年虽然只发生了这两件看似平淡,勉强一说的“小事件”,但这两个小事件,其实是对历史影响非常深远的。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