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
中文名:
明军战斗力强悍和元朝的内讧是朱元璋北伐成功的重要因素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 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 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

宋朝名人推荐

至正十七年(1357年),北方红巾军发动“龙凤北伐”。虽然这场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元廷掌握的官军在战争期间也被红巾军打残。

后来,由于官军已不成体系,所以一直到元朝灭亡前,支撑起元廷的武装力量,都是拥护元朝的团练武装。

元末朝廷要靠团练维持统治的情况,就类似于后来的晚清政府。

晚清时期,清廷掌握的八旗、绿营,根本没有战斗力。如果没有团练性质的湘军、淮军的支持,清廷不可能撑到辛亥革命才灭亡。

而相比于晚清政府,元末的元廷政府,可谓是命中该绝,神仙来了也救不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在拥元武装重创北方红巾军,正准备对江南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给予致命一击时,拥元武装的旗帜性人物察罕帖木儿阴沟里翻船,被红巾军降将刺杀了。

孛罗帖木儿

而察罕死后,拥元武装迅速分裂。分成了两大派系。一是以孛罗帖木儿为首,割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帝党”。这一派人拥护元顺帝。二是以察罕养子王保保为首,割据河南、山西南部的“后党”。这一派人拥护元顺帝的皇后完者忽都和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

这两派势力决裂后,为了争权夺利,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混战。都没功夫关心南方的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

陈友谅那边,见元廷暂时不会南下,便派人联络张士诚,企图夹击朱元璋。

南京方面得知消息后,人心惶惶,朱元璋为稳定人心,召集众将开会,商量对策。

在会议上,很多人认为陈友谅拥兵百万,气势汹汹,很难打。而张士诚的实力稍逊,相对容易打。于是,大部分人的意见便是先攻打张士诚,回头再迎战陈友谅。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换一般人,此时肯定是迎合多数人的意见,先打张士诚,挑柿子捡软的捏。但朱元璋在此时,却体现出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

朱元璋

他与刘伯温的意见相同,在做决策时,力排众议地说道:“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基于此,朱元璋便确定了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的战略。

事后发展,果然如朱元璋和刘伯温预料。

当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时,张士诚坐山观虎斗,一直按兵不动。朱元璋得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大环境,灭了陈友谅。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在吞并陈友谅的地盘后,王保保(扩廓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的混战也随之结束。结果是孛罗帖木儿被元顺帝派人刺杀,王保保为代表的“后党”获胜。

但是,孛罗帖木儿之死,并没有给元朝的内战画上句号。不久后,元顺帝主动向王保保示好,封他为左丞相、河南王,命他进驻河南,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的红巾军。

元末形势图

然而,在王保保看来,自从元朝官军被北方红巾军打残后,元顺帝根本就没有号令天下的实力。如果自己南下,对朱元璋开战,必然会因为二虎相斗,元气大伤,被其他拥元武装,如割据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摘了桃子。而到了那时候,元顺帝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所以,王保保带兵南下后,便抗旨不遵,在河南虚晃一枪,然后转过头,就直奔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而去。企图以元顺帝赐予自己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先收编关中的拥元武装,然后再坐观其变。

不过,李思齐、张良弼等人都是老狐狸。王保保那点心思,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出?而且,他们都是实力派,怎么可能仅因为元顺帝赐予王保保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就把自己手中的军权交出呢?所以,关中军阀很快就拧成了一股绳,联手对抗王保保,掀起了元朝的新一轮内战。

在这场内战中,王保保与李思齐、张良弼等军阀相持一年多,前后大小近百余战,又极大地消耗了拥元武装的实力。

而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朱元璋集中全力对张士诚开战,并打得张士诚节节败退。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见张士诚已被朱元璋打得只剩一口气,如果再不南征江南,恐怕将难以遏制朱元璋的扩张。于是,元顺帝急忙下诏,令王保保结束与关中军阀的内战,并马上南下肃清江淮。

妥懽帖睦尔

可是,由于元顺帝在诏书中,剥夺了王保保调度天下兵马的权力。后来又接连剥夺了王保保的太傅、左丞相等官职,这让王保保很不满。因而,王保保便再次违抗圣旨,带兵跑到了山西,割据一方,做了土皇帝。

元顺帝听说了王保保的举动后,气得要死,便下旨让各路元军一起剿灭王保保。

元顺帝和王保保撕破脸,导致后者割据山西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底。而朱元璋派发布讨元檄文,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大都,也是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底。

可以说,朱元璋北伐能成功,首先就与元朝的长期内战有分不开的关系。如果当时元朝铁板一块,明朝初年的北伐肯定不可能像历史上那么成功。

当然,元廷的内讧,只是朱元璋北伐能成功的客观原因。这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真正起决定性的原因,还是明朝统治集团的综合素质以及明军的战斗力,都要远优于元朝统治集团和元军。

凭什么这么说呢?

元末形势图

首先可以看领导人的综合素质。

当年陈友谅与张士诚夹攻朱元璋时,朱元璋通过剖析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性格弱点,就精准预判到了张士诚绝对不会对陈友谅施以援手。后来,他又精准预判到了王保保绝对不会救元顺帝。

而与朱元璋截然相反的是元顺帝,他在得罪了王保保的情况下,居然把抗击明军的希望寄托在了王保保身上。这不是搞笑吗?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北伐是在冬天。而中国历史上的北伐,大多是选在春夏之季。关于为什么要选冬天这个对南方人十分不友好的时间点北伐,朱元璋与众人也有争论。

朱元璋认为,腊月寒冬去北伐,确实是有违常识之举。但问题是,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明军要到开春了才能北伐,那元廷那边也肯定是这么认为的。在这种情况下,明军趁机北上,是不是可以打元廷一个措手不及呢?

另外,当下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这正是难得一遇的机遇。如果再拖上半年,万一元顺帝与王保保和解,万一元顺帝完成了内部整合呢?这都是说不好的事。

明军北伐形势图

一旦这些变数成为现实,明军北伐的难度必然会加大,到时候会死更多的人。

后来,朱元璋说服了大部分人,北伐时间就定在冬天。

但是,定下了时间后,朱元璋和常遇春等人在北伐战略路线上又产生了分歧。

常遇春认为,既然元廷内讧,那明军就应该集中主力,直插元大都,擒贼先擒王。只要拿下大都,各地元军必定胆寒,到时候只需要分兵扫荡,其他城池可以不战而下,天下可定矣。

从纸面上看来,常遇春的观点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案。毕竟擒贼先擒王是兵法要诀,如果明军能拿下大都,活捉元顺帝,令元朝群龙无首,各地的元军自然也会不攻自破。明军可以省去攻坚各城的麻烦。

但是,常遇春的这个方案被朱元璋否决了。在朱元璋看来,直取大都太冒险。

凭什么说冒险呢?

实际上,如果看后来的太平军北伐,就能发现太平军与常遇春的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企图直接攻打北京。结果虽然前期势如破竹,但随着清军调兵遣将,拼命阻截,太平军马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遇。

朱元璋

如此冒险之举,朱元璋当然不可能同意。

朱元璋认为,明军应该先取山东,然后转向西面,攻打河洛。待拿下了河南,控制潼关天险后,再渡过黄河,攻打元大都。

关于为什么要这么打,朱元璋解释道:“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后来,朱元璋作为最高决策者,再次说服了大部分人。

而明军的北伐也如朱元璋预想的那样,仅用三个月便平定山东。随后向西直逼河南。

在拿下河南的过程中,河南元军虽然拼死抵抗,但因为孤立无援,王保保和李思齐等军阀均不援救,明军亦是轻取河南。

拿下河南后,冯胜统帅一军占领潼关,监视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明军主力则准备渡过黄河。

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朱元璋亲临汴梁,坐镇河南指挥大军北上大都。

同月,徐达在临清大会诸将,开始正式进军大都。

而与之同时,元军因为连吃败仗,上下均无斗志,根本无力阻滞明军。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元顺帝见明军对大都的三面包围已成既定事实。此时只有北方是活路。而如果自己坚守在大都,即使能阻挡明军一时,也无力反攻。所以,他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带着老婆孩子逃出大都,想着先逃回上都,再组织兵力图谋反攻才是理智选择。

但元顺帝没料到,他逃离大都后,元朝的人心直接就散了。他在人心涣散情况下,怎么可能组织反击?

元顺帝逃离大都几天后,徐达、常遇春率军进入大都城,结束了游牧民族在北京近420年的统治史。

这就是高水平领导人的素质。预判了敌人的预判,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再说明军的战斗力。

截止到拿下元大都,明军始终没有遇到元军的强力抵抗。可以说,明军一直没有经受过真正的考验。

元末形势图

如果明朝的北伐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以不承认明军的战斗力强于元军。但历史上的明朝北伐,并不是以明军攻克大都而结束。

徐达拿下大都后,很快就剑指太原,亲率数万骑兵与王保保在太原城下遭遇。

中原王朝,从北宋开始就未能组建大规模骑兵。可以说,徐达与王保保在太原城下的遭遇战,是四百多年来,中原骑兵与游牧民族骑兵的第一次骑兵大对决。

而这场对决,明军在硬碰硬的较量中,不仅不落下风,反而靠着夜袭元营,一战歼灭了近十万蒙古骑兵,打得王保保仅率十八骑逃往河套。

听说王保保战败,张良弼、李思齐等关中军阀根本不敢与明朝为敌,纷纷开门投降。

就这样,明军仅用一年时间,便轻松收复了除四川、云南、陇西以外的中原汉地,完成了宋朝人三百年都未能达到的夙愿。

明军北伐形势图

不过,这些仍然只是开局。因为真正的硬仗、恶仗,还在后面。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明军在休整大半年后,兵分两路出塞,扫荡元军。

经过一年激战,元朝在近塞地区的残余势力遭到明军沉重的打击,被迫远遁漠北。

所以说,朱元璋的北伐能成功,元廷内乱只是一部分原因,明朝实力强力元朝,则是关键因素。

大体来看,中国古代的北伐,有一些是存在成功可能性的。如东晋的刘裕北伐,与朱元璋北伐很像,不仅气吞山河,而且稳扎稳扎,极有可能提前结束乱世局面。但奈何,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朱元璋作为后人,他在经济中心南移的大时代下,杜绝了一切可能导致北伐失利的因素,取得了古代王朝的第一次成功北伐。

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的事吧。一个优秀的帝国皇帝领导着一个新兴王朝,对一个腐朽不堪的没落王朝进行了致命一击。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