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身为嫡长子,最得朱元璋信任,可谓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身为嫡长子,最得朱元璋信任,可谓权力最大的太子

()
中文名:
朱标身为嫡长子,最得朱元璋信任,可谓权力最大的太子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换句话说,朱标不薨逝,就没有朱棣造反。即使朱棣敢造反,也会被迅速平定。朱标不薨逝,明朝很可能会迁都西安,其在历史上的走向将和现在完全不同。今天就从史书上的记载来聊一聊这位权势熏天的大明首任皇太子。 朱元璋嫡长子,身份尊贵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

宋朝名人推荐

换句话说,朱标不薨逝,就没有朱棣造反。即使朱棣敢造反,也会被迅速平定。朱标不薨逝,明朝很可能会迁都西安,其在历史上的走向将和现在完全不同。今天就从史书上的记载来聊一聊这位权势熏天的大明首任皇太子。

朱元璋嫡长子,身份尊贵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五日,朱标出生于太平府,生母为朱元璋原配马氏。对于朱标嫡长子的地位,本来并没有任何质疑。但是明朝末年一本横空出生的《南京太常寺志》,突然惊爆朱标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李淑妃。

这个其实很好驳斥,因为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才投奔到朱元璋麾下。朱标既然出生于九月初,其母怀孕时间当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年底,怎么可能李杰还没投军,女儿已经为朱元璋生子了呢?何况李杰战死于洪武元年(1368年),时年38岁,意味着朱标出生那年他才27岁。这个年龄就做了外公,即使在古代,也挺不可思议的。李杰的墓就在南京,墓前还有描述其生平的《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以上信息均出于其中:“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丘县之寿安乡。丙申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洪武元年,诏大将军入中原,”“公奋然先驱,与贼接战,而贼众大合,援不及继,公遂死焉。时冬十有二月乙亥也,享年三十有八。洪武二年八月庚午,葬于京城南聚宝山之阳。”“女一人,今为皇淑妃。”

随即又有人指出,《南京太常寺志》中的李淑妃,未必就是李杰的女儿“皇淑妃”。他们根据《明史》中的一条记载——“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将士妻妾渡江”——做了“研究考证”,认为朱标出生时马皇后本人并不在太平府,所以朱标肯定不是她的儿子。

孝慈高皇后

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初一日率大军渡江,次日攻克太平路,元朝总管靳义自杀。在朱元璋将太平路改名太平府之后,元军调集重兵“以巨舟截采石江”,将两岸义军的联系切断。又称根据《常遇春传》、《康茂才传》以及《开平王神道碑铭》所述,朱元璋所部将士的父母妻拏直到次年二月,才从长江对岸的和州转移到太平府。同时《明史》既然写马皇后是率“将士妻妾渡江”,那她显然在朱标出生时不可能在太平府。

这真是论据全从论点倒推。《明太祖实录》上明确记载元军有两次大规模封锁长江行动。第一次当然发生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但在民兵元帅陈野先投降之后,元军就撤退了。《明太祖实录》记载:“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野先兵败,不敢复进攻,率其兵还驻峪溪口。”

元军的第二次封锁长江发生在当年十二月,这一次规模更大,双方沿江对峙三个月,朱元璋直到次年二月才将元军彻底击溃:“元中丞蛮子海牙复率舟师进扼采石江以阻绝南北,欲伺间攻太平。上知之,乃命治石礟,载以巨舰,选精兵守要害以待之。”

换句话说,在元军两次封锁长江之间有长达五个月的窗口期,马皇后怎么就不可能来太平府呢?而《明史》上的记载,一来未知是否溢美之辞。因为一般在个人本传下面,惯例是要吹捧一番的。二来怎见得马皇后是带着全军将士父母妻子渡江,而不是仅仅率领指挥官的妻妾渡江呢?再换句话说,如果元军一直牢牢地封锁着长江,那么朱标的生母“李淑妃”又是怎么渡江的呢?她可以渡江,马皇后为何不可?

朱元璋本人是极为重视嫡庶之分的,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因罪革爵之后,朱元璋复立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在诰文之中就嫡庶之分作了阐述。《明太祖实录》记载:“其立子之法,论嫡而不论贤。或无嫡而立庶,则论贤而不论长。所以谨嫡庶者,其意远矣。”“及天下大定,论功行赏,尔父已逝。时朕急于报功,既追封尔父以王爵。即以尔庶兄常茂袭封郑国公,使世其禄,初不暇论其贤否。”

朱元璋

如果朱标不是嫡长子,朱元璋岂非自己打脸?何况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的时候,老朱派当时的吴王世子朱标去凤阳老家扫墓,途径太平府之时,“世子至太平府访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以初诞其家也。”如果朱标非马皇后所生,当时情况下应该是人尽皆知,朱元璋为何还要让朱标自己再去揭一次伤疤呢?

朱标六岁就成为当世大儒宋濂的学生,朱元璋做吴王,朱标便是世子。做皇帝,朱标便是太子。这样一步步顺风顺水,居然还有人怀疑他的嫡子身份,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大权独揽的皇太子

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耳提面命。不但让他学经于大儒,也时常带他考察民情,目的是让朱标“他日不至骄惰”。明朝建国时,朱元璋41岁,朱标14岁。为了避免太子班底和当朝重臣产生嫌隙,朱元璋干脆让开国功臣兼任东宫官属。《明太祖实录》记载:“于是以李善长等皆兼东宫官,乃谕善长等曰:‘朕于东宫官属,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之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留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有听断不明,而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将由是而生。’”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在稳步推进太子身为接班人的形象。比如在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当朱元璋人在北京(即汴梁)之时,朱标代替父皇“摄享太庙”。洪武二年(1369年)大将廖永忠、朱亮祖平定广西班师回朝之时,又是朱标“率百官迎劳于龙湾”。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17岁,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被册为皇太子妃。洪武五年(1372年),朱标18岁,朱元璋正式让他过问军国大事:“辛巳,命省府台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启皇太子知之。’”

朱元璋

到了洪武六年(1373年),朱标19岁,朱元璋对他一年来的表现非常满意,下令群臣今后日常小事启皇太子就可以了,只有军国重事才可以向皇帝本人奏闻。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20岁,其嫡长子朱雄英出生。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21岁,奉旨率领诸王回凤阳祭皇陵。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23岁,51岁的老皇帝朱元璋正式命群臣今后“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此时的朱标,已经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副皇帝。而且其父朱元璋甘居幕后在儿子当配角,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和太子之间都是极其罕见的。在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太子中,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因为父皇的猜忌而突然暴卒。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被弟弟李世民杀害。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受弟弟杨广构陷被废。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是个白痴。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主动辞位。西汉太祖刘邦的太子刘盈差点被废。像朱标这样父皇信任,兄弟敬畏的太子,前所未有。

洪武十三年(1380年)爆发的“胡惟庸案”,让胡惟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和朱标的文官班底有着极强的矛盾,他的倒台,身为皇太子和副皇帝的朱标,又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李善长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爆发的“李善长案”,让朱元璋的老兄弟“淮西勋贵集团”全军覆没。最终打倒李善长的,是叛逃北元的前明使臣封绩的证词。封绩,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捕鱼儿海之战中就已经被蓝玉俘虏。可是在炮打李善长的关键时刻,封绩和李善长之间往来的书信才被突然抛出,此前几年为什么不说?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皇太子妃常氏的舅舅,和朱标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在朱标薨逝之前,明朝已经形成了在边境上以亲王为主,开国武勋为辅的态势。而在朝堂之上和朱标派系有别的胡惟庸、李善长等已经灰飞烟灭。朱标子嗣充足,内有皇帝力挺,外有兄弟支持,可谓是春风得意。这样一个皇太子,确确实实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太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薨逝,享年38岁,谥曰懿文。其子朱允炆继位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其弟朱棣篡位后,朱标的牌位被扔出太庙,仍称为懿文皇太子。朱标的薨逝,是朱元璋的不幸,也是开国武勋的不幸,而是朱棣的大幸。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