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
中文名:
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先说说禹是如何成为舜的接班人的? 尧在位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大洪水,所有低洼处的土地都被大水淹没,只有海拔较高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没有被水淹,尧帝于是让人推荐能够治水的人,四岳推荐了禹的父亲鲧来治水,尧最初认为鲧违背天命,不能用。

商朝名人推荐

先说说禹是如何成为舜的接班人的?

尧在位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大洪水,所有低洼处的土地都被大水淹没,只有海拔较高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没有被水淹,尧帝于是让人推荐能够治水的人,四岳推荐了禹的父亲鲧来治水,尧最初认为鲧违背天命,不能用。

尧舜禹

在没有其他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尧决定同意让鲧治水,鲧不仅是禹的父亲,而且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儿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所以鲧和禹父子两都是黄帝的正宗子孙,鲧汉水9年时间,仍然没有治好大水。

后来尧帝选择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担任摄政之职,舜见鲧治水9年没有成效,于是在羽山诛杀了鲧,算起来舜是禹的杀父仇人,因为鲧无法治理好大洪水,于是被杀,这刑法是不是太过于严厉了?

《山海经 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说鲧偷窃了尧帝的息壤来治理洪水,没有经过尧帝的同意,结果被发现,于是尧帝命令祝融在羽山郊外杀死了鲧。这里所谓的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是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工具。

大禹的父亲:鲧

这样解释似乎才符合鲧被杀的原因,虽然《山海经》的解释过于神话,但并非没有根据,《尚书》、《天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尧去世后,舜就成为天下共主,舜就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他仍然要面对治水的难题,于是就让众人推荐可以治水的人才,四岳推荐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从四岳的推荐来看,在尧帝面前面推荐了禹的父亲鲧,在舜帝面前推荐的禹,可见鲧与禹满足两个条件:

1、有威望。

2、有能力。

当时还是五帝时代的洪荒时期,能够被四岳推荐的人,必然有着崇高的威望,否则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没有名望的话,别人根本不会知道你是谁,鲧是黄帝的直系后代(曾孙),是颛顼帝的儿子,这个声望绝对不低。

帝尧

四岳两次都推荐鲧、禹父子,说明他父子两人是有能力的,没有能力的人被推荐上来,也是毫无作为的,更是浪费时间,尧舜二帝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从逻辑上看,鲧治水失败绝非能力问题,而是其他原因。

当四岳推荐禹治水时,舜帝同意了,但禹却推辞了,他想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这些人也具备治水的能力,同时也有威望,契是商王族的祖先,后稷是周王族的祖先,皋陶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这些人全部是黄帝后世子孙。

禹为什么要推辞?

很简单,他的父亲鲧因为治水被杀,他能不谨慎吗?禹自己也不想因为治水被杀,只能先推辞,但是舜帝不肯,坚持让他治理,禹没有办法,于是承担起治水的重任,禹用了13年时间,走遍了华夏的山川大地,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敢进入,经历过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把大水治好了。

大禹治水有功

当时整个华夏头等大事就是治水,由于禹治好了大水,所以他的威名迅速传遍天下,无人不知,舜帝晚年时间,在谈论继承人问题,曾提到了自己的儿子丹朱,是这么说的:

《史记 夏本纪》: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

这话的意思是: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顾放浪游乐,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再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会听之任之。

舜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本来是要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丹朱的,只是因为儿子丹朱桀傲骄横、放浪游乐,所以才不能这么做。这话等于是说传承帝位的第一选择是父传子,如果儿子品德高尚的话,就能承继帝位了,可惜丹朱不争气,所以只能传给他人。

帝舜

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的禅让制也是要打个引号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德亲兼备,所谓的德就是指道德,所谓的亲就是指血缘,有血缘关系道德又好的人就是第一继承人。

但在《竹书纪年》和《山海经》中提到舜的儿子丹朱,都是以帝来称呼的,然后还有舜囚禁尧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如果属实,这说明舜取帝位是通过囚禁尧,以表面上的禅让,实际上的逼迫取得帝位的,而丹朱已经有称帝之实,舜是通过权力斗争取得帝位的,因为在尧的晚年,舜是执政者,是实际权力的掌控人,想要囚禁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尧舜禅让很可能是残酷的权力斗争

到了尧的晚年,也面临着禹的独大,禹当时担任司空,负责治水,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由大禹支配,而且舜还派禹率军攻伐有苗,禹打败了有苗氏,所以禹掌控权力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都说舜是把帝位禅让给禹的。

但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是禹逼舜夺取帝位的:

《韩非子 说难》: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另外舜帝去世地点是在鸣条的苍梧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这里远离中原,已经是三苗的地盘了,这一点比较可疑,舜帝怎么会去那么南边的地方?于是有后人就猜测是禹把舜给流放了,但这个没有准确的记载,韩非子的说法是个孤例,而且离夏朝太过久远,《竹书纪年》都没说是禹逼了舜。

大禹

舜去世后,禹为舜服孝三年,然后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舜一共有十个儿子,禹的做法也是模仿当年的舜,这说明传位于儿子才是正统,要不然干嘛要让呢,禹躲到了阳城,结果天下诸侯都来朝拜禹,没有朝拜商均,于是禹即帝位。

到了禹的晚年,也要选择继承人了,禹最初选择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前面讲过皋陶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还是尧舜二帝时期的司法长官,更是大禹治水时期的重要助手,皋陶被后世称为中国司法鼻祖,可见皋陶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但明显皋陶的年龄很大,史书上说他活了106年,这多少有些夸张,但从尧帝起他就担任司法长官了,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也就是说禹选择了一个年龄很大的三朝元老担任自己的继承人,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其他的意思?

皋陶

果然皋陶被选为继承人没多久,皋陶就去世了,于是禹又选择了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伯益也是黄帝的后裔,还是秦王族的祖先,也是大禹治水时的重要助手,也担任过执政官,禹去世后,伯益就效仿禹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结果这一次,伯益的情况与当年禹的情况完全不同,天下诸侯都来朝拜启,没人朝拜伯益,于是伯益就成了光杆司令,反而是启继承了帝位。

为什么伯益与当年大禹的情况不一样呢?

1、父传子的继承方式在当时的重要性超过了禅让制。

这一点文中也多次提到过,从黄帝开始,帝位就是在血缘关系中传承,黄帝把帝位传给自己的长子少昊,少昊又传给了侄子颛顼,颛顼把帝位传给了侄子帝喾,帝喾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帝挚,帝挚把帝位传给了弟弟尧,这都是血缘亲族之间的帝位传承,哪来的禅让制呢?

伯益

就算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反而要推给尧的儿子,这么一做,不是更让人相信帝位是父子相传吗?禹也做了同样的事,包括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也是,这都说明了父子相传的权力继承是很正常并且很重要的,禅让反正是不正常的。

2、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明显声望与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儿子启。

伯益已经被选为继承人,并且为禹服丧三年,却不能继承帝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声望和能力不如人吗?如果伯益真有声望和能力的话,他就会像禹一样继承帝位,从这个结果来看,背面的意义就是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是有问题的。

至少伯益不如启,史书说的道德是一方面,帝位传承到这个时候,父子相承才是正道,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或者说禹在去世之前,就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才能让启在帝位之争不会失败,启有权力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启在继承帝位的第二年,就率军讨伐同姓的有扈氏,并打败了对方。

这说明启手中是有兵权的,没有兵权如何讨伐不服从的诸侯,如何让天下信服?从这一点来说,伯益是不如启的。

另外,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伯益在启继承帝位的第6年也去世了,这同样说明了伯益的年龄也不小了,禹两次选择的继承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这是不是能说明禹是有私心的呢?一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儿子呢?当然这只是基于逻辑的猜测。

回过头来看禹传位于启,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没有被记载,帝王之位的传承绝对不是你所看到史书上记载的那样简单,背后暗藏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