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泷冈阡表》 我们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就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过去会有人以为欧阳修肯定是出身高门,家庭很富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赢在了“起跑线”上,应该说对也不全对。我们从《泷冈阡表》欧阳修所列的这个谱图来看,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是第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欧阳修与《泷冈阡表》
我们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就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过去会有人以为欧阳修肯定是出身高门,家庭很富裕,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赢在了“起跑线”上,应该说对也不全对。我们从《泷冈阡表》欧阳修所列的这个谱图来看,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是第一个迁到沙溪来居住的。在《先君墓表》中是这样记载的:
欧阳氏自为吉州庐陵人,至予修,十有五世矣,沙溪,吾世之家且葬也。
沙溪也是几代的家族在那里安家的地方,也是先人在那里安葬的地方。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这个人了不起,他以文学蜚声南唐。这个人的性格有点孤傲,也不屑于蚕茧进士考试,直接跑到文理院去上书,把自己平时写的十一万字的文稿献上去,结果朝廷一看确实写的不错,所以召试为南京街院判官,当了一个管文书的属官。不过欧阳修的祖父去世也很早,38岁就去世了。欧阳修的父亲其实和欧阳修是一样的,都是命苦的,都是从小就失怙的人。
欧阳修的父亲叫欧阳观,字号是仲宾,也是“少孤力学”。宋真宗咸平三年的进士,然后授他道州,也就是现在湖南道县的判官。三年任满以后就调任到泗州去了,泗州那个地方是淮河,汴河很多河流汇流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舟船,漕运交通很繁忙,有的时候转运使也会过来视察。就在泗州的时候,正好淮南转运使过来这里视察。可是欧阳观这个人不太主动去接近当官的,为人也比较刚直,可能有点恃才傲物,没有及时迎候。后来州长官设宴款待转运使大人,他也没有出席作陪,结果弄得这个转运使很不高兴,就上疏去弹劾欧阳观,说他玩忽职守,轻慢上司。于是就把欧阳观调到偏远的绵州去了,就是现在四川的绵阳,欧阳修就是在绵州出生的。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的时候,欧阳观这个时候调任泰州,就是现在的江苏。到位不就,身犯重病,不治而逝,享年59岁,死后就葬在了吉州永丰的沙溪的泷冈,这个时候欧阳修只有四岁。
父亲一走,欧阳修的家境十分地困苦,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富庶。欧阳家自他的曾祖几代人都是在外面游宦的,庐陵吉水故里除其祖坟,别无所有。正如欧阳修的妈妈日后告诉他的,她说你父亲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片瓦,没有一垄地来维持我们的生计。在《泷冈阡表》中有记载: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欧阳修的妈妈姓郑,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外公叫做郑德仪,郑德仪也是世为江南名族。欧阳修父亲去世的时候,郑夫人年仅29岁,那真是很年轻的时候,无可奈何之下怎么办?郑夫人只好拖儿带女投奔到随州,在随州任职的就是她的小叔子欧阳晔。
坎坷的童年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遗憾的是欧阳修的幼年并没有感受到独亲的关爱,只有含辛茹苦的母亲始终陪伴着欧阳修。也许正是因为母亲的正确引导,才有了名垂青史的大家欧阳修,所以亲人正确的教育与引导是欧阳修坎坷童年中的一份幸运礼。那么欧阳修受到了母亲哪些正确的引导呢?他又是如何在逆境中学习与生活的呢?
欧阳修的幼年是不幸的,也是坎坷的,但是他又是十分幸运的。我们说啊十分幸运主要是两个理由,一个是他有一个好母亲,这个母亲几乎是一个等一的好母亲。第二个是他有一个好叔叔,那是天下少见的好叔叔,所以他的家族虽然不怎么显赫,更不怎么富裕了,但是欧阳家的门风好啊,下面我们就分可说一说。
与孟母比肩的母亲。他的母亲郑夫人是欧阳观的继室,29岁丧父,一个弱女子没有选择改嫁,那真是一门心思就当道儿子身上去了,她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路,甘守贫困,“自立于衣食”,努力地来养育这两个孩子成人。欧阳修的母亲是“以长以教”,是一边养育他长大,一边对他进行教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养,目的是“俾至于成人”,是让他成人,这个“成人”并不是说他长大了,年满十八岁了,让他成为一个成年人。这个“成人”应该是成为一位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精神成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其中记载: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养孩子,教孩子不容易,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怎么办,欧阳修的母亲以荻画地,从此就留下了“画荻教子”的佳话,还是古人勤学的故事啊,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学会了认字,就要让他的儿子诵习古人的诗文,要学习作诗,家里藏书不多,没有书那就借,借来抄。城南李家藏书多,他就上门去借抄。史书上说他“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勤学苦读,再加上他天子很聪颖,刻苦勤奋,往往那个数还没有抄完,他已经能够把它北宋出来,确实也是了不起。少年的时候习作诗赋文章,文笔已经很老练了,写得和成人的笔调差不多,所以他的叔叔欧阳晔有眼光,在他身上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他曾经对欧阳修的母亲说你不用担心,你这个孩子又奇才,不仅将来可以创业光宗耀祖,日后一定会闻名天下。所以说欧阳晔真实有眼光。十岁的时候,欧阳修从李家借到了一本残缺本《昌黎先生文集》,那是爱不释手,当时一共只有六卷,而且是残缺不全。进入仕途之后,始终在研究这本集子,借了各种版本对它进行校勘,他非常非常喜欢韩愈的文章,所以书这本书对他日后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挥了种子作用。
欧阳修母亲最大的特点——勤俭
欧阳修母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勤俭,很有韧性,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能够居安思危,有很强的心里承受能力。欧阳修说他的母亲是“恭俭仁爱而有礼”,自从欧阳氏家道中落以后,他的母亲就节俭,勤俭持家。后来儿子出息了,家庭也富有了,也没有违背她节俭的原则,还是一样富日子当做穷日子过。可以说知子莫若母,她就说过这样的话:
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她说我这个儿子不懂世事,不能够苟且迎合世人,简约一些准备今后很可能要遭受的患难。果不其然,后来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遭贬了,被贬到了夷陵,就是现在湖北的宜昌,做了夷陵县令。儿子遭贬了,太夫人怎么样呢?言笑如常。这是了不得的啊,她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个日子了,你能够安乐自处,我也能安乐处之。碑文里面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欧阳修的笔下,他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所以欧母真是一位心理素质十分强大的女人。贫贱,富贵,逆境,顺境,都能够泰然处之,这等人相当了不起。欧阳修就是生长在一个单亲家里,对父亲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按道理说欧阳修应该是缺乏父教的,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遗憾,可是正是因为他的母亲,他的亡父却身死而不失身教,始终是陪伴他一生行为的精神导师。欧阳修接受的父教是通过母亲口述传知的。在《泷冈阡表》中只举了父亲三件事情,但是真是感人至深。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曾经评注过《泷冈阡表》,他就说欧阳修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就是这几件事情把一个父亲的形象就树起来了,这个笔法真是了不起。
来自母亲的教诲
对于年幼的欧阳修来说,父亲的身影在他的脑海中是遥远而模糊的,这很可能导致一个孩子对于父亲的认知障碍造成情感上的缺失。欧阳修的母亲深知这一点,她竭尽所能地引到年幼的欧阳修去感知父亲的思想,进一步去在欧阳修的脑海中塑造出一个父亲的形象,所以她讲述了一些欧阳修父亲的事例。那么在《泷冈阡表》中,欧阳修母亲列举出了哪些欧阳修父亲的事迹呢?
首先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廉洁的人,他慷慨助人,从不吝啬金钱。其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有余,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只有极廉洁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货币本来就是通向幸福的一个路桥而已,可奈何今天又不少人已经直接把金钱当成幸福本身了,而且至今还不能觉悟。这是多么洒脱的胸襟啊?多么犀锐的眼光啊?真是看破了、第二件事就是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父亲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人最基本的感情,是忠的基础,一个不孝顺的人不会忠。睹物思亲,见景生情,那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孝,其实真是不是做出来的,那是内心自然地流淌出来的。在《泷冈阡表》中记载: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表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问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就是说我嫁给你父亲的时候,你是爸爸的母亲刚刚去世一年。每到祭祀的时候,他都会哭泣,都后悔晚了,就是再用很丰盛的东西来祭祀母亲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她在世的时候我有什么就给她什么吧。有的时候他自己吃饭吃到酒食的时候,也生发感叹,以前我总是顾及常常不足,想孝敬父母没有东西,现在富足了,可是已经晚了。相信很多人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孝总是留着遗憾的,总是让为人子孙者深深遗恨,因而“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这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了。孝顺的“顺”不是说顺着父母亲的脾性来,而是顺着父母亲的期望来,实现他们对你的“有待”,那就是最大的孝。
第三他的母亲告诉他,说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仁厚的人。仁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是对他人的那种悲悯的,敬爱的一种心理情感。仁也反映了一种对待同类,对待生命的一种敬畏之心。所以可以看一看,这个故事真是太生动了。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而。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求其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官,常常晚上点着蜡烛来治理文书。有时候把案件放下来唉声叹气,我问他你叹生命气啊,他就说我断的是一个死刑犯的案子,我想给这个人找一个活下来的理由,可是找不到。他妈妈就问,一个人活下来还能够推求出来吗?他爸爸又说,给他找生的理由可是我找不到,但至少可以做到一条,那么被杀的人和我自己就不会留下遗憾了。我这样推求,的确可以让人不死的理由,可以避免冤案错案,避免量刑不准。我就知道了,如果你不反复地推求,一定会留下遗憾。可是后面还有: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走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我就是这样做还是有失误的地方,还是有不当杀而杀了的人,可是世人常常是相尽办法将他们处死,义愤填膺。算命的人说我将在戌年这一年死掉,如果这样的话我就看不到我的儿子有所建树。所以以后一定要把我的话告诉我的儿子,他要把他的话传给他的儿子。欧阳观的这句话、他的这种观念对我们今天来说同样是有一种有益的警示。古人其实也相信善有善报,这种信念其实是有根的,是有敬畏之心做保障的,因而是正向也是有效的,我觉得不应该简单地视为迷信了。
中国历史上四大贤母之一——欧母
人难免会有两幅面孔,不知道哪一个是真的。但是欧阳修的妈妈很明确的告诉儿子,她所观察到的他父亲的这些作为都是在没有任何矫饰的情况下自然流露的。他在表文里面就录入了这样的信息: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
我不知道你一定有所树立,但是我一定知道你这样的父亲会有一个好后代。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在平常,最基础的时候教别人的子弟也常常有这样的话,所以我几乎是耳熟能详的。他在外面怎么做不知道,他在家里我就知道了,没有什么矜持,没有什么掩饰的,那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所以从家教的层面来说,可以说家教是最不掺假的教育。父亲的廉,父亲的孝,父亲的仁,不仅从小就塑性了欧阳修的人格精神,也使欧母对家庭的前途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所以她坚信“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欧阳修的母亲照顾他的儿子真是不自居其功,明明是她在施教,她还要说“此汝父之志也”。想想这样的妈妈真是好可爱。
皇祐四年,也就是1052年的3月,和欧阳修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逝了。第二年,皇佑五年,也就是七月中旬,欧阳修扶护他的母亲的灵柩,启程南下归葬。这个船是溯赣江而上,也就是再经过鄱阳湖,一直到达了临江军那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进入吉州前的一个重要的水上驿站,欧阳修当时应该离开了南京职守了,但是他的政声,文名那是名满天下,是非常著名的人物。所以清江知军得知,欧阳修的母亲的灵柩要从这里过,决定亲自率领僚属到江边去祭拜。那么祭拜要写个东西,所以正好那个清江知县是一个著作佐郎出身的人。著作佐郎笔杆子好,就让这个人写了一篇祭文,这个叫做李观的人很快就写好了,其中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
昔孟轲亚洲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
孟子能够成为圣人,那是仰赖于母亲的教诲。现在你有一个儿子就像孟轲那样的,就是死了还有遗憾吗?就这么几个字,知军一看是不是太简单了,太草率了,欧阳修会不会见怪啊?没想到欧阳修看到这个祭文之后非常满意,说这真不愧是出于著作佐郎之手的东西。这个简单的祭文把欧阳修比作孟轲,同时也将欧母比附成了孟母,言辞非常非常简概,但是它的意旨非常地丰厚,是非常合欧阳修20多年来大力倡导的那种文风。
历史也正如李观所说的,欧母后来真是成为了后世公认的一位伟大的母亲。同孟母(孟子的母亲),陶母(陶侃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贤母”。
欧阳修的好叔叔
母亲对欧阳修的引导可以说是成功的,使得欧阳修感知到了父亲的思想,建立起父亲的模糊形象。不过在欧阳修的生命中,他还要感恩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叔叔欧阳晔。在欧阳修的认知里,叔叔欧阳烨实际上填补了现实中父爱的缺失。那么欧阳修的这位好叔叔是如何教育与引导欧阳修的呢?
说了他的母亲,我们就要说说他的叔叔。孝悌家门的文化习染,欧阳修有两位叔叔。二叔叫做欧阳旦,欧阳旦诗歌处士,隐德不仕,处士就是隐士。可是这个人就是事母以孝,也是很早就丧父了,母亲也是早寡。事母以孝,为乡里所称。不过欧阳修的母亲带他投奔的是他的三叔了,我们都知道就是欧阳晔。欧阳烨是咸平三年的进士,做官做到了都官员外郎,大概是六品官“所至以有能称,他长于决狱,所得俸禄,分养遗孤,教之如己子。”
欧阳修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极大关怀和最深影响的人除了他的母亲,就是他的三叔欧阳晔。欧阳修的母亲就对欧阳修说你想你的爸爸吗?想了解你的父亲吗?那你看看你的三叔就可以啊。可以说他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活像你的父亲。我想这不仅仅在于亲兄弟可能长相相似,可能更在于这两兄弟具有相同的秉性,相同的品德和志趣。在随州的岁月里边,欧阳晔把他的俸禄分出来,尽量地接济远道而来的寡嫂一家三口。后来欧阳晔调走了,可是家眷不动,这样做是怕他的嫂子,侄子,侄女没人陪伴,让自己的家人和他们住在一块儿,那也有个说话的人,免得他们孤苦无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阳家的孝悌之风,孝是对父母长辈来说,悌是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一种感情。所以这样的兄弟叔侄之情世所罕见。后来欧阳修地位容显了,显达了以后,朝廷不仅敕封了他的父母,还追封他的叔父和叔母。显然这个是和欧阳晔教养欧阳修是有关的。欧阳修也是终身铭感他叔父长养教育之恩。欧阳晔逝世,欧阳修想来,但是公务缠身,他在文章中说有如“羁绁”,就跟马和牛戴上了笼头一样,走不了。非常遗憾,通路流泪。只有表示唯有保持大节,来报答他叔父之恩。
欧阳修获承家族优良传统
欧阳修的家门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一个重视读经讲史的书香门第。一代代人都强调进德修业,取得科举进入仕途的人一般做官临民都是清廉公正,为人处世是刚直温厚,没有进入仕途的人也都能够排难解纷,威惠施于乡里,德孝明于人心,或者是文章著述,在儒林里边享有盛誉,都是属于这样的一些人。欧阳修对他的家族传统做过这样的总结,在《欧阳氏谱图序》中有记载:
然传于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
欧阳修获承的家族优良传统是他父亲和伯父,叔父,真正是“行于其躬”,教育子弟的。既是言传身教,也是潜移默化。家族可以说就是一个文化场域,家族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地习染,成为一家人,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所以回到《泷冈阡表》碑文,结束的那句话,那就是“其来有自”这四个字说出了这里面的秘密,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其来有自。
不过是碰到了世时好,窃居了高位,所幸我保全了大节,没有辱没我的先人,我这个东西是有根的。“其来有自”是个字既是呼应,也是点题,欧阳修之所以为欧阳修,从何处得来?从父母的教诲,从他家风的滋养中得来。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