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朱元璋本人已经给儿子朱标做过生动的解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继十年前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又准备赐死胡惟庸的老上司李善长。太子朱标有些看不下去了,他劝说朱元璋:“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当时默不作声。第二
杨八妹
王善人第四十三代传承人王强,欲将南宋岳飞精忠报国之“精忠盏”捐赠
宋朝·北宋名言名句大全: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万历后,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它犯了这个错误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忙着修仙与搞钱,呈现嘉靖帝病态人格神经质
曾巩
朱元璋将阿札失里领地分为三卫,而朵颜三卫或未参与靖难之役
岳飞抗金的金是什么朝代?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仁宗张皇后:历经六朝,被称女中尧舜,曾有机会避免土木堡之变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朱元璋本人已经给儿子朱标做过生动的解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继十年前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又准备赐死胡惟庸的老上司李善长。太子朱标有些看不下去了,他劝说朱元璋:“陛下诛夷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当时默不作声。第二天,他叫来朱标,当面把一根浑身长满刺的棘杖扔在地上,让儿子捡起来。
面对这种“棘手”的任务,朱标自然面露难色,朱元璋这才缓缓说道:“汝不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帝尝为汉兵所逐,马后负之而逃,太子私绘为之图。及后薨,帝惨不乐,愈肆诛虐。”“太子顿首曰:‘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帝怒,即移所坐榻射之,太子走,帝追之,太子将怀中绘图遗于地,帝发视之,大恸而止。”
以胡惟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集团,就是朱元璋父子皇权上的“荆棘”。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注定是一个困局,他们出身越低,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朱元璋
刘邦、朱元璋这两个出身草根的皇帝,处理功臣的手段最为狠辣,前者把彭越剁成肉酱(虽然是以吕后之手),后者动辄砍下数万人头;出身皇室后裔、中小地主的刘秀,来自将门之家的赵匡胤,对待功臣的方式异曲同工你好:让他们远离政治、以富家翁的身份享受创业的红利;而出身豪门、勋贵的司马炎家族、李渊父子,对于自己的功臣集团则选择了继续委以重任。
以上现象,跟所谓的帝王人品关联不大,反映的是封建权力架构下的一个阶段性矛盾:开国集团的素养,与时代要求的变迁能否相吻合。
历朝历代的开国群体,一向带有明显的阶层性与地域色彩,换句大白话说:开国皇帝都有自己的基本盘,那就是自己的老乡、圈子。毕竟身处乱世、各豪杰理论上机会均等,只有身边的熟人、身份相似的人,才更存在共同话题与相近的目标诉求。
刘邦
草根出身的刘邦,基本盘就是同样出自草根的沛县老乡们,而这些人在贵族项羽的圈子看来根本不入流;出自底层的朱元璋,骨干力量就是同出淮西的老伙计们。刘秀身为地主、太学生,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多也出自这个圈子;李渊父子作为关陇世家一份子,因而很容易团结、吸引那些南北朝勋贵。
在开国过程中,老乡、圈子是最可靠、最能依仗的资源,但到了治国阶段,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开国过程中,充盈着生死存亡之机,信息瞬息万变,除了需要武人,还需要精通阴谋与诡道的智囊,以应对紧急难题;而在治国阶段,局势相对稳定、有规可循,更需要能解决事务性问题的职业官员。
其次,打天下阶段,比的是拳头与策略,可以侧重依仗某个地域性集团与群体;但在治理天下时,想要把国家拧成一股绳,必须尽量开放政权,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精英都获得参政的机会,这样才能实现团结与稳定。
也许说起来显得势利,但从历史表现来看,出自不同阶层、圈子的开国群体,面对这种阶段性差异需求,适应性天差地别。
从能力特点来看,饱受关陇集团教育的李靖、长孙无忌,都像李世民一样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他们既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紧急状况,也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与他们相比,草根豪杰大多缺少系统教育、侧重在实践中学习,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悍勇、狡诈等素质,在治国阶段并不受欢迎,甚至还是现实威胁。
高俭
就政治素养而言,诸如北齐皇室后裔高士廉、南陈皇族陈叔达之辈,对于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避免僭越忤逆,一定比李善长、蓝玉更懂得分寸;那些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豪族、勋贵,当面临财富、权势的诱惑时,往往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帝王红线所在;长孙无忌能与集团外的魏征和谐共处,而李善长则视淮西之外的刘基为敌。
一句话,无论是知识、能力的构成,还是对权力、富贵的认知,不同的开国群体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开国功臣无法处理角色转换、难以顺应阶段性需求的转变,甚至对政权带来了隐患时,自然很容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
虽然有个体性差异,但从整体来看,上述一般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胡惟庸,就是典型的“作死”案例。
朱元璋的大部分功臣,都是出自淮西地区的同乡。其中,文以李善长为首,武以徐达为尊;特别是李善长,被朱元璋赞为可以比肩萧何的存在,所以也当之无愧地被列为功臣之首。
在长期的共患难过程中,李善长与朱元璋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结成了儿女亲家;同时,他在淮西功勋集团中也拥有很高的威望,被视为“淮西功臣集团领袖”。
而胡惟庸,则是李善长的心腹,两人也结为姻亲;在李善长的关照与提携下,胡惟庸在朱元璋集团中可谓如鱼得水、官运亨通。
朱元璋
然而,万事皆有两面性。“淮西功勋集团”这种事物,在开国阶段自然能提供高度凝聚力、战斗力;但随着天下平定、朱元璋的事业进入到新阶段,这种小团体若不及时自我改变,很容易沦为历史发展的障碍。
比如,李善长乡土观念极重,这种性格促使他为朱元璋殚精竭虑,但同时也养成了他处处维护淮西老乡的思维定势。随着明朝统一天下,政权必须向海内所有精英敞开,李善长却顽固地维护者淮西小圈子的利益,凭借自己的功劳、地位凌驾于百官之上,处心积虑打压以杨宪、刘基为代表的非淮西系大臣。
这种有着明显结党性质的行为,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洪武四年(1371年),他勒令李善长告老还乡。因为刘基也刻意退居二线,两年后,李善长苦心培养许久的胡惟庸成功上位,成了淮西集团的新领袖。
胡惟庸
然而,在嚣张跋扈这方面,胡惟庸可谓青出于蓝,他对朝政独断专行,涉及到朝廷大员的升迁乃至生死,他都敢擅自做主;官员们递交的奏章,他竟敢率先拆阅,所有对自己不利的内容都被扣下;他公开拉帮结派,很多淮系集团之外的大臣也被其守归麾下。
面对这种情况,别说是朱元璋,就算换成以大肚能容而被受称道的李世民,想必也不会听之任之。但所谓“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为了让淮西集团心服口服,为了获取天下人的舆论支持,朱元璋对胡惟庸的跋扈生生忍耐了六七年,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9月,才以胡惟庸轻慢占城贡使为由头,以“蒙蔽欺君”之罪,将其关进大狱;下一年初,随着御史中丞涂节提交告发书,朱元璋很快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被牵连而死则1万多人。
《明史》称:“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但这并不重要,十年后,朱元璋再次以胡惟庸案为借口穷追猛打,包括李善长全家在内(除了朱元璋的女婿)的3万多人丢了性命。同时,延续了1000多年的宰相一职趁机被废除,明朝的皇权空前强化。
这么看来,朱元璋确实像是在替儿子拔刺,只不过力道过猛,以至于把棘杖本身也整伤了吧。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