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
中文名: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均希望通过改革扭转颓势但路线不同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北宋开国以后,就处于一种“先天不良”的状态:对外,通过军事渠道拿辽国、西夏毫无办法,只能一方面花钱买平安、一方面豢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寻求心理安慰;对内,由于刻意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出现了大量需要国家出面供养的文人、官员,而且还呈现出滚雪球一般

宋朝名人推荐

北宋开国以后,就处于一种“先天不良”的状态:对外,通过军事渠道拿辽国、西夏毫无办法,只能一方面花钱买平安、一方面豢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寻求心理安慰;对内,由于刻意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出现了大量需要国家出面供养的文人、官员,而且还呈现出滚雪球一般的姿态。

因此,经过短短几十年,北宋就出现了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即所谓的“三冗”,经济压力巨大,加上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改革图强的主张。

早在宋仁宗期间,范仲淹就以“参知政事”的身份,提出了革旧除弊的十条举措,涵盖了军事、经济、吏治、科举等方方面面,比较重要的建议包括恢复府兵制、改革科举、加强官员考核。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庆历新政”由此开展。

然而,即使旧制再不合理,但因牵涉到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任何试图对其进行改变的举动都会招致山呼海啸般的反对。因此,范仲淹在位不到一年、改革主张几乎还没有得到落实,就在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声中黯然离职。

王安石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理论主张,如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事书》、司马光的《论财利疏》、苏轼的《嘉祐制策》等。

而随着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即位,在他几乎无条件的支持下,另一位政治家开始了一场远比范仲淹深刻而全面的改革,这就是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宋神宗于治平四年(1067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在位,而王安石变法在熙宁二年(1069年)到元丰八年(1085年)期间开展,其核心诉求很简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富国强兵。变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国家运行的各个领域,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定位于解决冗费问题、提高财政实力的,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解决冗兵问题、致力于强兵的,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而贡举法、三舍法等等则聚焦于缓解冗官问题。

由于王安石在入京任职之前,就以在地方的出色政绩名动天下,因此,当他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指出,天下有识之士一度欢欣鼓舞,认为他必将做出一番事业、扭转国家的贫弱局面。

三不足

然而,也许是北宋的问题太过于严峻,或者由于王安石过于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坚定、意志顽强,洋溢着一往无前热血与激情。面对那些类似当初范仲淹面临过的反对声,王安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理论,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秉承这种思想,王安石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那些即使客观上具备合理性、只是因为视角不同的建议,也被他视为反对变法的顽固思想,被他予以严厉打击。甚至那些曾经的朋友、同仁,都被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对此,史书有一番总结:“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即,那些王安石曾经的支持者乃至好朋友,都遭到了他的打击。其中就包括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其中,司马光很具备代表性。

王安石、司马光曾经是一对好朋友,他们都被宋神宗欣赏、尊重,可谓左膀右臂。但随着王安石主政,双方走向了对立面。

赵顼

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即位没多久的宋神宗召集大臣开会,与众人商议如何增加国库的收入。

对此,司马光提出的方案是“节流”,即裁汰浮费、减少皇亲大臣的赐赏等费用,以实现上行下效、带动全国兴起简朴之风的目的;但王安石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友的这种思维,他的主张是“开源”,省钱不可能致富,只有善于赚钱、理财,才能实现国家富裕。

司马光不甘示弱,他认为王安石的理论纯属空谈、异想天开,两人随即围绕变法思路产生了争论。接下来,这种趋势进一步蔓延,发展为两派官员的大规模论战,甚至差点要动手。

自此之后,司马光、王安石关系恶化,乃至反目成仇。

但在实际上,他们都是力主改革的中坚力量,当初司马光在《论财利疏》中提出的役法改革主张,其实跟王安石“免役法”一脉相承;同时,两人关于改革的方式意见相左,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大刀阔斧、彻底否决过往机制的模式,认为应当有的放矢、有所区分,那些好的政策应该保留,而诸如皇权高度集中、官员队伍管理失衡、三冗三费等毛病都应当被改革。

但是,王安石并不接受这种有“和稀泥”之嫌的意见,而随着双方矛盾的加剧,两人几乎完全撕破脸,当王安石收到宋神宗重用、全权负责变法的十多年间,司马光故意不问政事。

司马光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二人反目成仇,司马光也走向了极端,变成“为了反对而反对”,凡是王安石主张的、他都予以痛斥。

客观来说,王安石变法为改变宋朝的困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上,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局面;军事上,有效解决了冗兵问题,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科举改革,则培养了一大批务实的人才。

但王安石对不同意见的排斥,却也把太多人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加上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反对,他逐渐陷入孤立,改革举步维艰。到了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崩、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则重新上台执政。心怀愤懑的他,一股脑地将过去十多年的变法政策全部废除,对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也一律抛弃,为了反对王安石而否定变法,可谓公报私仇、矫枉过正。

有意思的是,苏轼当初曾经反对王安石的免役法;但经过对实践的判断,后来改为支持这一政策,扭头反对司马光将其推翻的举动。他甚至指责司马光:“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但司马光也与当初的王安石一样,“光笑之。”对此置之不理。也许这就是“屠龙者终为恶龙”?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揭秘历史人物:芈姝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

在许多电视剧和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芈姝”的角色。她聪明、机智,善于权谋,深受观众喜爱。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物吗?她的原型是谁?她的身份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  一、芈姝的历史原型  经过查阅大量史书资料,详情>>

揭开霸气十足的元朝灭亡之后的蒙古人去向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既没有战死,也没有自杀,而是率领着王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自己祖先曾经兴起的故地——蒙古高原,在中国完成了一次外来政权全身而退的“奇迹”。 元朝的灭亡,只是使蒙古帝国失去了中国的领土,详情>>

将和相的区别(相与将的区别)

1、将、相这两个官职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其中丞相在很多朝代都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是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长”。2、而将军则通常是指等级非常高的武官,他们是“一军之长”,通常都要率兵打仗、守土护疆。将、相这两个职位虽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细微的详情>>

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这一内容。钟无艳是如何得到国王垂青的根据《列女传》的记载,齐国宣王的妻子钟无艳(也叫钟离春或钟无盐)详情>>

长征中毛泽东挽救仅剩三万红军的重要会议

背景: 中央红军从湘江战役突围后,8.6万红军仅剩不足3万人。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计划被敌人识破,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正等着红军去钻口袋。红军进入湖南后截获敌人电报,知道敌人在靖县,会同,绥宁北部等地布下三、四十万重兵,情况万分详情>>